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士全 《国医论坛》1996,11(6):12-13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外经微言·阴阳颠倒》篇“阴阳之道,不外顾逆,顺则生,逆则死也”,诸如此类,中医养生学广泛使用顺逆概念.实际上顺逆源于八卦,是易学最基本的一对哲学范畴,广泛用于中医及古代各学科,而与中医养生学关系尤为密切。《易·说卦》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所谓“易,逆数也”,即谓易学的实质,不过就是象数义理的顺逆变化。然何谓顺逆?《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即宇宙、人体及事物形成和…  相似文献   

2.
太极图解     
贾耿 《光明中医》2002,17(6):11-12
明·张介宾说 :“不知易 ,不足以言太医”(《类经附翼·医易义》)。由于《易经》太极阴阳图是自然界及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理论模型 ,所以明白《易经》太极阴阳图的基本原理 ,则是掌握中医学基本原理的根本所在。《易经》认为 :太极为天地万物之始 ,即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相错 ,变在其中。在这一演变过程中 ,两仪的生成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两仪即阴阳 ,阴阳分则天地立 ,由是阴阳二气上下升降 ,便可做出天地间无限事来。搞清楚太极产生两仪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理 ,则是认识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基本点。张介宾曰 :“太极本…  相似文献   

3.
前言自明代医家大倡命门学说后,"命门"遂成为中医学说重要部分之一.考明代医家之命门学说,实由宋代周敦颐之太极图说而形成.太极之名,原见于《易·?辞》,《?辞》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汉虞仲翔以为太极即是太乙,分为天地,故生两仪;四象为四时,两仪为乾坤(《虞氏易》).《乾凿度》则以为太极分而为二,即是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节.郑康成以为太极乃气象未分之时,为天地之始,太乙即是北辰.马融亦以为太极即北辰,北辰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易汉学》).清  相似文献   

4.
太极的时相意义刘力红《易·系辞传》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观孔子之语,则知太极为阴阳之根,立象之本,是全易之总基;所以后人有"不知太极,不足以知易"的说法。而唐代医家孙思邈则指出:"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因此,弄清...  相似文献   

5.
夫言《周易》之难精,其理幽深,今教“易”者鲜矣,学《易》者亦鲜矣;大凡医者能明《易》理,“医理”亦明矣。究其《易》学,乃“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分别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常见的自然物象为代表,作为世界万物生成之根源。八卦以阴阳为基础,每卦都有阴爻、阳爻相互重叠或自相重叠所成。为  相似文献   

6.
西药中药化四性研究需要探索新的指导思想,从医易汇通看,用《周易》两仪四象思想指导西药中药化四性研究是可能的。从阴阳学说看,用《周易》两仪四象思想指导西药中药化四性研究是可行的。《周易》两仪四象思想对西药中药化四性研究的启示就是按由八卦→四象→二仪→太极的步骤,先对西药进行较大范围的分类,再逐步缩小而归一。  相似文献   

7.
朝医学是以《周易》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太极阴阳消长变化是生万物的本源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哲学基础,建立了四象体质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焱焱  ICPRESS 《东方养生》2007,(6):22-123
何为八卦 我们现在口中的“八卦”是什么? 1.易经有言:“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香港八卦杂志的创办人,认为世界上纷纷扰扰的小道消息,其中大多是源自于男(阳)女(阴)间的恩怨情仇,好比阴阳衍生出八卦一般,故名八卦杂志。  相似文献   

9.
《周易》两仪四象与《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丹波元简先生在其<]J4…说:“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以阳明惭利t付二阴三阳老,乃医家之言也。”并引《易·乾凿度》上:“《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放生天地。天地计春〔秋冬之力.故生四时。”如此看来.l叫/即象‘、外肝火.—一地),四象即四时(少pl一个,太同Iv.少川队,入DXI冬)。若依《易·序排I〔而言.””灯\地.汁h万物生℃”。万物生、长、化、收、藏之序,业、依田时。然则《易·连凿度》以两仪四象作为天地四时之说,确属宇宙客观自然立法象。若移用于医家三阴三阳之说,则不合。人身有没有天地…  相似文献   

10.
阴阳学说,是古代朝鲜族哲学思想之一。《天机大要》说:“太极生两仪”“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度阴合四象生焉。”朝医学把这一阴阳变化规律的哲学思想应用于医学,来说明太少阴阳人的脏局大小和维持有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功能,创立了以“天、人、性、命”的整体观作为基础,以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朝医学。  相似文献   

