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钻孔吸除并注入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硬膜外血肿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占2%~3%,多见于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损伤,少数为静脉或板障静脉出血引起。我院于1993~1996年共收治硬膜外血肿41例,采用颅骨钻孔吸除并注入尿激酶溶解引流法治疗,疗效显著。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29例,...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 ,5 5岁。双侧耳鸣 ,双眼视力下降 18个月。查体 :右乳突区可闻及搏动性杂音。左右眼视力分别为 0 8和 0 6。眼底检查示双侧视乳头水肿 ,其他检查无异常。脑血管造影显示 :右侧横窦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由右侧枕动脉、右脑膜中动脉的岩鳞支、右咽升和耳后动脉供血 ,经横窦引流。同时发现右侧眼动脉从右脑膜中动脉发出 ,而右颈内动脉无眼动脉发出 (图 1)。左侧颈外动脉造影显示左侧眼动脉亦从脑膜中动脉发出 (图 2 ) ,晚期可见左眼脉络膜的新月形染色 (图3)。左颈内动脉亦无眼动脉发出 (图 4)。用聚乙烯醇 (PVA)颗粒经右枕动脉、咽…  相似文献   

3.
解答:硬膜外血肿多为脑膜中动脉或其分支出血所致,其次是板障出血,因此,皮肤切口应尽可能将血肿区包括在内。如果血肿位置较低至中颅底,开颅则需保证能直视中颅底直至棘孔。如果血肿清除后脑膜塌陷,则不必在硬膜上切一小口以判断有无硬膜下血肿。一般而言,去骨瓣减压是不需要的。而硬膜下血肿出血来源多为静脉系统,且多位于矢状窦附近或额叶下、颞极或颞叶后部,出血点可能在血肿主体之外,故皮瓣、骨瓣需大些,皮肤切口常为问号切口,内侧线沿着中线,朝后,然后在耳朵上方向前,止于颧弓。常常在颞区做一直切口,快速钻孔后切开脑膜,而后再扩大切口。由于常常合并脑挫裂伤和随后的脑水肿,需要对严重的挫伤脑组织进行清除,必要时去骨瓣减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吻合程度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均于起病3 d内行头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10 d内行头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根据头DSA或CTA检查结果对患者软脑膜侧支吻合程度进行评分,再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侧支循环较好组(评分1~2分)患者35例,侧支循环较差组(评分3~5分)患者47例。电话随访3个月,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改良兰金评分量表(mR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与mRS评分的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软脑膜侧支吻合评分与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侧支循环较好组的mRS评分为(0.92±0.83)分,侧支循环较差组mRS评分为(3.25±1.0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70,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软脑膜侧支吻合评分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NIHSS评分、软脑膜侧支吻合评分、吸烟史及同型半胱氨酸是mRS评分的影响因素,其中,NIHSS评分与软脑膜侧支吻合评分是危险因素(P<0.05)。软脑膜侧支吻合评分与mRS评分存在正相关(r=0.868,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软脑膜侧支吻合评分越低,软脑膜侧支吻合程度越高,其临床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5.
在血管外科治疗中,静脉移植修复仍然是创伤性动脉缺损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自1983年8月~1996年8月,笔者采用静脉移植修复21例动脉缺损,疗效满意。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本组21例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3~51岁。损伤类型:开放性损伤18例,闭合性损伤3例。损伤原因:交通伤8例,重物砸伤5例,刀伤3例,机器伤3例,钢绳轧伤1例,爆炸伤1例。损伤动脉:腋动脉1例,肱动脉3例,尺桡动脉同时损伤4例,股动脉5例,腘动脉2例,胫前后动脉同时损伤6例。造成动脉缺损因素:断裂动脉清创后缺损6例…  相似文献   

6.
动脉化静脉皮瓣静脉瓣膜演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动脉化静脉皮瓣中静脉瓣膜对血流的影响及其组织结构的演经,以家兔为实验动物设计制作了以与股动脉吻合的股静脉为供血血管,隐动脉为回流血管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的检测。结果发现,附着于管壁的静脉瓣膜纤维组织在对血流压力的过程中出现“疲劳性”损伤、断裂,静脉瓣膜顺血流方向开放,逐渐与下方静脉管壁贴合。提示高压、快速的动脉血流对静脉瓣膜有“重塑”作用。  相似文献   

