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 - 2009年广西报告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 结果 2005 - 2009年广西报告传染病事件占广西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82.87%(1214/1465),发病例数占发病总数的92.27%,发病66 737例,死亡70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事件数最多,占传染病事件数的51.73%,丙类传染病占28.58%。呼吸道传染病占传染病事件数的86.90%,以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等为主。报告事件数最多和最少的城市为南宁市和崇左市,分别占总报告事件数的31.14%和1.73%。农村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均多于城市;报告事件数最少的年份是2005年,最多的是2009年。每年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均以9-12月较多,占全年报告数的63.59%。5年共发生在学校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事件总数的89.87%。 结论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广西主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且主要发生在学校,建议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云南省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规律,为防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获取2015—2022年云南省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其流行特征;应用指数模型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预测。结果 2015—2022年云南省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 164起,其中较大1起(0.09%)、一般861起(73.97%)、未分级302起(25.95%)。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染病事件、其次为肠道传染病事件;发病高峰主要在10—12月,5—6月有一个小高峰。发生场所主要为学校和幼托机构,发病的病种主要为水痘和手足口病;预测后两年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别为229起、256起。结论 云南省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和幼托机构为防控的重点场所,应加强学校和幼托机构对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同时在各种传染病事件的发生季节有针对性的开展疫苗接种和健康教育,及时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及时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05-2011年广东省江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中的学校事件,提供预防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策略。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1年通过网络直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江门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共31起。以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为主,其中传染病疫情又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事件主要发生在县级和乡级小学,春秋季学期均有高峰期,分别在春季学期的3-6月和秋季学期的11-12月。结论 应加强卫生与教育部门联防联控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和对策,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国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4 — 201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各类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4 — 2016年全国共报告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 491起,报告病例116 682例,死亡16例。 事件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是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占事件总数的94.41%。 呈春、冬季2个报告高峰。 呼吸道传染病春、冬季发病以水痘为主;肠道传染病春季以手足口病为主,冬季以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为主。 小学、幼儿园、中学报告事件数最多的传染病分别是水痘、手足口病和流行性感冒。结论呼吸道传染病是目前影响中国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要因素。 在不同季节对不同级别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工作是降低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顾昉  章荣华  陈卫平  李娜  王臻  陈江 《疾病监测》2011,26(5):383-385
目的 分析2004 - 2010年浙江省报告的学校传染病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浙江省2004 - 2010年学校传染病事件进行描述性和分析性研究。 结果 2004 - 2010年浙江省学校传染病事件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的84.0%,占总传染病事件数的75.7%;每年4-6月报告的传染病事件较多,占学校传染病事件的44.0%;病种以水痘最多,占29.56%;发病例数最多的是流行性腮腺炎,占24.98%,学校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集中在农村,且主要分布在小学和幼托机构;肠道传染病以城市居多。学校传染病事件罹患率的中位数是4.3%,暴发平均持续时间36 d。 结论 学校仍是当前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场所,尤其要关注小学和乡村学校,要重点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应加强卫生、教育部门间的协作,落实学校传染病事件防控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6.
刘光明  程时秀 《疾病监测》2010,25(8):655-657
目的分析湖北省十堰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十堰市近6年共报告突发事件130起,报告发病4914例,报告死亡20例;其中大多数为传染病事件,发生在农村中小学的居多;传染病事件以丙类传染病为主,主要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事件类别以"一般"为主,"较大"事件均为食物中毒事件;2月和7月学校寒暑假期间报告事件数和发病数较少。结论针对农村中小学开展传染病疫情控制工作,减少十堰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和发病数。  相似文献   

7.
李未 《疾病监测》2012,27(2):121-123
目的 分析浙江省台州市2004-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科学地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台州市86起网络直报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7年间台州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6起,占68.8%,报告发病数3373例,死亡3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事件和食物中毒事件为主,分别占80.23%(69起)和8.14%(7起);事件分布在农村幼托、小学、中学55起(63.95%)。 结论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高发以小学和农村学校为主。亟需加强教育和卫生部门的协作,落实学校传染病等事件防控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8.
2004-2006年昆明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霞  张辉  周洋 《疾病监测》2008,23(1):43-45
目的 了解昆明市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布及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6年昆明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6年昆明市共报告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2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为主,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其次是食物中毒和感染性腹泻;发生高峰出现在3-6月及10-12月份.结论 昆明市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集中在乡村学校,其中村级小学发生率最高;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流行病学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彭阳  么鸿雁 《疾病监测》2009,24(6):446-448
目的了解河南省南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现况、流行病学特点,为防制及有效处理突发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直报5年来,南阳市共报告突发事件41起,一般事件23起,未分级事件18起,2004-2006年报告事件数逐年上升,随后逐年下降;共报告病例1100例,死亡18例;全市13个县(市、区)均有报告;传染病类突发事件共报告40起(97.56%),乙类传染病所致突发事件24起(占传染病类事件的60.00%);4-6月、8-10月报告突发事件较多;共有34起发生在农村(82.93%);突发疫情主要集中在学校和幼托机构(56.10%)。结论针对高发季节和高危人群做好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同时需要进一步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工作,以提高全市网络直报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2013年9月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的传染病风险。 方法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监测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进行评估。 结果 既往监测显示,9月是全年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较高的月份之一,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8月将有所增加;仍处于肠道传染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多发季节;面临登革热输入和本地暴发的双重压力;人感染H7N9禽流感存在出现新病例的可能;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虽然不足以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中东地区新发病例的持续发生仍需要继续关注;随着近期各类学校和幼托机构陆续开学,学校和幼托机构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水痘等传染病暴发疫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风险将上升;中秋、国庆长假临近,各地卫生部门应提前做好旅行卫生提示,并加强节日期间的传染病监测、卫生监管和应急值守工作;此外,还应关注洪涝等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次生公共卫生风险。 结论 2013年9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相似,处于全年较高水平;需重点关注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和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1.
