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为了研究500k V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利用EFA-300电磁场强分析仪对某电网500k V同塔双回线路导线离地不同距离产生的电磁环境进行实际测量。测试结果显示,本次测试的500k V高压输电线路周围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值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限值,不会对公众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500k V户外型变电站作业场所的电磁环境,利用EFA-300电磁场强分析仪对9座不同类型的500 k V变电站作业场所的电磁场强度进行实测。共设置412个测点,覆盖3种典型变电站的室内作业场所和室外作业场所。测试结果显示:室内作业场所电磁场强度均远远低于国家关于公众暴露限值的标准(E≤4 k V/m,B≤100μT);不同类型500k V户外型变电站室外作业场所的电磁场强度平均值由高到低为:HGIS型变电站>AIS型变电站>GIS型变电站,表明GIS型配电方式更有利于减轻电磁污染。室外作业场所共有19.8%的测点电场强度超过我国行业标准(E≤5 k V/m),0.7%的测点磁感应强度超过我国行业标准(B≤500μT),其高电磁场强度区域集中在高压侧设备区以及电抗器密集区,最高电场强度达到14.860 k V/m,最高磁感应强度达到856μT,应重视此类区域工作人员的电磁场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110k V全户外、全户内和地下布设等三种不同布设方式的变电站的电磁辐射监测数据,对变电站电磁辐射影响进行总结,这对于消除人们对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的恐惧,缓和日益加剧的输变电工程环境纠纷具有重要意义,也为110k V变电站辐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某长期运行500 k V变电站为研究对象,对站内多组主变、高抗以及变电架构等主要设备的噪声水平及衰减特性进行了详细检测。结果表明,主变及高抗噪声水平均较高,主变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100~1 000 Hz频率范围内,其中400 Hz频率分量噪声能量最高,高抗100 Hz及其倍频带噪声能量较高,100 Hz噪声能量最大。主变与高抗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均存在干涉现象。变电架构噪声受高抗噪声干扰较为严重,噪声源主要集中在母线封端球位置。测试结果为500 k V变电站设计及噪声控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选取了某条拟建220 k V输电线路为研究对象,对6种不同架设方式下,线路产生的电磁环境影响大小进行了理论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混压线路随着叠加的电压等级的降低,产生的电场强度逐渐下降,允许最低线高逐渐降低;并行线路电场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塔基横担外侧。预测结果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选取经济输送容量大致相当的2种110 k V架空输电线路导线进行对比,计算了二者对周围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和噪声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相同杆塔的情况下,双分裂导线周围的电场强度显著高于单根导线;双分裂导线和单根导线周围的工频磁场强度基本一致;双分裂导线产生的噪声高于单根导线2 dB左右,这一差别相对于背景噪声来说基本可以忽略;在电压和输送电流相同的条件下,单根导线LGJ-500/45比双分裂导线2×JL/G1A-240/30对环境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7.
我国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CDEGS软件,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周围的电磁环境进行了仿真研究。以正三角排列的架空线路为模型,分析了相导线对地高度、相间距离、分裂导线的根数、分裂间距、分裂导线子导线直径变化对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的影响,并分别比较了大雨、湿导线和晴天时特高压输电线路周围的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  相似文献   

8.
蒋昕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2):164-166,171
高压输变电工程进入城市中心地带是发展的趋势,而工频电磁环境是居民关注的问题,根据目前广州城市电网建设的现状,对广州城区110 kV、220 kV各类型变电站、多种形式的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对比国家现行标准限值,评价广州城市电网工频电磁环境影响的总体情况,认识电网的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输变电电磁环境影响特点提出相应广州电网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220 kV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的导线不同排列方式入手,分析不同导线排列方式下输电线路产生的电磁环境影响,通过对相同电压等级的同塔四回路输电线在导线水平排列和垂直排列两种方式下对周围电磁环境影响的比较分析,探讨此两种导线排列方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同时,通过预测输电线路在导线相同排列方式下不同相序布置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今后的高压输电线路架线方式从减小环境影响角度考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压输变电网的建设技术也随之发展提高,输电线路的架设方式也变的越来越多样化,为充分利用有限的高压走廊,其中架空线路的架设越来越多的采用多回路同塔架设的方式。但人们也越来越担心多回路架空线路是否会对周围产生更大电磁环境的影响。本文以同塔四回路架空高压线为例,通过对相同电压等级的同塔四回路输电线在采取不同排列方式时对周围环境电磁影响比较分析,探讨不同架线方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从减小环境影响角度考虑对今后的高压输电线路架线方式提出建议,也为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城区中全户内变电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户内变电站是将主变压器、电容器组、GIS及配电柜等电气设备布置于户内,此类变电站能有效减少电磁波往外辐射,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影响。