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地区在强震前地震条带不明显.本文对比分析了新疆天山与川滇地区区域构造背景和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①新疆天山地区区域地震构造以逆冲型为主,而川滇地区区域地震构造以走滑型为主.②1970年以来的天山地区中强地震以逆断层和走滑型地震类型为主,走滑型地震多数包含较大的倾滑分量;而川滇地区6级强震以走滑型地震类型为主,地震主要以水平错动为主.认为弱震条带适用于以水平剪切错动为主的地震,而新疆天山地区地震倾滑分量较大,因此中强地震前弱震条带图像不清晰,中短期地震预报意义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汶川余震震源机制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M8.0主震是一个主压应力轴NW-SE的逆倾滑型的地震,而之后的余震震源机制解有的与主震震源机制解一致,有的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南至北逐步变成走滑型地震.主震和同主震震源机制解一致的部分余震,在构造应力场直接作用下,龙门山推复体向四川地块逆冲,致使在逆断层的上下盘之间的断层面上产生粘滑而发生逆倾...  相似文献   

3.
新疆天山地区与川滇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0年以来新疆天山地区和川滇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对两区中强地震的错动性质做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新疆天山地区中强地震断错性质复杂多样,主要以逆断层型和走滑型地震为主;而川滇地区强震主要以走滑型地震为主。(2)新疆天山地区走滑型地震大多包含倾滑分量,单纯的水平错动地震数量极少;而川滇地区走滑型地震的错动方式主要以水平错动为主,倾滑分量较小。  相似文献   

4.
华北断块区现代构造断裂的动力学问题的地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华北断块区的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地震断裂力学参数分析和剪切破裂带地震滑动速率及应力计算等研究了该地区现代构造断裂的动力学问题。基本结果如下: (1) 由地震活动及其分布所构成的深部地壳的现代断裂为一稳定的剪切破裂网络体系。 (2) 由震源机制资料得到本区地震断层多属走滑型和近走滑型,震源区主应力为水平力和近水平力。但斜滑型断层和倾滑型断层以及斜力和近垂直力也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 (3) 由地震矩估算出剪切破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均小于0.1厘米/年。 (4) 用中小地震估算本区地震构造力约为几十——几百巴量级  相似文献   

5.
潮汐应力对发震断层作用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计算了中国及邻区1069个地震震源处沿主压应力P轴和主张力T轴方向的潮汐应力分量,并分析了这些量对发震断层的作用方式,按纬度区域统计了与潮汐应力促滑作用有关的发震断层类型以及它们与潮汐应力作用方式的关系,得到了如下结论:与潮汐应力促滑作用有关的发震断层数的比例随区域纬度增加有减小趋势。其中,走滑型断层的比例在低纬区较大,而倾滑斜滑型断层的比例在中高纬度区较大;对发震断层有促滑作用的潮汐应力作用方式分增压型和减压型。对整个统计区域而言,与增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有关的发震断层数比例大于与减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有关的发震断层;对不同的纬度区域,不同的潮汐应力作用方式与之促滑的断层类型也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湖北与重庆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湖北巴东2013年12月16日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166°,倾角82°,滑动角41 °;节面Ⅱ:走向69°,倾角49°,滑动角169°;最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5.5 km附近。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带有逆冲成分的走滑性质断层,主压应力P轴近EW向,主张应力轴近NS向。余震序列主要呈EW分布,少部分呈NS方向分布,较大余震的发震破裂滑动类型以正走滑型的居多,其次为逆倾滑型及逆走滑型。结合7次较大余震的机制解判断,近EW向节面为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7.
广东及邻区地震的震源机制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康英  杨选  吕金水  陈杏  陈贵美 《中国地震》2005,21(3):320-331
用初动和振幅比的方法求解广东台网运行以来32个3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整理前人求得的83个广东及邻区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分析总结了广东省及邻区的震源机制特征,同时对阳江、新丰江和南澳3个老震区各自的震源机制分别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应力作用方式和性质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地震多数以走滑错动为主,兼具倾滑分量;新丰江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诱发的特殊性,只有走滑型和正断型的情况;阳江地区出现一些逆断型地震;主压应力P轴优势方向从广西海南的NS向到广东的NWW向,最后表现为粤闽沿海的近EW。  相似文献   