《疾病监测》2014,29(10):782-786
目的揭示深圳市2009-2013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开展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获取疫情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深圳市共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365起,占同期全部传染病聚集性疫情的21.1%(365/1727),其中16起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占同期全部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6.8%(16/236)。聚集性疫情高峰集中在3-6月(66.6%,243/365);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93.7%(342/365);原特区内地区占68.2%(249/365),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原特区外(11/16)。疫情发生后1天内报告的占38.6%(141/365);罹患率为0.59%~100%,中位数为10.3%;持续时间为1~41 d,中位数为3.0 d。疫情发生报告间隔与疫情持续时间和发病人数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21和0.416,P均0.05)。2009年和2010年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优势毒株,各占39.5%、48.4%,2011年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各占27.6%、23.5%和22.4%,2012年和2013年其他肠道病毒为优势毒株,各占39.4%和28.2%。结论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可有效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深圳市报告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3-6月为高发期,应加强原特区外地区的报告管理工作,及时报告处置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王英  潘静彬  王世文 《疾病监测》2010,25(10):774-776
目的了解手足口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应对情况,为预防控制手足口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下载2008-2009年报告的手足口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结案报告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和内容分析。结果 2008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3起,2009年共报告507起;2009年手足口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起数较2008年上升157.14%、报告地区明显扩大,但报告病例数、报告重大、较大事件起数却减少,同时,报告事件的及时性提高、事件持续时间缩短。在2008、2009年报告的事件中,分别有73.24%、71.67%发生在幼儿园。两年来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多由疾控部门主动搜索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后报告,幼儿园主动报告较少。在应对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中,每起事件均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抑制了疫情的蔓延。应对中发现手足口病的流行暴发与民众卫生观念、农村卫生环境、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有关。结论 2009年中国各地疾控部门对手足口病报告意识增强,应对能力较2008年有所提高,但幼儿园主动发现和报告事件的敏感性仍有待提高。鉴于引起手足口病流行暴发因素的复杂性,其防控工作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林春燕  陈琴 《疾病监测》2017,32(6):486-489
目的 分析海南省海口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4-2015年海口市所有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5年海口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2起,发病3 583例,年均罹患率1.60%,年罹患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趋势检验2=293.722, P=0.001)。事件级别主要为一般事件(67起,占59.82%);事件类型以传染病类事件为主(85起,占75.89%),每年的3-6月以及9月至次年1月为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86起,占76.79%),学生病例中86.62%为中小学生。结论 海口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类事件为主,学校是高发场所,应重点加强学校传染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国家疾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中相关的手足口病疫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2008-2011年,深圳市龙岗区手足口病年发病率分别为45.75/10万、96.80/10万、307.48/10万和349.36/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街道均有发病,以龙岗街道、坪地街道、布吉街道发病率较高,分别为420.37/10万、356.06/10万和259.83/10万。发病主高峰集中在4-7月, 病例数占59.59%,次高峰集中在9-11月,病例数占23.14%。人群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职业以散居及托幼儿童为主。学校和托幼机构时有暴发。重症病例数逐年增多,2008-2011年分别为2、14、31和55例。4年间共死亡19例,2008-2011年死亡病例数分别为2、5、8和4例。 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手足口病疫情处于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该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切实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上海市虹口区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吉星  杨芸  汤显  忻郦菁 《疾病监测》2012,27(1):14-15,24
目的 了解上海市虹口区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搜集对2010年虹口区报告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相关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0年虹口区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40起,其中97.5%发生于幼托机构,67.5%的疫情来源为幼托机构报告。Cox A16和EV71为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主要血清型。 结论 加强对幼托机构的培训和对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疫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北京市昌平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北京市昌平区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探讨流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昌平区手足口病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运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病例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且流动人口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发病高峰为5-7月;5岁及以下年龄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93.47%,发病以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8.95%,男女性别比为1.57∶1。聚集性疫情主要集中在托幼机构。重症和死亡病例中3岁及以下儿童分别占80.46%和100%,病原以 EV71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 结论 手足口病的发病存在明显季节、地区、性别、年龄差异,防控工作重点为控制托幼机构聚集性疫情,加强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医疗救治,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