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腹肌肌力训练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预防复发的作用。方法:将86例经治疗并取得治愈和显效的腰椎盘间突出症患者按治疗结束的时间为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进行腰腹肌肌力训练,对照组只给予腰部防护知识教育。随访1年观察两组复发率,并分别于治疗后6和12个月进行腰椎功能评定。结果:训练组1年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7.76,P&;lt;0.01)。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即时的腰椎功能评分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t=0.69,P&;gt;0.05);训练组治疗后6和12个月时腰椎功能评分较治疗后即时增高,差异有显著性(t=1.92,1.95,P&;lt;0.05),6和12个月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t=0.65,P&;gt;0.05);对照组治疗后6和12个月时的腰椎评分与治疗后即时相比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2,13,1.87。P&;lt;0.05)。6和12个月的评分相比差异不明显(t=0.57,P&;gt;0.05);训练组治疗后6和12个月的腰椎功能评分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2.83,2.79,P&;lt;0.01)。结论:腰腹肌肌力训练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改善腰椎功能、预防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497-3498
分析腰腹肌肌力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我院收治的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患者在院自愿接受常规腰部防护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腰腹肌肌力训练。对比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腰椎功能JOA评分较对照组增加,治疗后2个月、6个月腰椎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腰背肌、腹肌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腰腹肌肌力训练,能促进患者腰部功能更好恢复,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腹肌肌力训练对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将229例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115例和对照组1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康复护理。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术后6h行腰腹肌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及康复疗效。结果术后24h及术后48h训练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8周,训练组康复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腹肌肌力训练对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术后缓解疼痛、促进康复有着显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对腰椎滑脱患者早期疗效和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对照组39例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组39例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患者腰部、下肢疼痛改善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效果;采用36项健康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进行评估,依据SF-36量表结构模型,使用因子分析法,将各维度得分转换为生理健康总平均分和精神健康总平均分。分别于术前、末次随访时对比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变化,计算手术前后滑脱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4.32±20.52)min,对照组为(93.63±17.28)min,差异有显著性(t=4.693,P=0.000);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54.90±18.02)ml,对照组为(143.06±34.22)ml,差异有显著性(t=14.052,P=0.000)。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腰部、下肢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6个月时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随访(14.6±3.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腰椎前凸角等均明显改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平均滑脱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两组患者OD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观察组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精神健康总平均分、生理健康总平均分均较低,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精神健康总平均分、生理健康总平均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能快速缓解疼痛,恢复滑脱部位的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椎板间与椎间孔入路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做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组做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统计两组手术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腰椎功能及脊柱稳定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C型臂透视次数显著短(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至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P<0.05),但各个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6、12个月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显著降低,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JOA)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ODI、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6、12个月两组腰椎曲度、平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倾斜角均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上述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均能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两者对患者脊柱稳定性及腰椎功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时间、C型臂透视次数显著短(少)于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悬吊式腰腹肌训练在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12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悬吊式腰腹肌训练。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腰腹肌肌力、骨密度以及术后康复效果。结果 干预组术后24h、48h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缓解(t=8.971,P<0.001; t=12.611,P<0.001);出院时、出院1个月后干预组的腰腹肌肌力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t=12.358,P<0.001;t=4.140,P<0.001);治疗2个月后干预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8.631,P<0.001);干预组术后康复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Z=-2.943,P=0.003)。结论 悬吊式腰腹肌训练可以促进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术后患者腰腹肌肌力恢复,改善术后疼痛,提升骨密度和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观察趣味性智能居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9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45)和训练组(N=例)。对照组进行12周常规居家康复,训练组进行12周趣味性智能居家康复训练。所有患者于训练前(t0)、训练4周后(t1)、12周训练结束后(t2)、训练结束后3月(t3)分别进行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三项评估。 结果:除t1时对照组的WMFT评分较训练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外,t1、t2、t3时,2组组内比较FMA-UE评分,WMFT评分和MBI评分较训练前均有明显差异(P<0.05);在t1、t2、t3时,2组之间3项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t3时,2组FMA-UE评分及对照组MBI评分较t2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组训练前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FMA-UE、WMFT训练前后差值有显著相关性(P<0.05),MoCA得分越高,FMA-UE和WMFT差值变化越大。 结论:趣味性智能居家康复训练可在居家环境下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越好,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腹肌肌力训练护理方案对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疼痛程度和腰腹肌耐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134例,根据入院编号分为两组,单号纳入对照组(67例),行术后常规护理;双号纳入干预组(67例),行术后腰腹肌肌力训练护理.观察并记录两组康复效果、护理前后疼痛程度和出院前后腰腹肌肌耐力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康复效果:干预组康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疼痛程度:两组护理后疼痛程度均轻于护理前,干预组护理后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腰腹肌肌耐力:干预组出院前、出院后4周腰腹肌肌耐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腰腹肌肌力训练护理方案应用于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术后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减轻其术后疼痛程度,增强患者腰腹肌肌耐力,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McKenzie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方法:将76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牵引、推拿和McKenzie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和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时和治疗后10个月的腰椎功能评分及治疗后10个月的复发率。结果:两组间近期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但观察组治疗时间缩短(P<0.05);治疗后10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腰椎功能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McKenzie疗法在缩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远期疗效上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主动抗阻运动疗法对于慢性颈部疼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门诊选择39例病程超过6个月的女性慢性颈部疼痛的患者作为治疗组;选择21例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功能锻炼。治疗组应用主动抗阻运动疗法进行功能锻炼。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观察颈椎生理曲度、项背肌肌肉CT值、项背肌肌力和耐力、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前颈椎生理曲度降低(P<0.05),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长对照组的颈椎后部肌肉总体平均CT值较年轻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项背肌肌肉总体平均CT值比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项背肌肌肉总体平均CT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项背肌肌肉的肌力和耐力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项背肌肌力和耐力都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疼痛评分改善(P<0.05),治疗后1年所有患者疼痛完全消失。结论主动抗阻运动疗法能够提高项背肌肌力和耐力,消除疼痛。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
  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仍有10%-30%的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统称为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而腰椎不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目的:探讨Quadrant系统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应用Quadrant系统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加融合器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为53.7岁,治疗后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为90-210 min,平均时间145 min。术中失血量50-300 mL,平均失血量120 mL。治疗后住院时间5-9 d,平均住院时间6 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0个月,平均7.2个月。JOA评分治疗前为(10.25±2.34)分,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31±3.12)分和(25.35±2.61)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前为(8.24±1.15)分,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97±1.12)分和(1.13±0.39)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53例,良9例。证明Quadrant系统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是近年来治疗腰背部疼痛可选择的方法之一,但有关置换后对腰椎矢状面影响的报道较少。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置换后对腰椎前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曾因单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行腰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影像学资料,数据测量包括置换前及置换后腰椎前凸角、病变节段前凸角、腰骶椎间角。结果与结论:17例患者随访均12个月以上。行椎间盘置换的患者中L4-5节段病变3例,L5-S1节段病变14例。与椎间盘置换前相比,椎间盘置换后平均病变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0.05);与椎间盘置换前相比,假体置入后腰骶椎间角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对于单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腰椎间盘置换后有助于增加患者腰椎前凸和病变节段前凸角度,有助于改善患者腰椎矢状面平衡。置换后腰骶椎间角与置换节段假体置入角度无关。  相似文献   

14.
