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早期康复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脑卒中偏瘫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之上接受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BI的AD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相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临床效果确切,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运动能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康复护理中运用Bobath神经发育疗法(NDT.Bobath)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步态障碍康复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68例缺血性脑卒中幸存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康复护理,观察组除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外,同时运用NDT-Bobath,分别采用步行速度、步行节律、步幅长度、下肢运动功能评定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对患者治疗前后及NDT—Bobath前后患者运动及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行节律、步幅长度、FMA及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步行速度、步行节律、步幅长度、FMA及BI评分分别为(0.716±0.398)m/s,(85.3±18.5)步/min,(1.748±O.598)m,(62.5±19.7)分,(ss.1±22.4)分,优于对照组的(O.564±0.358)m/s,(77.8±18.7)步/min,(1.514±0.545)m,(45.8±16.6)分,(36.4±1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602,2.613,2.651,5.941,6.906;P〈0.01)。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治疗及护理中运用NDT.Bobath能提高患者步态障碍的恢复及Et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运动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强化上肢功能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对偏瘫上肢肌力恢复得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结果训练1,2,3个月后研究组肌力恢复的得分分别为(0.944±0.119),(1.194±0.143),(1.306±0.143)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46,2.907,3.162;P<0.05)。训练1,2,3个月后,研究组FAM评分分别为(38.7±9.66),(60.28±4.58),(63.41±2.50)分;对照组FAM评分分别为(28.97±7.79),(36.57±9.58),(51.12±5.2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33,5.954,4.231;P<0.01)。结论在常规医护人员指导式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自制的上肢功能训练器强化训练可以加快恢复偏瘫患者上肢肌力,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13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康复组(70例)和对照组(67例),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Ba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测试。结果 治疗3个月后,康复组患者的HAMD、HAMA、BI和FMMS、评分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与对照组治疗后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BI、FMMS评分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组抑郁发生率22.86%,焦虑发生率5.71%,对照组分别为40.30%和16.4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G0.05)。结论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针刺及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住院的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单纯用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采用头针、体针、推拿及运动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0%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3.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9.93±7.82)分明显少于治疗前(22.30±8.19)分(P〈0.01)及对照组治疗后(13.04±7.96)分(P〈0.05)。结论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应用头针、体针、推拿及运动治疗,能较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预防残疾,降低致残率,减轻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在二甲医院建立和运作康复卒中单元,以探讨脑血管病的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及效果研究。方法将病情稳定、Barthel指数(BI)评分低于39分的104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康复卒中单元病房(观察组)和普通病房(对照组)进行为期7d的相关治疗,运用BI、Fugl-Meyer评估(FAM)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抑郁和焦虑程度进行评定,比较患者的综合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前BI FMA HAMD在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与其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治疗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但是康复卒中单元的效果更明显,康复卒中单元是二甲医院实施脑血管病治疗更好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实验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0d进行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国际通用量表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方法(P〈0.01或P〈0.05),实验组FAM、BI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干预组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针对性制定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计划;对照组当病情稳定后进行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出院时的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评分( FMA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法(FIM)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A、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的 FMA、FIM 评分分别为(76.52±1.87),(83.22±1.65)分,优于对照组的(71.26±1.53),(78.37±2.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6.97,21.11;P<0.01);干预组的FMA、FIM评分增加量分别为(40.68±1.02),(45.36±1.11)分,优于对照组的(35.52±0.87),(30.33±0.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47.14,124.88;P<0.01)。结论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系统性康复护理指导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7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高频热疗、中频脉冲及蜡疗治疗,并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康复组在以上物理因子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系统化的康复护理指导。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能力及膝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康复组患者ADL评分与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52±0.46)分,(68.82±0.74)分,对照组患者分别为(8.71±0.66)分,(62.06±1.25)分,两组患者ADL能力及膝关节功能恢复均有明显改善,且康复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00,P=0.015;t=13.800,P=0.044)。对于两组治疗效果,康复组优良率(89.7%)高于对照组(5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31,P=0.009)。结论系统性康复护理指导联合物理因子治疗能明显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 FTS)理念对经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 PCNL)围手术期护理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2月在某院接受PCNL术的76例肾结石( KS)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干预组患者接受FTS模式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生活活动量表BI指数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在护理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干预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BI指数得分分别为(8.8±2.3)d,(10980.6±966.3)元和(84.6±9.4)分,优于对照组的(12.4±3.0)d,(14315.3±1537.3)元和(68.9±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82,9.473,6.741;P<0.05)。干预组发生术后发热2例,术后疼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5%;对照组严重出血4例,术后发热6例,术后疼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6%,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7,P<0.05)。干预组患者满意率为94.7%,高于对照组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5)。