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诊收治的行PCI术患者8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1例和对照组46例,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试验组于 PCI 术前早期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0 mg· kg-1,然后以0.15μg· kg-1· min-1持续泵入至术后36 h;对照组只于PCI术前常规抗凝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心肌酶指标及出血并发症。结果试验组MACE发生率为9.8%(4/41),显著低于对照组26.1%(12/4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术后24 h心肌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诊PCI患者早期用替罗非班可显著降低MACE发生率,且不增加术后出血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骆金伟 《海峡药学》2010,22(9):119-120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68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PCI+替罗非班,28例)和对照组(PCI,40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术。PCI术前服用氯吡格雷300~600mg,阿司匹林300mg,术后各75mg.d-1,PCI术中均给予肝素8000~10000U。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脉内注入盐酸替罗非班10μg.kg-1,静脉维持量0.15μg.kg-1.min-124~36h。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IRA)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血流情况,术后30天内出血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3级血流96.4%(27/28),对照组82.5%(33/4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7.1%(2/28),对照组17.5%(7/40)(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史孝玲  秦景梅  刘平 《中国医药》2014,9(11):1574-1578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高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92例诊断为ACS合并糖尿病、年龄大于75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32例)、替罗非班半剂量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在常规治疗组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起始负荷量0.4μg/(kg·min)静脉输注,30 min后再以0.1 μg/(kg·min)维持48h;替罗非班半剂量组替罗非班用量减半;常规治疗组不予以替罗非班治疗.观察3组患者住院期间及30 d内的不良反应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并分别在入选后即刻(用药前)、应用替罗非班后24 h进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分析比较组间、组内指标差异.结果 ①疗效比较: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和替罗非班半剂量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96.9% (31/32)、96.7% (29/30)比76.7% (23/30),χ2=3.97、3.61,均P<0.05],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和替罗非班半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P >0.05).②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和替罗非班半剂量组均低于常规治疗组[9.4% (3/32)、6.7% (2/30)比23.3% (7/30),P<0.05],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与替罗非班半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1,P>0.05).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3组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中均无大量出血.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和替罗非班半剂量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40.6% (13/32)、10.0% (3/30)比6.7% (2/30)].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与常规治疗组、替罗非班半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7、6.07,P<0.01或P<0.05);替罗非班半剂量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④TEG凝血全貌结果比较:与用药前相比,3组用药后24 h反应时间、凝固时间较前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微粒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行急诊介入手术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给药组(罪犯血管开通前,1~3 min内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0 μg/kg负荷剂量,继以0.15 μg·kg-1·min^-1静脉持续泵入36 h)32例和对照组(未使用替罗非班)30例,分别于替罗非班应用前、应用后10 min抽取冠脉血3 mL;应用替罗非班24 h和停用替罗非班12 h后分别抽取桡动脉血3 mL,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微粒的数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结果:替罗非班给药前两组血小板微粒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10 min血小板微粒的水平降至最低(5.1%±2.7% vs 6.7%±3.2%,P=0.04);给药24 h后给药组血小板微粒水平仍低于对照组(5.2%±2.5% vs 6.9%±3.1%,P=0.03);停用12 h后血小板微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迅速降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即刻体内的血小板微粒水平,达到迅速抑制活化血小板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桔抗剂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效果。方法:60例ABC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前者给予常规治疗加替罗非班持续泵入36h,后者只给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30d内心脏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及出血的比例。结果:替罗非班组的心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的比例无显著差异。结论:盐酸替罗非班用于ACS患者效果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PCI术,观察组在PCI术中加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并比较两组梗死相关动脉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术后1个月内出血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TIMI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4.4%低于对照组13.3%(P<0.05);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可显著改善梗死血管的TIMI血流,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丽霞  乔福斌  张郁 《中国药业》2008,17(11):70-71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UAP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00U,每12h 1次),同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72h,口服氟伐他汀、阿司匹林、洛汀新、倍他乐克,使血压及血糖控制达标;治疗组加用盐酸替罗非班静脉滴注(起始负荷剂量0.4μg/(kg·min),30min后0.1μg/(kg·min)维持72h,低分子肝素剂量减半。