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排水泵站是城市排水防涝的基础性设施,对保障排涝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按照国家关于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要求,以及武汉市建设海绵城市试点的需要,提高排水泵站自动化水平,实现泵站运行监控远程管理,及时发布泵站运行工况、抽排情况等信息,广泛应用移动办公,是城市排水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介绍了移动互联网办公远程监测管理系统建立的意义,系统方案的构成、优势以及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总结了该系统带来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为城市排涝行业移动办公的扩展应用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2.
城市内涝是城市水灾害之一,是城市"排水、排涝、防洪"工程关注的重点,体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但由于城市"排水、排涝、防洪"工程的建设与管理隶属不同行业,三者之间的设计运行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区域防洪排涝安全。在对"排水、排涝、防洪"的概念要点与内涵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排水、排涝、防洪"工程的和谐关系建设问题,其结论有助于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灾害性城市暴雨事件频发,"逢雨必涝"一再上演,城市内涝触目惊心,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当前正是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的关键历史时期,保障城市水安全,建设和发展可持续的城市雨水系统,至关重要。为了应对城市内涝,近两年来多项政策、标准相继出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再次修编,政府、管理、规划、设计、运行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城市防洪排涝与城市规划、排水系统设计、管系设计标准、政策以及后期管理等诸多因素相关,要根治城市内涝,仍然任重道远。作为业内创刊最早的核心期刊,《给水排水》杂志持续关注城市内涝问题,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城市排涝与雨洪利用技术研讨会",反响热烈。本届会议作为《给水排水》创刊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将以"城市防涝系统规划与设计的细节"为主题,重点探讨防涝规划与标准如何实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再次修编、如何利用工程手段提高城市排涝能力、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建设等问题。会议将邀请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相关领导,设计、科研、高校、运营、建设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设备生产企业参会。  相似文献   

4.
排水防涝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超大城市开发强度大、土地空间资源紧缺,而内涝损失大、排水提标要求高。以上海为例,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经验,探索如何融合“蓝-绿-灰”海绵空间,如何推进超大城市排水防涝空间综合规划,研究采用“蓄、滞、排、管”系统治理方法,进一步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城市面对极端暴雨的韧性,逐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道路设计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基于嘉兴市城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需求,通过低影响开发及排水防涝系统与道路、景观设计衔接,优化城市道路设计,探索适用于嘉兴的城市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手法,对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道路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投稿须知     
1投稿范围(1)报道内容:城镇给排水、城镇水环境、工业给排水、建筑给排水给排水管网.计算机技术等相关方向。(2)近期重点报道;城镇水安全与节水.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污泥无害化与资源化、水环境治理修复.智慧水务建设海绵城市和排水防涝、农村水安全与水环境.医院及小区给排水与消防等。  相似文献   

7.
<正>《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获市政府批复。2017年9月7日从南京市规划局获悉,根据该规划要求,南京将新建5条雨水行洪通道,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南京将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暴雨不成灾"的目标。这份专项规划要求实现蓄排结合,形成完善的排水防涝体系。南京城区25个排涝片区规划了共148条雨  相似文献   

8.
投稿须知     
正1投稿范围(1)报道内容:城镇给排水、城镇水环境、工业给排水、建筑给排水、给排水管网、计算机技术等相关方向。(2)近期重点报道:城镇水安全与节水、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污泥无害化与资源化、水环境治理修复、智慧水务建设、海绵城市和排水防涝、农村水安全与水环境、医院及小区给排水与消防等。  相似文献   

9.
投稿须知     
《给水排水》2021,47(6)
正1投稿范围(1)报道内容:城镇给排水、城镇水环境、工业给排水、建筑给排水、给排水管网、计算机技术等相关方向。(2)近期重点报道:城镇水安全与节水、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污泥无害化与资源化、水环境治理修复、智慧水务建设、海绵城市和排水防涝、农村水安全与水环境、医院及小区给排水与消防等。  相似文献   

10.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  相似文献   

11.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  相似文献   

12.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  相似文献   

13.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在兴隆大明湖片区内实施五大系统海绵工程措施,通过对该试点区典型工程实施水量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试点区域雨洪调蓄能力增加,外排流量减小,地表径流有效减小,内涝积水点全部消除,马路行洪得到极大缓解,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等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4.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  相似文献   

15.
为避免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中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空间退缩、下垫面改变与排水防涝安全等之间的矛盾,以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视角,结合崖州湾科技城实例,从规划思路、流域分析、水系布局、排水管网布局等出发,详细介绍了该城排水防涝系统的构建过程。通过SWMM模型模拟结合内涝风险评估,比选出排水防涝工程推荐方案,并对城市生态空间安全格局预留、水系廊道谋划、用地防洪竖向控制等提出预见性布局。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评估城市雨洪管理效果,以西安市小寨区域为例,搭建耦合管网模型和地表漫流模型的绿-灰-蓝雨洪系统综合模拟模型,从径流控制、管网排水与城市防涝等方面解析城市雨洪管理现状。研究表明:小寨海绵城市改造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基本可满足要求;2 a一遇、3 a一遇降雨排水瓶颈的管网长度分别为145.02、181.91 km; 20~50 a一遇暴雨条件下,海绵城市改造区无明显积水,大环河北岸、南三环中段和雁展路局部积水深度大于15 cm。该模型能够直观表现地表雨水漫流和管道水流运动过程,科学评估城市排水防涝与生态海绵城市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8.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9.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20.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