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志贺直哉是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出基督教思想的"正义观"。本文从不同的作品探求志贺直哉正义观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日本近代国语学者山田孝雄使用语言同化观分析受古汉语深度影响下的日语。其语言同化观与国体论、国语观组成一个整体,是在与欧化思想、尊崇汉学思想对抗的社会背景里,以具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为基础构建出来的。其语言同化观只能将汉日语言接触研究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3.
潘丽 《考试周刊》2009,(27):29-30
志贺直哉是日本大正前期白桦派的重要作家。作品多取材于家庭矛盾及身边琐事。本文旨在通过对志贺直哉作品的分析,探讨其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印尼苏北省第二大城市先达,通行着一种类似西南官话的语言变体,当地华人称之为“先达国语”。本文简要介绍“先达国语”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主要的语言变异特点——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典型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揭示在复杂的海外语言环境下先达国语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志贺直哉在心境小说《在城崎》中通过对蜜蜂、老鼠、蝾螈的死的描写,讲述自己对于小动物的不同方式的死的认识,进而阐述一定的人生哲理:生死的静寂,生死的无常,生死的相对性,生死的偶然性。志贺直哉不但指出人与动物的命运在自然界中是不可预知的,而且指出求生是人和动物的本能,暗示人们无论处于何种逆境中都要不屈不挠,奋斗不息。作者还对残害生灵的粗暴行为从内心感到厌恶和鄙视。志贺直哉主张"生与死,并不是两极,这二者之间并没有那么悬殊的差异",这就是志贺直哉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6.
志贺直哉在日本被称为“小说之神”,他的短篇小说简洁、精炼,通过平淡无奇的故事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在城崎》是志贺直哉的代表作,体现了心境小说的写作特点,而且从中也能看出白桦派文学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白桦派代表作家志贺直哉被誉为"小说之神"。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暗夜行路》被称为志贺文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调和型私小说"。这部小说将志贺直哉的精神生活由矛盾转向调和的过程完整地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暗夜行路》是日本白桦派志贺直哉集一生大成之作,该文拟从生态女性批评的视角,揭示志贺直哉反思男性与女性关系的思想内涵,发掘其中蕴涵的人与自然融合是人类走出暗夜的出路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国语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确立的。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与国语运动具有一体性。五四新文学运动建立起来的白话文是最好的语言,具有现代思想品质和工具品质,它和清末各种白话文以及中国古代白话具有质的区别。五四之前的白话文不能作为"国语",因为它不构成语言体系,也没有达到"国语"的标准。五四之后各种势力都曾尝试语言变革,提出了各种理论,并有相应的实践,但都没有动摇国语,根本原因是没有产生新的更优秀的文学语言作为支撑,中国近百年来文学语言没有根本变化,现代汉语一直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规范。  相似文献   

10.
志贺直哉作为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其作品多为短篇小说。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时任谦作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因此,通过志贺直哉的思想变化过程可以找到小说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或是表征事物的工具。因此,从索绪尔开始,人们一直关注对语言的内部结构的描写。当人们逐渐将视线从语言内部转向语言外部研究时,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解释学语言观则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的语言本体论思想,即人不可能在语言之外从本质上把握语言。通过解释学对语言工具论的批判,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即语言并非工具,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语言是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志贺直哉的短篇小说《学徒的神仙》自发表以来,一般被定性为表现人道之爱的小说。初看仿佛描写的是对弱小者的同情,但实际上暴露出了隐藏在人道主义背后的个人主义。立足于作品中具体的语言描写、行为描写以及叙述性语言,通过文本分析,揭示人道主义背后隐藏着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丁存越 《文教资料》2008,(25):38-40
朱自清先生长期关注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曾多次就国语的概念、标准、推广等问题发表过许多真知灼见.他不仅参与语言理论的讨论,而且是一位实践者.在自己多年的创作和教育生涯中为国语推广工作默默贡献.研究与发掘朱自清的国语观对我们当前普通话推广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人类有关语言本质问题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得以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不乏一些新的思想灵光的闪现。一方面,传统的语言工具论、语言符号论之语言本质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阐发与张扬,另一方面,以语言天赋论、语言行为论、语言过程论、语言本体论等为代表的新的语言本质观激荡涌生,开启了人类有关语言本质问题认识的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15.
王钦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2,26(4):100-101,110
日本人非常关心人的生死这一问题。日本作家常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生死无常和人生无常这一主题。志贺直哉是雄踞日本大正文坛之首的著名作家之一,他不仅是白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心境小说"的泰斗。并且被日本人称为"小说之神"。其小说大都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城崎》是志贺直哉享誉日本文坛的"心境小说"之代表作。这篇文章深刻地反映了志贺直哉生死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暗夜行路》于大正10年1月在《改造》杂志上进行连载,中间两度中断,历经16年终于完成。大正九年,志贺直哉就完成了小说的整体框架的构思,这两次中断必然存在其合理性。本论将以志贺直哉的日记为基本考证依据,沿着时间的轨迹,考察第二次的九年中断期存在的合理性。这九年的时间既证明了志贺直哉是一个极具精神卫生的作家,又是作者为实现预定的主人公心境所必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一个民族认同的工具.台湾光复初期,国民政府大力推行国语运动,以期消除日语影响,弘扬民族文化.推行之始,因筹划得当,激发了民众学习国语的热情.但由于执行者急功近利,一味地追求速度,更有甚者,强制性地将语言与政治结合,将语言视为身份的象征,加剧了台湾民众与大陆入台者的政治对立,导致"国语热"逐渐沉寂,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1月,日本部省颁布新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并将于2003年4月正式实施。此次国语学习《要领》的特点如下:设“国语表现I”,合并现行的“国语表现”和“现代语”,以“说、听”及“写作”为中心构成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说话、写作等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语言能力。设“国语表现Ⅱ”,以提高“国语表现I”的学习层次。设“国语综合”,改进现行“国语I”的学习内容,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的。改变现行国语以阅读理解章、作品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强调以近代以来的各类章为载体,加强语言活动,培养表现能力和喜爱读书的态度。设“古典”,合并现行的“古典I”和“古典Ⅱ”。强调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亲近古典作品的态度。改善现行的“古典讲读”,重在培养学生亲近古典作品的态度,并可以从古和汉中任选一种来学习。还规定,选择“国语表现I”及“国语综合”中的任何一科为必修课程。(载日本《内外教育》杂志第30、40页)  相似文献   

19.
志贺直哉作为一位追求个性的近代日本作家,并不为迎合时代潮流写作,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的文学审美情趣,通过清新淡雅、生动简洁的笔调,写出他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人生的态度,这也正是志贺直哉作品的人文魅力所在。其作品在当时千篇一律的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一般称为普通话;台湾沿用旧称,叫国语.从表面上看,海峡两岸对民族共同语只是叫法不同.事实上,台湾国语和普通话之间有了一些差异.本文讨论词汇方面的差异,先把主要差异列举出来,然后谈几点评论意见. 一根据对我们所能看到的台湾报刊文章以及200多万字台湾小说中的语言材料的观察、分析,我们把台湾国语和普通话在词汇上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