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李滨滨 《教师》2013,(36):32-3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要求教师从语文本身下工夫,让学生沉浸在博大精深的祖国语言里,感悟语言文字魅力,提升语文素养。语文课应该如何教,才能上出“语文味”呢?本文从奏响情感体验曲;奏响美感教育曲;奏响语感训练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张红翠 《成才之路》2012,(20):25-25
真正把握文本,理解、品味语言文字,从而形成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就是读。语文课的千变万化都不应离开读.“读”才是活跃于语文课堂的精灵。要于朗读中培养语感,于品读中加深感悟。  相似文献   

3.
2011版课标这样定义语文课程:“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课改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相当数量的语文课,内容的分析翻来覆去,问题的讨论贯穿始终,而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淡而又淡。2011年版语文薪课程标准划出了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分界,从而使语文走在回归的路上。  相似文献   

4.
实施新课程以来,文本探究成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通过文本探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为学生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他们是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参与到学习中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生命的高度”去重新审视课堂,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质疑,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高效的文本探究.从而让文本探究在生成中“增值”。  相似文献   

5.
殷钰 《华章》2012,(21)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实践育人环节上却重视不够.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学生是学习实践、创造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文实践”取代“语文训练”,并强化“实践”和“育人”.  相似文献   

6.
语言文字教学内容在改革后的“高职语文”课程中的比例逐渐压缩,这导致学生由于语言文字理论基础薄弱,妨碍了语文能力的形成。“高职语文”的语言文字教学应偏重于词汇的教学,教学内容应挑选贴近现实的言语现象和材料,同时,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引入“绕口令”、“谜语”、“对联”等多种语文类型。  相似文献   

7.
何淑玲 《辅导员》2010,(20):44-44
宋代诗人苏轼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学中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境界,恰恰与苏轼“气自华”的境界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达到我们所要达到语文教育的总任务。  相似文献   

8.
付秀娟 《教师》2013,(36):29-29
语文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基础而不注重活学活用,或过分花哨而忽略务实基础的情况屡见不鲜。作为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做到“实”“活”结合,创设灵动的课堂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布置作文,学生愁眉苦脸,老师也陷入“二难”。师生都仿佛喝中药,苦得很。但怎样才能在苦中调出作文这杯咖啡醉人的醇香呢?这需要我们教师静思、默想、巧设、善引,仔细研磨、慢火微焙、精心等待。  相似文献   

10.
“悟空,这里有妖怪吗?”“让我来看一看。报告师父,附近没有妖怪。”瞧!我和爸爸正在玩“西游记”呢!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2月2日,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小学召开。其中一项日程是分四个小组进行讨论,我们组研讨的主题是“怎样正确认识与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兼谈‘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围绕“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门实践性课程”这一核心来开展教学。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开展多种教学实践的基础学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文汇》2013,(22):17-17
2013年11月11日,汉语拼音之父、108岁的语言文字学者周有光的一番话,让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再次陷入争议。周有光老人说,即便以他的知识储备,假如去“汉字听写大会”,“一定考零分”。“汉字听写大会”一类比赛一直被认为“考题太偏”,偏离了普及汉字书写的初衷。一些语言文字专家也谈了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前不久,听了本校一位教师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公开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比父母对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后,有了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字典是语言文字的典范,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指导性,对学生和教师的成长意义重大。近日,云南、湖北等地教育部门“问题字典”的曝光,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在叹息中央惠民政策在一些地方变味走形的同时,我们也应普及和掌握一些必要的辞书学知识,以便从形形色色的字典中选取适合师生使用的字典,真正发挥字典“无声老师”的强大功能。  相似文献   

16.
“语文味儿”,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生存智慧、提升其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应该说,“语文味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那么,阅读教学如何彰显“语文味儿”呢?  相似文献   

17.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教学设计立求从语文的视角去思考教学中的问题,从儿童的立场去审视教学,瞄准“教什么”,落实“怎么教”。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文学分析法”曾一度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主流。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仍把“阅读教学”视同于“阅读”,把语文课上成了内容分析课和情感体验课。强化“人文”,弱化“语文”的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每次考试,同学们都会有不少题目做错。在这些错题的背后,往往是学习知识时所产生的漏洞。那么,如何弥补这些漏洞呢?很多老师和同学开始使用“改错本”。  相似文献   

20.
语文以语言文字为本体,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语用教育,以“语用素养”为本,以“语用技能”为要。语用观讲求“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训练,强调语用训练与文化涵养的融合,坚持语用教学方法的人本理念,反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功利教学。从语文本体出发,明确“语文教育是什么”,树立语用教育观,可以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