7.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自1988年3月以来,我们应用静脉动脉化治疗11例。经临床观察及17个月的随访,证明该术式具有可靠的解剖生理学基础和实验依据,它对于挽救肢体、消除症状具有满意的疗效。同时本文还提出并初步探讨了高位浅静脉I期静脉动脉化和取栓后静脉动脉化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我院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发现肝动脉与门静脉主支和肝动脉与肝静脉主支分流6例。其中4例肝动脉与门静脉主支分流,1例肝动脉与右肝静脉分流,1例肝动脉与门静脉主支及左肝静脉双向分流。肝癌动静脉分流的血管造影表现,依王颂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的动、静脉溶栓疗法应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78例ACI患者随机分两组:(1)动脉溶栓组28例,应用尿激酶25~75万单位经股动脉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2)静脉溶栓组50例,应用尿激酶150万单位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间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分别于溶栓前和溶栓后6 h、3、7 d测定凝血酶(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结果(1)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6、24 h、3 d ESS评分高于静脉溶栓组(均P<0.05)。(2)动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6.43%,残疾率为3.57%。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2.0%,残疾率为8.0%;两组1个月时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8.0%)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3.57%)(P<0.05)。(3)凝血指标:溶栓后6 h、3、7 d TT与PT静脉溶栓组较动脉溶栓组明显延长(均P<0.05);6 h、3 d FIB明显下降(P<0.05)。(4)动脉溶栓组中梗死灶内出血4例,静脉溶栓组中脑实质内出血5例。结论动、静脉溶栓治疗ACI均有较好疗效和相对安全性。动脉溶栓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早期疗效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0.
秦晓辉  陈燕 《武警医学》2015,26(2):156-158
 目的 研究喉罩置入对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解剖关系的影响, 寻找喉罩全身麻醉下, 颈内静脉穿刺适合的入路, 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 选择喉罩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30例, 应用超声波扫描术, 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和锁骨上窝2 cm位置, 头部偏转0°、30°、60°和最大角度, 在喉罩置入前后分别测定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夹角和动脉重叠率。结果 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和锁骨上窝2 cm位置, 随患者转头角度的增加, 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夹角逐渐减小(P<0.05), 动脉重叠率逐渐增高(P<0.05)。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位置, 喉罩置入后, 与相同转头角度喉罩置入前比较, 动静脉夹角明显减小(P<0.05), 而动脉重叠率明显增高(P<0.05)。锁骨上窝2 cm位置, 喉罩置入对动静脉夹角和动脉重叠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转头与喉罩置入充气可改变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解剖关系, 增加穿刺难度, 了解这一变化规律有助于选择适宜的穿刺路径, 降低颈内静脉穿刺时误伤颈总动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治疗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64例(71肢)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肢体术前彩超、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及一般状况,对28条动脉节段性狭窄或闭塞患肢予以动脉旁路架桥、内膜剥脱、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支架置入治疗,对38条下肢动脉广泛闭塞患肢予以静脉动脉化治疗,其中7肢为动脉重建加静脉动脉化,其余12肢以药物及其他治疗。结果:随访6月-10年,除3条截肢外,其余患者缺血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根据DASO患肢彩超及血管造影结果,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法,改善肢体缺血状态,是减少病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纯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及其治疗效果。资料与方法 对41例纯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及血管内栓塞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选择性颈内、颈外动脉及椎动脉造影,了解供血动脉及瘘口的部位、血流方向及静脉窦显示情况。诊断明确后,将导管插入靶动脉靠近瘘口行栓塞治疗。41例中,37倒单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3例栓塞后再行手术,1例先手术再行血管内栓塞。结果 单侧颈外动脉1支血管供血5倒;双侧颈外动脉多支血管供血23例;双侧颈内、外动脉和/或椎动脉的脑膜支同时参与供血13例。瘘口位于海绵窦壁18例,上矢状窦壁7例,横窦壁5例,乙状窦壁3例,脑膜静脉壁3例,皮层静脉壁5例。颈外动脉栓塞治疗有效率87.5%,颈内动脉和/或椎动脉的脑膜支栓塞治疗有效率23.1%。结论 脑血管造影是确诊和研究本病唯一可靠的手段。对单有颈外动脉供血的纯脑膜动静脉瘘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脑膜支参与供血的情况下,则应对血管内栓塞后再手术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对26例(29肢)腘动脉以下广泛性闭塞或狭窄,采用膝关节下静脉动脉化,7肢为近端动脉重建后远端静脉动脉化.其中浅静脉型11(大隐静脉6,大隐+小隐3,小隐2)肢,深静脉型18(胫腓干12,胫后3,胫腓静脉成形后3)肢.结果:经3月~10年随访,除2肢半足截肢外,均保存了肢体功能.结论:该手术对肢体缺血症状解除快,对静脉回流影响小,可分期完成也可一期完成,适应证广.  相似文献   