8.
荣昌5.2级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及震区应力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万正  陈天长  乔惠珍 《地震》2003,23(3):79-88
分析了1997年荣昌5.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主压应力方位为NW向,震源力学作用机制呈走滑兼有较强的倾滑分量。根据成都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研究了荣昌震区1994~1998年36次小震机制解,统计的优势压应力方位也是NW向。同时给出了小震震源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其动态起伏过程稳定。在四川盆地及南缘地区,发生走滑兼有较强的倾滑分量的地震破裂的比例相对较大。这往往与震区的地腹断裂有关,也与分层滑脱的力学机制相一致。利用近场测震台测量的快S波偏振显示震区近地表浅层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欧亚地震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分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中的2818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欧亚地震带及其5个分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给出了5个分区的震源机制主压应力方向分布图。结果表明:①欧亚地震带以逆断型和走滑型断层活动为主;②地中海地震区以走滑断层活动为主,主压应力方向为SSW向;③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地震区以逆断型断层活动为主,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NE—NS向;④喜马拉雅地震以逆断型为主,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S和NE向;⑤川—滇—缅地震区以走滑断层活动为主,主应力场方向为NNE向;⑥印度尼西亚地震区以逆断型断层活动为主,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E—SSW向。各分区的主压应力方向明显受其所在区域板块运动的影响,由此推测板块运动可能是产生欧亚地震带构造应力的主要力源。  相似文献   

10.
使用唐山地区2002年1月—2015年11月ML≥2.5地震的255个震源机制解, 采用构造应力场均匀性的分段方法对唐山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进行分段. 在已有唐山地区震源机制解分区特征的基础上, 给出了5个参考应力张量, 并通过差异显著性的z值检验计算将唐山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分为宁河、 唐山、 滦县和卢龙等4个子段, 进而分别对4个子段的应力场进行反演. 结果显示: 4个子段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均呈近EW向, 且唐山、 宁河和卢龙子段的应力场均表现出较大的拉张分量; 唐山、 宁河子段的最佳应力张量与唐山主震对唐山断裂带两端点所产生的引张应力场的作用方式一致. 此外, 唐山子段的应力场符合基于接收函数给出的上地幔物质隆升模型, 滦县子段走滑型的应力状态反映了该区的共轭构造运动, 卢龙子段的最佳应力张量为正断兼右旋走滑. 从当前唐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分段的应力场特征可以推断, 现今唐山地区的地震活动具有继承性, 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和该区深、 浅共存的断裂构造体系控制.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应力的角度解释2021年5月漾濞MS6.4地震序列的发震机理,本文开展了包括刻画断层结构,反演震源区应力场,研究应力场对断层的加载作用以及地震序列中较大地震对断层活动的库仑应力影响等4个方面的研究,具体的认识为,(1)相比于前人工作中利用区域台阵定位结果刻画的断层结构,结合布设在漾濞震源区的实时地震监测台阵捕捉的7905个余震位置和沿断层均匀分布的16个M3.5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我们刻画了漾濞地震序列发震断层的精细结构:漾濞地震序列最主要的特征为NW向和NE向两组断层共同破裂,NW向断层为右旋走滑破裂,NE向断层为左旋走滑破裂;(2)利用震源区1°×1°范围内的90个历史震源机制反演了震源区的背景应力场,得到震源区为近南北向水平挤压,东西向水平拉张的走滑型应力状态,应力方位的不确定度很小,而主应力相对大小(R)的不确定度很大,为0.2~0.8;(3)分析了漾濞地震序列两组发震断层的稳定性,发现两组发震断层均为应力场作用下最易失稳的断层.此外,发生在两组断层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分别与两个最易失稳断层的震源机制相似,说明了背景应力对断层行为的控制作用;(4)两组断...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目前普遍接受的基于初动符号和振幅比的HASH方法,计算了2008年10月至2018年10月张渤带西段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在获得震源机制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研究了涿鹿4.3级地震前后的应力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震源机制解以正断型和走滑型为主,逆冲型次之,涿鹿4.3级地震后走滑型地震较震前略有上升,表明该区域的剪切作用增强;主压应力轴方位大致为NEE-SWW,主张应力轴为SSENNW向;涿鹿4.3级地震发生在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低值边缘附近,发震时间也在一致性参数的低值时段。  相似文献   

13.
地震三角形分类图解法与华北地区地震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华北地区的近期震源机制参数资料,改进地震分类的三角形图解法,提出了地震的二级分类法和依据,详细划分了带正断裂型、逆断裂型、走滑型分量的混合型二级类型等多种断层机制,并讨论了华北地区地震成因.结果表明:一级地震类型以走滑机制为主,其次为正、逆断层机制和过渡型,而二级地震类型多为带其它分量的混合型机制、正、逆断层机制和过渡型,走滑型机制的地震数量不到一半.说明华北地区现今地壳脆性变形虽然以走滑机制为主。但是大多数地震属带其它分量.在NEE—SWW向的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了NWW向的张家口一蓬莱地震密集带和与此相共扼的一系列NE向或NEE向具有强震机制的构造,以走滑动机制或带其它分量的走滑动机制为主,并在一系列的第三纪、第四纪断陷盆地边缘或平原中发生带有走滑分量的正断裂或带正断层分量的走滑型机制的地震,表明断裂上盘在侧向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量的向下运动,继续进行着盆地、平原的“生长”;而在太行山及晋北山区,也同样存在着慢速隆起.这是现代华北地区山区、盆地差异运动的一种形式,反映出华北地区地壳变形是在复杂力学环境背景下发生的和具有复杂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阳江地震发生的情况、震源区地质背景、外因的调制作用,对阳江6.4级地震成因进行了讨论。文中提出地震沿着北东东向断层发生,主要作走滑错动,在南偏西的方向上有较强的纵波发射。区域构造应力方向为南东东方向,同时迭加有震源底部垂直作用力。文中分析了震区地质背景,指出地震应力积累单元长约40公里,地震发生后,断层上盘发生陷落,造成震中区地面下沉、余震机制倾滑分量增大等现象。  相似文献   