结果1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76.0%;随访30d治疗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牙龈出血3例。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UAP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及安全性。方法:92例未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老年N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相同,观察组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静脉微量泵持续泵入,负荷量0.4 g.kg^-1.min^-1,30 min后以0.1 g.kg-1.min^-1维持,持续24~48 h。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48 h、30 d MACE及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48 h和30 d,MACE发生率明显降低(2.12%对15.52%,10.63%对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仅见牙龈出血及皮肤出血点(分别为8例和6例)。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可有效地减少老年NSTEMI患者MACE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AHD )患者择期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效果的影响。方法 CAHD患者206例随机分成3组,围手术组(60例)于术前24 h给予替罗非班,起始剂量0.4μg·( kg· min)-1,ivggt;30 min后,继续以0.1μg·( kg· min)-1维持静脉滴注至PCI术后48 h。即刻组(56例)于PCI术开始时用药,治疗方案同上。对照组(90例)不用替罗非班。结果 PCI后,3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围手术期组和即刻组降低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心肌梗死血栓溶解(TIMI)3级血流的患者,围手术期组升高程度较即刻组和对照更为显著( P<0.05);对照组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均P<0.05)。结论 PCI术早期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4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肝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显著优于对照组80.%95(P〈0.05);治疗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7.14%,显著低于对照组23.81%(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出血事件。结论盐酸替罗非班治疗ACS是安全有效的,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140分、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NSTE—ACS患者412例,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198例)和研究组(214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他汀类降脂药、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盐酸替罗非班0.4μg/(kg·min)静脉滴注30min,继之以0.1μg/(kg·min)静脉滴注24h。观察24h内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出血、急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等情况及24h末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①研究组24h内心绞痛发作及吗啡使用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绞痛发作频率:(1.9±0.8)次/24h比(3.3±0.9)次/24h,吗啡使用频率:(0.8±0.5)次/24h比(1.6±0.9)次/24h,均P〈0.05]。②用药24h内2组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及少量出血情况。研究组微量出血者32例(15.0%),减少替罗非班的泵入剂量后出血情况改善;对照组微量出血者13例(6.6%),与研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照组和研究组因心绞痛发作频繁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分别为29例(14.6%)和10例(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24h末hs-CRP分别为(6.3±0.7)、(4.1±0.4)mg/L,研究组分别为(6.4±0.7)、(3.0±0.4)mg/L;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24h末Fib分别为(6.1±0.7)、(4.4±0.5)g/L,研究组分别为(6.0±0.6)、(3.2±0.5)g/L;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24h末hs—CRP及Fib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研究组治疗24h末hs—CRP及Fib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有效缓解GRACE评分低中危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hs—CRP及Fib水平,使患者平稳度过急性期,为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ACS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1例)和替罗非班组(51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等常规药物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盐酸替罗非班48 h.治疗前后测定2组患者血浆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CRP水平,记录2组患者30 d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清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8±10)%比(50±12)%,(17.8±2.6) mg/L比(18.7±1.7) mg/L,均P>0.05];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CRP水平分别为(12±6)%、(4.3±2.2) mg/L;(26±13)%、(9.3 ± 2.6) mg/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顽固性心绞痛发作、再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等,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 (1/51)比3.9% (2/51),3.9% (2/51)比5.9% (3/51),0比2.0%(1/51),0比0](均P>0.05).治疗期间,2组均无出血不良反应及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 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更迅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并能降低CRP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O12年4月该院收治的ACS患者85例,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48h和一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的基础上合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ACS患者是有效并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冠脉联合静脉内使用d,N量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老年STEMI患者76例,年龄≥70a,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8例患者。对照组:静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μg/kg,之后以0.15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人24h;研究组:冠脉内注射负荷剂量10μg/kg,之后以0.075μg·kg-1·min。持续静脉泵人24h。