不同取穴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功能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全部入组9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53)与对照组(n=45),采用改良Oswestry失能量表(ODI)对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连续动态观测,治疗组采用局部单穴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电针治疗,各组的电针参数与针刺频度一致.结果:首次治疗后两组ODI每次后续评分均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且每个时间点两指标组间差异也分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局部单穴电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取穴电针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部多裂肌横截面面积(CSA),评估多裂肌萎缩情况。方法5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10例、慢性期30例,使用实时定量超声测量腰4/5水平椎间盘突出累及侧及非累及侧在俯卧休息位下腰部多裂肌CSA。结果男性、女性及总体累及侧多裂肌CSA的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15、3.54、4.11,P均<0.05),女性非累及侧多裂肌CSA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5)。男性与女性腰部累及侧、非累及侧各期多裂肌C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72、2.88、2.20;5.70、3.35、2.79,P均<0.05)。在亚急性期,男性累及侧多裂肌CSA较非累及侧小;在慢性期,男性和女性的累及侧多裂肌CSA均较非累及侧小;且总体累及侧多裂肌CSA也较非累及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85、2.73、4.66、14.11,P均<0.05)。在慢性期,女性和男性腰部多裂肌累及侧CSA与非累及侧CSA之间不对称差异值(CSA%)分别为(12.16±10.10)%、(16.45±7.20)%,较急性期同性别组CSA%值均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2.44,P均<0.05)。结论定量超声可以用于评估腰部多裂肌形态改变;椎间盘突出病程不足3月,腰部多裂肌萎缩可不明显;反复腰痛大于3个月的患者,多裂肌在双侧横截面面积均减小,以累及侧萎缩较为明显,双侧多裂肌横截面面积呈不对称性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TE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P)患者腰椎功能、应激反应及腰屈曲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40例LD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接受PTED治疗.比较两组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前凸度(LLA)及骶骨水平角(SHA)大小与腰椎退变性滑脱(LDS)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中立站立位X线摄片,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上测量LLA、SHA大小和滑脱距离。比较LDS组和正常对照组的LLA值和SHA值,统计120例LDS患者各腰椎的退变性滑脱发生率,并对LLA、SHA和滑脱程度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LDS组的LLA值和SHA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84、9.66,P均<0.05);各腰椎的退变性滑脱发生率显示:腰椎(L)4的退变性滑脱发生率最高,达55.83%,次高为L5,为29.17%,L1最低,为0.83%;Pearson相关分析:LA与退行性脊柱滑脱距离具有相关性(r=0.19,P<0.05);SHA与退行性脊柱滑脱距离具有相关性(r=0.19,P<0.05);LDS患者的LLA与SHA具有相关性(r=0.83,P<0.05)。结论 LLA及SHA与LDS滑脱距离具有相关性,可能是LDS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5日至2017年3月24日收治的76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观察组(38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与对照组(38例,单纯椎管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矢状面平衡、冠状面平衡、Cobb角均减小,且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VAS、ODI评分均降低,JO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腰痛症状改善时间及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2年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加快患者恢复进展,减少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远期神经肌电图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诊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腰椎牵引),观察组在腰椎牵引的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IL-6水平及腰椎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腰椎功能评分、腰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年时,两组的胫神经F波潜伏期及腓神经F波潜伏期均较治疗前缩短,胫神经F波传导速度及腓神经F波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获得良好的近、远期效果,且能降低腰椎疼痛度及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背景: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采用微小切口经可扩张通道进行,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相比,微创技术视野小,操作更为精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有利于恢复. 目的:对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及临床价值进行评价. 方法:检索2005至2012年间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C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及4种中文主要骨科杂志,纳入以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为研究对象,比较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队列研究及回顾性队列研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用 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进行 Meta 分析. 结果与结论:经过筛选纳入7个研究(856例患者).7个研究圴选用手术时间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手术操作时间与开放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1);6个研究选用术中出血量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放手术(P <0.00001);2个研究选用手术后下地时间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术后下地时间短于开放手术(P <0.00001);6个研究选用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并发症与开放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5);3个研究选用融合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术后融合率与开放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1.00).提示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较理想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