11.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四首方剂是以四象来命名的,它们分别是小青龙汤,小朱雀汤(黄连阿胶汤),白虎汤,真武汤。 话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是古代的方位名词,分别用四种神灵来命名,是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  相似文献   

12.
《易经》云:“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朝医太极针法与太极六合针法,皆是中医传统理论结合太极理论的新型针法,但其内容截然不同,前者以四象医学为基础,以泻大脏器补小脏器为特点;后者是以太极八卦经络调控系统为枢纽,以人体的三层太极八卦为模式的一种针法。本文将从创立来源、名称由来及内涵、针法基本内容及临床研究等方面分别论述其精髓,为今后从事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工作在思路和方法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 《周易》为我国传统文化名著之一,包括象、数、理三部分知识,是研究宇宙事物千变万化递相推演的代数学。“易”由日月组成,说明具有正反两面,乃对客观世界的高度概括。其中“变动不居”循序性发展,《系辞》解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  相似文献   

14.
“医易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商周以来先秦文化的结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渊源。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医学亦不例外。当前对“医易相关”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其中不乏仁智互见。兹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冀有助于进一步研讨。一医易究竟是否同源“医易同源”在中医界似已成口碑,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中医学在肇始之初就采用了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易》学作为其哲学基础,因此有“医易同源”之说。中医学从《易》“太极生两仪”的“分化”思想出发,认为整体是基本存在,是部分的前提,把重点放在研究人的整体水平上;循《易》“阴阳交  相似文献   

15.
一、性本能──《易》与丹道的共同也发点. 1.《易》崇尚生殖。 柳华阳《慧命经》说:“儒所修道之经文,莫不以《易》谓之道也”。又说:“殊不知《易》之源头,乃道之祖宗也。”柳华阳认为儒家经典以《易》为首,而道家即以《易》的源头为其宗祖。那么,《易》的源头在哪里呢?用一句话概括:即生殖崇拜、性崇拜。我们这样讲有三条根据,第一,生殖崇拜、性崇拜几乎是世界上一切原始人类共同存在过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二、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其中殷易《归藏》首坤次乾,标志着当时人们对女性的崇拜,以及女性在社会…  相似文献   

16.
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是古圣贤认识世界、探索宇宙原理的不朽杰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对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中医的深刻影响更是有目共睹的。故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门捧喝》亦曰:“《易》之言,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本文拟就《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1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说卦·传》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  相似文献   

17.
《四象医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象医学是在朝鲜族固有文化及传统医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医学理论,结合自己民族的防病治病实践,遂步形成的以“天、人、性、命”整体观为理论指导,以“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内容,以辨象论治为主要特征的一支独特的医学体系。 它的主要成就,是把体质论具体应用到临床实践,解决了不同体质病人的“施治”问题。这是从中国“内经”、外国“希波克拉底”时代起,许多体质论学者试图解决而悬而未解的课题。 首先,四象医学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哲学思想应用于医学领域,创立了以“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四象医学体质论。朝医学认为“太少阴阳之脏局短长,阴阳之变化也”。根据有机体脏局阴阳之盛衰变化把人分成过偏于阳的太阳人,过偏于阴的少阴人,少偏于阳的少阳人,少偏于阴的太阴人,二个阳人多为活动而性格外  相似文献   

18.
重视“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医学养生的特点。《内经》中有丰富的和合养生思想,概而有四:一是天人和合养生观,二是形神和合养生观,三是阴阳和合养生观,四是脏腑和合养生观。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人为什么有五个指头发论,推及生物界、环境到整个大自然,无论从宇宙尺度还是原子尺度衡量,普遍存在着“配五规律”;进而发现原子核内部的“配三特性”;生命力延续则呈“配四特征”。这一涉及自然奥秘与生命奥秘的论证又回归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易理”及《黄帝内经》所论的“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其生五,其气三”,“天人相应”的东方自然哲学的理论框构之中。本文可供自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内经》巨刺与《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巨刺与“治未病”思想中医的“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既病防变。《灵枢·逆顺篇》有关于“上工治未病”的具体论述。归纳而言,一为“刺其未生”,二是“刺其未盛”,三是“刺其已衰”。巨刺首见于《内经》,是九刺法之一。《灵枢·官针篇》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