某市110 kV广场变电站为典型的城区中全户内变电站,通过电磁环境监测,得出变电站站界工频电场强度测量值范围为1.96 V/m~22.7 V/m,磁感应强度测量值范围为0.03μT~0.22μT,变电站主变一侧围墙外70 m范围内工频电场强度为1.91 V/m~12.8 V/m,磁感应强度为0.02μT~0.22μT。变电站围墙外20 m处0.5 MHz频率下无线电干扰值为35.40 dB(μV/m)。测量结果表明,全户内变电站围墙外的工频电、磁场强度和无线电干扰值远远低于中国环境标准中推荐的居民区的场强限值,即电场4 kV/m,磁感应强度0.1 mT,无线电干扰46 dB(μV/m)。该变电站围墙外的电磁辐射已接近环境本底水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极低频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结合城市居民对10kV配电站电磁场的投诉情况,分析了10kV配电站电磁场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提出了对10kV配电站的电磁辐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黄石220kV向家咀输变电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和监测,根据《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附录A、B、C推荐的计算模式并借助计算机软件定量的预测出该项目投产运行后对周边环境电磁辐射的环境贡献值,同时通过测量同电压等级、容量以及同导线型号的宜都220kV郭飞线(郭飞变电站至飞凤变电站)的电磁辐射现状验证预测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并对输变电线路电磁辐射提出保护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景  姚卫华  董峰  于晓慧 《环境工程》2015,33(3):141-144
通过对包头市城区历年的电磁环境监测,以及电视和中波发射塔周围电磁辐射情况,了解其环境质量状况和主要污染源。历年环境监测综合场强为0.30~0.47 V/m,年平均值为0.41 V/m。而广播和电视发射塔因距离而异,它们综合场强均值分别为1.26~3.43 V/m、1.44~5.34 V/m。虽然这些监测值都在标准限值之内,但可以看出广播和电视发射塔对电磁辐射综合场强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5.
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战场电磁环境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战场电磁环境中人为电磁辐射、自然电磁辐射和辐射传播因素的基本构成,特别是对信息化战场电磁环境的复杂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从而得出复杂电磁环境已成为夺取现代战争主动权的关键因素的结论,通过探索战场电磁环境的基本规律,推动战场电磁环境的建设,为更好地完成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息化作战与训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范鹏  刘文芳  丁力  刘涛  邵峰  陶牮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0):147-149,152
为了解输变电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南阳地区某110 kV输变电工程进行实地监测。结果表明,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和无线电干扰远远低于国家相关标准限值,而且随着距离的递增呈衰减趋势。然而监测往往选在"好天气"的时间进行,不能反映"坏天气"的实际状况。结合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经验,分析电磁污染和公众参与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新疆某地区新建广播电视塔周边环境20 m~500 m,离地高度0 m~200 m的电磁辐射影响进行预测,探寻此范围内电磁辐射最高值覆盖区域,说明广播电视塔周围电磁场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得出距广播电视塔的水平安全距离及周围高层建筑物的限制高度,以期为电视发射塔电磁辐射防护措施的制定提出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建议,从而为环保部门管理及日益增多的电磁辐射投诉提供依据.研究表明:电视塔周围的高层建筑物外的电磁场强度随着高度的提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某型通信电台在工作时所处的复杂电磁环境,构建基于混响室原理的全向辐照电磁环境。方法以一个采用标准BPSK信号的数字通信系统为例,研究干扰信号码速、频率偏移量、信干比等参数对系统误码率的影响。结果当干扰信号码速低于期望信号码速时,随着频率偏移量的增加,接收系统误码率也随之减小,且呈现周期性规律;当信干比相同时,在相同的频率偏移下,干扰信号的码速越高,其干扰效果越好;当干扰信号码速高于期望信号码速时,随着干扰信号码速的进一步增大,干扰效果将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该研究在电子装备的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为今后的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针对居住在城市移动基站附近的居民日益关注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通过移动基站近距离区域电磁场分布连续24h监测与分析,研究正常工作日内基站周围近距离区域电磁场功率密度随时间和距离的变化,以及功率密度的概率分布,并根据24h各时段内的话务量,使用统计分析(SAS)系统对此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一天内移动基站天线附近电磁辐射随时间呈现明显的波动,其功率密度的概率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手机的话务量与电磁场强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近距离区域,功率密度随距离增加,在一定距离上出现峰值,峰值出现的距离与天线高度有关.对我国一般的城市基站,环境电磁辐射低于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