比较2组PCI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率,血清超敏肌钙蛋白T(cTnT)峰值,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栓积分、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PCI术后90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的差异;比较2组用药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PCI术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心电图ST段回落率有降低的趋势(P=0.053),血清超敏cTnT峰值(P=0.025)、IRA血栓积分显著降低(P=0.013),TIMI3级血流及TMPG3级的获得率显著增高(P值分别为0.038和0.030)。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PCI术后90d的LVEF显著增加(P=0.026),总MACEs的发生率有降低的趋势(P=0.053)。用药期间,研究组总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3)。结论对于行急诊PCI的老年STEMI患者,与单纯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相比,冠脉联合静脉内小剂量替罗非班更有助于改善冠脉血流、心肌灌注和缩小梗死面积,并显著降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及/或静脉注射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3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0例和替罗非班组(治疗组)53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PCI治疗;在此基础上替罗非班组在PCI时,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术后以维持量0.1μg·kg-1·min-1由静脉微泵维持泵入24~48 h;用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和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测量法,评估PCI术后即刻结果、临床疗效、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 PCI后,TIMI血流3级获得率,替罗非班组高于常规治疗组(P=0.046)。结论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张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7):2619-2620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中应用价值.方法 将11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拟行介入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介入术前6h给予阿斯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口服.观察组患者术前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 μg/kg负荷量3 min,然后以0.15 μg·kg-1·min -1剂量持续静脉滴注至介入术后36 h.比较术后30 d心血管不良事件、术后30 min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情况以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30 d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P<0.05);观察组术后TIMI 3级比例为8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和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前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心肌灌注和患者预后,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替罗非班在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择期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因错过急诊再灌注治疗时机的STEMI患者一周后行择期PCI术,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替罗非班组术前开始应用替罗非班,持续至术后36—48h,对照组行常规PCI,观察两组冠脉复流、30d再梗及死亡情况,并观察其出血并发症、安全性。结果替罗非班组PCI术后无慢血流及无复流(TIM10—2级)发生,TIMI3级血流100%,对照组TIM10~2级血流发生率13.0%,TIMI3级87.0%,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0d替罗非班组无再梗死及死亡。对照组再梗死及死亡发生率为4.3%,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并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STEMI患者择期PCI中应用可改善冠脉血流,减少术后再梗及死亡,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王顺强 《中国医药》2013,8(3):314-315
目的探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2例。对照组行常规PCI术;观察组在术中以10μg/kg的剂量静脉推注盐酸替罗非班,推注时间为3min,然后以0.10μg/(kg·min)的速度小剂量静脉滴注24—36h,并实施血栓抽吸,再置入支架。比较2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情况、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无复流发生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观察组TIMI3级比例、sT段回落以及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90.2%(74/82)比76.8%(63/82),85.4%(70/82)比72.0%(59/82),(64±6)%比(52±5)%],观察组MACE及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2/82)比10.1%(9/82),4.9%(4/82)比14.6%(12/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I术中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可有效增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冠脉内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颅内动脉支架置人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替罗非班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颅内动脉支架置人术影响,并随访主要脑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1周及1月mRS评分和BI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能改善支架置人术后预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105例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的ACS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53例)及对照组(52例),两组均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药物等治疗,观察组加用小剂量替罗非班静脉滴注,起始剂量为前30min0.2μg/(kg·min),后以O.05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72h,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7d及30d观察组复合心血管事件(顽固性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率降低了3.92%和7.7%,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降低了3.92%和9.69%,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降低了5.80%和7.73%,死亡率均降低了1.92%;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更明显(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主要不良事件均为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43%和7.69%(P〉0.05)。结论在ACS药物保守治疗中,小剂量替罗非班能有效抗血小板聚集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与肝素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合用治疗AC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