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技术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RDSN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予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INSURE)治疗,研究组予LISA技术联合NCPAP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O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CO2和FiO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的2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A技术联合NCPAP治疗RDSN效果较好,可改善患儿血气和呼吸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改良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68例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NSURE组(n=34)和LISA组(n=34),INSURE组采用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后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LISA组在NCPAP下经直接喉镜直视下向气管内置入5F胃管并注入PS。比较两组患儿给药过程中情况、预后及晚期结局。结果:给药过程中,LISA组患儿生后72 h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比例、心动过缓、SpO2降低、再次使用PS的发生率均较INSURE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ISA组需氧、无创通气及住院时间均短于INSUR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ISA组BPD、IVH、ROP、气胸发生率均略低于INSURE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早产儿RDS过程中使用LISA技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缓解因反复气管插管给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利于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技术与经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INSURE)技术分别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RDS患儿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组,各37例。A组予以患儿LISA联合NCPAP治疗,B组给予患儿INSURE联合NCPAP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死亡率、心动过缓、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下降、再次使用PS率以及72 h机械通气率等指标情况。结果:A组患儿注入PS均成功,B组出现1例患儿需要二次置管;A组心动过缓、脉搏SpO_2下降、72 h机械通气率均低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次使用PS率、死亡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气胸、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低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NSURE技术比较,LISA技术治疗RDS效果更加明显,可以作为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INSURE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2组,30例采用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及机械通气治疗为对照组,30例给予INSURE技术治疗为研究组。将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及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用氧时间、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均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用氧时间较对照组均短(P<0.05);颅内出血、气胸、肺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INSURE技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费用低,对患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朱俊学 《当代医学》2021,27(8):161-163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行INSURE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气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呼吸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PaO2水平,降低PaCO2水平,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呼吸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郎宁  黎亮  李俊瑶  黄久浪  李琴 《西部医学》2023,35(5):740-744+749
目的 探究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与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患脑氧代谢、氧合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4例NRDS早产患儿,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患儿常规给予INSURE技术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LISA技术治疗,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情况、脑氧代谢、全身氧代谢及临床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儿插管用时、无创呼吸支持时间短于对照组,72 h内机械通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表面活性物质二次给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儿脑氧饱和度(ScO2)水平均先升后降,但观察组用药期间、用药后5 min的S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24 h后的血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的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较治疗前提高,血二...  相似文献   

7.
李婕 《当代医学》2021,27(30):150-152
目的 探究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INSURE)技术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气指标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机械通气技术治疗,n=42)和观察组(采用INSURE技术治疗,n=44),比较两组患儿血气指标、临床指标、VAP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上机时间、呼吸困难改善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FiO2)均低于治疗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aCO2、FiO2均低于对照组,PaO2、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SURE技术治疗可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患儿血气指标,缩短上机时间、呼吸困难改善时间及氧疗时间,降低VAP的发生率,促进患儿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新型规范路径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新型规范路径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康复相关指标水平、护理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氧合指数水平和动脉血氧分压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20%(5/41),低于对照组的31.71%(1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新型规范路径集束化护理可缩短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提高动脉血气指标水平和护理满意度,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联合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氧合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新乡医学院附属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86例RDS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组和微创组,每组43例。常规组患儿接受CAPA联合经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INSURE)方案治疗,微创组患儿接受CPAP联合LISA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氧合功能、治疗转归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的氧合指数(OI)显著低于治疗前,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PaO2/PAO2)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2组患儿的OI及PaO2/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儿用氧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2组患儿的CPAP时间、住院时间、PS再次使用率和出生后72 h机械通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微创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肺复张联合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05月我科住院的43例患有RDS且接受INSURE治疗的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采用肺复张)和对照组(未采用肺复张)。比较两组患儿的治愈率、无创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第2剂PS、枸橼酸咖啡因应用、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研究组治愈率较对照组高(P <0.05),研究组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和上机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视网膜病、需药物关闭的动脉导管开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拔管失败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需第2剂肺表面活性物质(PS)和咖啡因应用亦明显少于于对照组(P <0.05);而两组在气胸、坏死性小肠结肠炎、III-IV级颅内出血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肺复张联合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RDS在提高治愈率、改善氧合的同时,可以缩短氧疗时间、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需药物关闭的动脉导管开放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对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需行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气管内注射给药的NRDS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患儿采用LISA技术进行PS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气管插管-气管内滴入PS-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技术进行PS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血气指标、无创辅助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S治疗后1h试验组患儿的氧分压、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无创辅助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LISA技术进行PS治疗NRDS,可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缩短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提高诊疗效果,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风险,且不增加气管黏膜损伤、肺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肺复张联合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涟水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3例患有RDS且接受INSURE治疗的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肺复张联合INSURE治疗)和对照组(INSURE治疗)。