15.
田建慧  罗艳 《地震》2022,42(1):1-17
使用近震波形反演方法求解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 共得到30个可靠的M>3.0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 结合该地区已有的震源机制解, 开展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反演, 小尺度探讨震源区的构造应力环境。 反演结果显示, 震中附近区域主要以逆冲型应力性质为主, 局部地区包括少量走滑分量以及混合类型。 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主要以NEE向或NE向为主。 在筠连以东地区, 不同于北部的逆冲型, 应力性质以走滑型兼少量混合类型为主, 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近EW向。 构造应力场方向与形成长宁背斜的构造应力存在一定交角, 2019年长宁6.0级地震可能是由NE或NEE向近水平应力挤压产生的该地区滑脱面之上背斜核部的逆断层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宁夏区域台网共27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和snoke法反演了海原地震带中东段M_L3.0级以上8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2种方法计算8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虽有一些差别,但总体属性均为左旋走滑,北部带有少量拉张分量,南部带有少量逆冲分量,与实际主控断层的情况一致。对比这2种方法我们发现,计算结果比较接近,Snoke法在节面及主压、主张应力轴的方位明显较CAP法分散,CAP法计算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7.
伽师强震群序列的破列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伽师强震群序列中13次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其中有8个走滑型地震、5个倾滑型地震。走滑型地震的北北西向节面与Ms≥5.0级地震震中分布的斜列线一致,伽师强震群序列可能是北北西向右旋走滑断层及与其斜交的张性正断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P波、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计算了2000年姚安6.5级地震序列中14次M≥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姚安6.5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裂走向为北西,高倾角,在北北西向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呈现出以右旋走滑为主的断层错动性质;姚安地震序列以走滑型为主,个别地震为斜滑型,是在北北西向水平或近水平的主压应力作用下的构造运动方式;主震发生后1~3天断层错动以走滑型为主,个别为斜滑型,主震发生后3~30天断层错动为走滑型;P轴和T轴的方位总在按与构造应力场走向由一致到不一致再到一致的规律反复变化;在强余震明显活动期间,地震以水平或近水平向主压应力作用下的断层错动方式为主,有一定的斜向作用,然后为水平或近水平的主压应力作用方式,主震后应力场有明显的调整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王莹  金昭娣  赵韬 《地震研究》2024,(3):379-390
采用近震全波形矩张量方法反演了2022年四川马尔康6.0级震群序列2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这22次地震全部为走滑型,断层面走向呈NNW和NE两个优势方向,断层面倾角近似直立,滑动角分布在0°和180°附近,P轴优势方位为NWW-SEE向,倾伏角接近水平,表明此次地震事件主要受区域NWW-SEE向水平挤压应力场控制。3次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均与序列其他地震的总体震源机制差异较小,说明序列震源机制较为一致。结合精定位结果综合分析认为:马尔康震群属于多断层面触发性震群,3次5级以上地震是不同断裂的破裂事件,其中5.8级和6.0级地震发震断层面走向为NNW,为左旋走滑破裂事件;5.2级地震发震断层面走向为NE,为右旋走滑破裂事件,3个发震断层均以走滑错动为主,断层面近似直立。  相似文献   

20.
2011年4月10日四川省炉霍县发生了Ms5.3级地震,利用这次地震的观测数据,采用了CAP、TDMT-INVC和Snoke三种方法,研究不同解算方法得到的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结果显示:(1)三种方法计算出的震源机制解参数基本一致,说明三种方法求解结果是稳定、可靠的。(2)计算得到的地震矩震级Mw为5.2;节面I的参数为:走向45°,倾角84°,滑动角-160°;节面Ⅱ的参数为:走向313°,倾角70°,滑动角-6°;P轴方位角271°,仰角18°;T轴方位角177°,仰角10°;发震断层属于走滑型略兼正倾滑分量性质。(3)最佳拟合震源深度为11 km,与该区域的优势发震层位深度比较一致。(4)该次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II参数与震中附近鲜水河断裂带的产状较为相同,主压应力方向与区域应力方向也比较一致,这些说明此次地震是鲜水河断裂左旋走滑错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