14.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9例,动脉导管未闭,瘤变最窄处直径为2 .4~8(5 .0 6±3.38)mm。经股静脉建立右房-右室-肺动脉-动脉导管-主动脉轨道,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PDA的位置、形态、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d、1个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 9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 0 %。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 1.4±2 .7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15min彩超检查有1例少量分流,3d后分流消失,操作透视时间7.3~11.2 (9.2±1.7)min。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静脉动脉化重建缺血肢体血循环的关键是消除静脉瓣膜对逆向动脉血的阻挡。Lengua提出逆转整个大隐静脉,均因转流大隐静脉闭塞率高未能在临床推广。Symes和孙氏倡用分期动脉化以克服瓣膜的阻挡,虽取得一些进展,但有疗效长、下肢长期水肿、心脏负荷增加的缺陷。我科自1987—1994年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大隐静脉的主要瓣膜,一期完成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动脉广泛闭塞,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两种手术方法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下肢动脉广泛闭塞症Ⅱ期患者28(30肢)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静脉动脉化)18肢,组2(带蒂大网膜移植)12肢,对照组选健康人35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d、14d取患肢股静脉血检测。结果:下肢动脉闭塞组治疗前BV、PV、PFC、MET、A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静脉动脉化治疗后上述各指标明显下降(P〈005  相似文献   

17.
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方法:将大隐静脉与股动脉原位端侧吻合。结果:5例病人随访1-3年,静息痛1005消失,间歇性跛行消失率93%,全部病人避免截肢,获得满意效果。结论:通过静脉动脉化,确能改善严重血肢体的血循环,不影响静脉血回流,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为整理提高中医的舌脉诊法,对舌的动脉及其分支、静脉及静脉瓣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舌脉是舌下神经伴行静脉及舌神经伴行静脉及其属支;囊泡样改变为有静脉瓣部位的静脉壁扩张;舌侧的细络在舌体为舌神经伴行静脉的微小属支,在舌根为舌根静脉微小屑支。舌质红活的根本原因是血供丰富,有50支左右的舌体动脉密布,又有诸多吻合。  相似文献   

19.
动脉栓塞是有多种原因造成,如创伤,感染及动脉粥样硬化等。还有些病因不甚清楚,如多发性大动脉炎等所形成的栓塞。临床上对于急性栓塞,尤其对下肢动脉的栓塞,如不及时或不采取综合性治疗,最终可导致肢体的坏疽而截肢。我院开展导管溶栓治疗慢、急性下肢动脉栓塞通过动脉栓塞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比,收到了明显疗效。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静脉移植修复动脉缺损不同张力吻合的动物模型.方法:取一段血管(兔股动、静脉各14条)作轴向拉伸实验,测量力-变形曲线,换算为张力(F)-伸长率(λ)曲线,用指数函数F=m_i×[e~m2~(λ-1)-1]进行拟合。结果:动、静脉可分别用F_a=0.22[e~(5.75(λ_a-1))-1]和F_v=6.15×10~(-3)[e~(7.89(λ_v-1))-1]进行很好的拟合.张力相等时,λ_a与λ_v之间存在关系:0.22[e~(5.75(λ_a-1)-1]=6.15×10~(-3)[e~(7.89(λ_v-1))-1].结论:要取得静脉移植于动脉后所希望的张力F,必须考虑动脉实际缺损长度ADL和游离长度AcIL两方面因素:(LVG/1.64)×λ_v+[(AcIL-ADL)/1.58]×λ_a=AcIL(1.58和1.64是动、静脉的生理伸长率,λ_a、λ_v是张力F下的动、静脉伸长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