比较两组治愈率、无创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第2剂肺表面活性物质(PS)和枸橼酸咖啡因应用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治愈率较对照组高(P < 0.05),研究组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和上机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视网膜病、需药物关闭的动脉导管开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拔管失败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需第2剂PS和咖啡因应用率亦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而在气胸、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Ⅲ~Ⅳ级颅内出血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复张联合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RDS在提高治愈率、改善氧合的同时,可以缩短氧疗时间、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需药物关闭的动脉导管开放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技术(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1例25~32周诊断NRDS的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LISA组(53例)与传统的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灌注-拔管(intubate-pulmonary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extubate,INSURE)组(48例),比较两种方法在治疗NRDS的效果。结果 两组初始呼吸机参数要求、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72h内有创机械通气率、呼吸支持时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胎龄25~27周的研究对象中,LISA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INSURE组(P<0.05)。结论 LISA技术在NRDS的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并可改善部分患儿的临床结局,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RDS早产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MIST)技术的观察组(MIST组,30例)和气管插管-使用PS-拔管(INSURE)使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技术的对照组(INSURE组,30例),收集和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比较氧代谢指标、二次PS应用、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死亡发生率及72 h内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时间等情况。 结果 在6、12、24、48 h时,FiO2、PaO2、P/F、PaO2/PAO2指标MIST组明显低于INSURE组,而PEEP/EPAP、PaCO2指标相比,MIST组明显高于INSURE组,MIST组与INSURE组二次PS应用率(3.33%vs. 20.00%)、气胸(0.00%vs.16.67%)、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MIST组与INSURE组72 h内机械通气(0.00%vs. 3.33%)、BPD率(0.00%vs. 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均无早产儿死亡。 结论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MIST)技术治疗早产儿RDS,可明显改善患儿氧代谢指标、减少二次PS应用、气胸比例,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炎可宁联合氧氟沙星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78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炎可宁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指标水平、炎性因子水平、病原清除率、听力阈值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高于对照组的7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D4+、CD8+和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2、IL-4、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原清除率为94.87%(37/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5%(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听力阈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可宁联合氧氟沙星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病原清除率,降低T细胞亚群指标水平、炎性因子水平和听力阈值,其效果优于单纯氧氟沙星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黄龙止咳颗粒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黄龙止咳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量峰值(PEF)]水平、疾病相关指标[嗜酸性粒细胞(EOS)、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FEV1、FEV1/FVC、P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OS、FeNO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7.
蒋英杰  杨祎  袁纯 《中外医疗》2023,(11):100-103+112
目的 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光疗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简单随机抽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酪酸梭菌活菌散进行治疗;研究组采取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光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免疫指标和治疗后黄疸消退时间、日均胆红素降低值以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胆红素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总胆红素(T-BiL)水平、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免疫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方式(LISA)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气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丹阳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84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84例患儿分为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42例),对照组采用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拔管(INSURE)技术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给药,试验组采用LISA技术行PS给药。比较两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氧化应激指标、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之比(PaO_(2)/FiO_(2))、pH值等指标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pH值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aO_(2)、PaO_(2)/FiO_(2)指标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aCO_(2)指标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试验组PaO_(2)、PaO_(2)/FiO_(2)指标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_(2)指标表达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通道蛋白1(AQP-1)、水通道蛋白5(AQP-5)等指标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SH-Px、SOD等指标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MDA、AQP-1、AQP-5等指标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GSH-Px、SOD等指标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MDA、AQP-1、AQP-5等指标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总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而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颅内出血(ICH)等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方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儿动脉血气及氧化应激指标,减少患儿总氧疗、机械通气以及住院时间,同时也不会增加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布地奈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水平、呼吸机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pH值和氧分压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呼吸机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3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血气指标水平,以及缩短呼吸机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其效果优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2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PTG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水平、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水平、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肛门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 d,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4%,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G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可改善围术期相关指标水平,降低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水平、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单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