结论 KS患者经肾上盏入路PCNL围手术期采用FTS护理模式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得到患者认可,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带颞肌蒂颅骨成形联合自体干细胞动员及综合康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行带肌蒂颅骨成形+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体干细胞动员(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后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78.42±13.09)和Glasgow预后评分(4.89±0.8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5.61±18.36)、(3.04±0.76)(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外周血CD34+CD133+占外周单核细胞比率((6.12±1.31)%)高于对照组((2.24±0.26)%)(P〈0.01),治疗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带肌蒂颅骨成形联合干细胞动员及综合康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治疗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对入选的7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康复组(40例)、对照组(38例),2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干预,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对康复组、对照组在入院时和治疗1个月后分别进行量化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结果康复组、对照组在入院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27.8±6.7)和(53.2±10.8)、(27.0±5.8)和(46.7±6.9)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的 Barthel 指数评分分别为:(29.6±7.2)和(63.1±12.7)、(30.1±6.2)和(51.4±8.6)分,2组治疗前后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和15.8%,但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积极的早期康复治疗有可能减少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家庭参与护理模式对颅脑损伤后癫痫患者的预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后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家庭参与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分别为(25.6±4.5)分、(15.6±5.6)分,均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了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定期检查率、规范用药率、社会活动率分别为90.00%、90.00%、10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家庭参与护理模式对颅脑损伤后癫痫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较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颅脑损伤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将76例颅脑损伤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实验组给予路径式健康教育。分别于入院时、入院60d及入院90d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自行设计问卷定期对患者疾病康复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结果在每一阶段康复治疗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康复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FMA及MBI评分实验组较入院时改善明显,幅度较大,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干预基础上加以临床路径式健康教育,可促使患者全面掌握颅脑损伤后康复的相关健康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积极性,加速肢体功能恢复,明显提高ADL。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镜像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相关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8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镜像治疗组42例(采用镜像治疗)和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及经4周治疗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测评,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上肢疼痛、痉挛程度进行评定,用Barthel指数(BI)测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WMFT、FMA、VAS、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WMFT(60.17 ±4.82 VS 47.31 ±4.57)分、FMA(58.77 ±3.79 VS 46.32 ±3.84)分比较,镜像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VAS(1.47 ±0.23 VS 1.53 ±0.25)分、BI(79.75±7.94 VS 75.25±7.55)分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Asworth痉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疗效,但对改善ADL及患肢痉挛程度,减轻患者上肢疼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后24h内开始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静脉溶栓患者113例为观察组,非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在入院后24h内予为期2周的康复治疗方案,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3个月随访时评定患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患侧上肢肘关节及下肢膝关节改良Ashworth分级、Barthel指数(BI),及3个月随访时进行改良Rankin(MRS)的预后评估。结果:治疗后2周及3个月后随访时,2组的FMA及BI评分较前均持续增高(P0.05),且2周及3个月时观察组的FMA及BI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2周及3个月随访时上肢肘关节及下肢膝关节的改良Ashworth分级比对照组低(P0.05),MRS分值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运动功能改善、肌张力缓解及提高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transitional care model,TCM)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重症监护过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在宿州市立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后转入神经外科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93例作为对照组;同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98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过渡期实施传统护理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实施TCM。护理干预1周,比较两组患者重症监护过渡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重返ICU率及焦虑、抑郁情况;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患者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重症监护过渡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重返ICU、焦虑与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23.43±1.00)d,短于对照组的(30.20±0.9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P0.01)。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8.4%,高于对照组的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P0.05)。结论实施TCM,有利于重症监护过渡期患者的救治,同时可有效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加强术前访视对脑外科手术患者抑郁情绪及术后生活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外科择期手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访视,观察组对常规术前访视方案进行优化。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Barthel指数(BI)、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抑郁情绪及术后生活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访视前两组患者HAMD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后观察组患者HAMD得分为(14.53±6.75)分,低于对照组的(20.34±8.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9,P<0.01);术后观察组患者BI指数、FIM指数评分分别为(75.48±11.47),(94.68±12.3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7.73±12.35),(89.57±12.8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085,1.929;P<0.05)。结论通过多媒体放映以及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内容进行术前访视,可以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功能。  相似文献   

19.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嘉贵  龚秋霞 《临床荟萃》2010,25(24):2146-2148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脑出血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于治疗前、治疗第21天分别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与巴氏指数(BI)评分及疗效评定,并观察脑水肿程度改变及依达拉奉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第21天CSS和BI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CSS(10.6±5.2)分vs(13.5±5.9)分,BI(52.5±6.2)分vs(42.2±6.9)分(P<0.05);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1.9%和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4%和62.5%(P<0.05);治疗组第14天时中重度(2~3级)脑水肿发生率12.5%(4/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4%(11/32)(P<0.05).依达拉奉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依达拉奉可促进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