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冯茹  刘静  屠峰  苗羽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698-169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收集的138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ADR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最多,占总数的68.12%(94例);以静脉滴注方式76.81%(106例)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8.41%(53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2.
何全 《兵团医学》2012,(2):53-5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收集到的20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占28.50%。由抗菌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31.50%。注射给药途径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占90.00%。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全身症状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应重视医院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上报的217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的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多于女性;以中年组最多。药物共涉及17类97种,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比例最高69例(31.80%),其次为抗肿瘤药物60徽(27.65%)。β-内酰胺类药物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其次是喹诺酮类。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其次是口服。ADR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为主,其次是胃肠道反应。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情况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2010年12月收集上报的902例ADR/ADE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及年龄,严重ADR的发生率,ADR/ADE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用药途径及诱发ADR/ADE的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02例ADR中,有447例(49.6%)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其中阿奇霉素是引起ADR的最多的药物(占31.47%),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累及最多的是皮肤。药物-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能确定的有79%,撤药后恢复率达到95%。结论在我院的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是ADR发生的最常见的诱因,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注意监测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从患儿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药品种类、ADR分级等方面对我院78例儿童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收集的78例儿童ADR报告为我院2008~2011年所发生.结果:78例ADR报告中,1~3岁儿童ADR发生率最高,性别差异不明显;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途径,有50例(64.11%);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45例(57.69%);引发ADR药品以头孢菌素类最多;ADR分级以轻中度为主.结论:临床应合理应用儿科药物,并重视ADR的监测及药物咨询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2011年收集的96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例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4.79%(91例);其次是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69.97%(67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48.96%(47例)。结论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等因素均会影响ADR的发生,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及检测,减少注射剂的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近3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制定相应对策,减少或规避ADR伤害、用药风险,保障用药安全。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上报的ADR(共计465例),按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制剂剂型、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组织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5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占83.01%;涉及药品种类主要为抗菌药物,占64.51%;ADR累及组织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为主,占85.68%。结论重视对医院开展ADR监测工作,加强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上报意识,为临床提供合理规范用药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参考,确保用药安全,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石河子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3年我院上报的452例ADR报告,分别从ADR的级别、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转归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2例ADR报告中,新的/严重的ADR为136例(占30.09%);发生ADR患者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242例,占53.5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为285例(占56.21%);引发ADR最常见的是化学药(354例,占75.48%);ADR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122例,占25.85%),其次为血液系统损害(120例,25.42%).结论: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在分析和评价中意义重大,加强和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该院2010年收集到的17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2例ADR报告中,以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97.09%;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48.04%;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2.33%。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规范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致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方法统计该院2006—2012年上报的抗感染药物致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情况、抗感染药物的种类、给药途径、剂量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3例抗感染药物致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例数最多,占51.91%;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所占比例最大占79.78%;未根据老年人肾功能进行减量的占39.44%。结论抗感染药物致老年人不良反应/事件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加强老年人抗感染药物使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解放军174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及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08年~2009年收集整理的147份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损害的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7份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居首位(42.86%),其次是中药制剂(12.9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70.7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57.82%)。结论临床应重视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用药尤其是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上报的54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抗菌药物ADR发生率均位于首位,静脉注射给药发生ADR的比例最高,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应继续规范合理用药意识,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收集的396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为提高ADR监测水平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396例报告就年龄与ADR分布、给药途径、药物分类、累计器官系统、ADR严重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96例ADR报告中涉及86个药物品种,不良反应涉及机体多个系统损害,其中皮肤损害最多,有178例;新的和严重的ADR 16例,占5.30%.结论: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临床用药频率密切相关,对严重ADR的监测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航空工业中心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状况及引发的相关因素,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尽量减少临床工作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收集到的2002~2006年航空工业中心医院277例ADR报告的报表资料,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反应类型、临床表现等输入计算机,用Excel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7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56;单一用药221例,合并用药56例;因果关系评价为肯定80例,很可能137例,可能50例.怀疑7例,无法评价3例;本人或其家庭有药物过敏史的63例;抗茵及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73.3%;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52.7%.结论:老年患者应作为临床ADR监测的重点人群;应注意掌握抗感染药物的用药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用药及合并用药;中成药的使用应注意慎重用药,特别是静脉用中药注射剂宜单独使用,并注意用药剂量.必须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尽可能减少临床不良反应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维护患者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5.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督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工作在我院也已深人开展。本文通过对我院2006-01-2007-12临床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102例进行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旨在增强医务人员临床合理用药的意识,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328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4年11月收到的32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涉及药物161种,对症处理260例,未进行特殊处理68例;痊愈283例,好转42例,死亡3例;抗感染药物引起ADR占44.13%,神经系统用药占9.46%,中药制剂占8.88%;ADR临床表现最多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5.26%.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审慎用药可降低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任晓辉  黄莹 《兵团医学》2014,40(2):57-59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探讨发生原因及防范对策,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4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ADR报告中,发生率最高的是60岁以上年龄组;涉及到13个品种,以舒血宁注射液发生率最高,占28%;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有23例,占41.82%。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由药物自身因素、患者因素以及临床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结论:医院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地应用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近3年来我院报告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并对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出针对性措施.方法 将评价审核后的不良反应报表做成Excel表格,并对报表的各项内容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例数以抗菌药物最多,其次是中药制剂;报告不良反应最多的单品种药物是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症状以各种皮肤反应最常见.结论 应遵照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注意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的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和配制并掌握合适的剂量和疗程,尽量不在同一输液容器中混合用药.使用脂肪乳时应掌握合适的给药速度及适当的给药剂量.为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所有医务人员都有责任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5~2009年上报的93例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注射给药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及外用给药;抗感染药物ADR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中药类;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变态反应,消化系统反应次之。结论:要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强调合理用药,特别要注重在用药过程的ADR观察,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鞠洪捷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941-1942
我院已建立由临床医师、药师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的ADR监测领导小组,对全院各临床科室的用药情况进行监测。为了解和掌握我院各类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降低ADR的发生率,本文对2007—12~2009—11上报的96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作为临床医师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