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测定了红珀属的翘嘴红约、青梢红铂和蒙古红铂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序列(1091bp),对其碱基组成变异情况及核苷酸序列差异进行了分析。并以红鳍珀为外类群,用NJ法和UPGMA法构建系统关系树。结果表明:(1)四种鱼(包括外类群)Cytb基因片段序列碱基平均差异为6.2%,变异位点184个,具有简约性信息位点141个,平均转换颠换比为7.4;(2)本文测定的红鲐属三种鱼形成一个单系群,其中翘嘴红珀与青梢红珀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红鲌属的翘嘴红鲌、青梢红鲌和蒙古红鲌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序列(1 091 bp),对其碱基组成变异情况及核苷酸序列差异进行了分析,并以红鳍鲌为外类群,用邻接(NJ)法和非加权算术平均对数(UPGMA)法构建系统关系树.结果表明:①4种鱼(包括外类群)Cyt b基因片段序列碱基平均差异为6.2%,变异位点184个,具有简约性信息位点141个,平均转换颠换比为7.4;②测定的红鲌属3种鱼形成一个单系群,其中翘嘴红鲌与青梢红鲌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红鲌属的翘嘴红鲌、青梢红鲌和蒙古红鲌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序列(1 091 bp), 对其碱基组成变异情况及核苷酸序列差异进行了分析, 并以红鳍鲌为外类群, 用邻接(NJ)法和非加权算术平均对数(UPGMA)法构建系统关系树. 结果表明: ① 4种鱼(包括外类群)Cyt b基因片段序列碱基平均差异为6.2%, 变异位点184个, 具有简约性信息位点141个, 平均转换颠换比为7.4; ②测定的红鲌属3种鱼形成一个单系群, 其中翘嘴红鲌与青梢红鲌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4.
鲂属鱼类细胞色素b片段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了鲂属4种鱼类及长春鳊的Cyt b片段序列,并运用MEGA 3.1软件进行了序列分析,通过NJ法、UPGMA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鲂属4种鱼类与长春鳊分别聚类为2支,但鲂属4种鱼类的聚类在2个系统发育树中存在差异;三角鲂与厚颌鲂的聚类不明确。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鲂属鱼类的系统分类与重新整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酚/氯仿提取法提取了蓝鳃太阳鱼、绿色太阳鱼肌肉组织的总DNA,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1119bpCyt b基因片段,纯化后送上海生工测序。所得序列用Mega3.1软件分析,并结合GenBank中其余9种太阳鲈属鱼类Cytb基因序列用NJ法构建太阳鲈属鱼类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蓝鳃太阳鱼与绿色太阳鱼序列相似度为82.3%,变异位点198个,平均转换/颠换比为2.1;(2)蓝鳃太阳鱼与L.humilis亲缘关系较近,绿色太阳鱼与L.symmetricus亲缘关系较近,蓝鳃太阳鱼与绿色太阳鱼遗传距离为0.206。  相似文献   

6.
对3个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品系(埃及、无锡、吉富)和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以及杂交种奥吉(奥利亚♀×吉富♂)的线粒体16SrRNA和细胞色素b(Cytb)的部分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分析了其序列差异。结果表明:PCR产物纯化后测序,16S rRNA扩增产物得到长度为596bp的基因片段,其碱基组成G+C平均含量为47.5%,序列比对分析显示变异位点13个,没有碱基的插入/缺失变异,转换/颠换比率为3.33;Cytb扩增产物测序得到659bp的同源片段,其碱基组成G+C含量平均为45.2%,无插入/缺失变异,变异位点共2个,都为转换,2处变异都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上,编码的氨基酸未发生变异。序列分析表明,尼罗罗非鱼3品系的序列完全相同,奥利亚的序列则与奥吉相同。这表明在罗非鱼线粒体DNA中,16S rRNA进化速率相对较快,而Cytb基因则高度保守,不适于研究罗非鱼种内和种间的亲缘关系和种类鉴别标记。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江苏山羊品种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1 140 bp,并引用10个山羊品种(群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以及核苷酸序列差异.以绵羊为外群,分别采用邻近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得到的拓扑结构一致,初步提示了江苏山羊品种的系统进化关系: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和黄淮山羊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来自同一个母系;它们与日本山羊可能在较早的世代具有共同的祖先.本研究结果也支持将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固有山羊群体划分为"东亚"和"南亚"两大亲缘系统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花[鱼骨]精子主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大学学报》2006,3(4):167-169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国海鲢的分类地位。[方法]从浙江、海南和广东3个地区的4尾海鲢中提取DNA,测定其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中Elops hawaiensis、E.saurus和E.affinis的相关序列,采用Kimura 2-parameter模型计算各类群间的遗传距离,并以大海鲢为外类群,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海鲢Cytb 5′端646 bp同源序列中A+T的含量(51.9%)高于G+C含量(48.1%);变异位点有29个,其中单碱基变异位点24个,简约信息位点数为5;转换/颠换比>4.0。在分子系统树上,中国海鲢与E.hawaiensis以98%的自展置信值聚为一支,然后与E.saurus成姐妹群。中国海鲢与E.saurus和E.affinis遗传距离分别为0.013~0.015和0.034~0.035,处于3个已知种的种间水平,而与E.hawaiensis间遗传距离为0.000~0.004,比自身之间的遗传距离还要小。[结论]推测中国东南沿海的海鲢或为E.hawaiensis。  相似文献   

10.
在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磷酸二氢钙(MCP)、磷酸氢钙(DCP)、磷酸钙(TCP)制成总磷含量为0.91%的饲用饲料,饲养11g左右的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8周,研究了饲料中不同磷源对花[鱼骨]幼鱼的生长,全鱼、脊椎骨和鳞片的灰分、钙、磷含量。以及总磷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无机磷源对花[鱼骨]的增重率、饲料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MCP组、DCP组的相对增重率分别比TCP组提高24.86%和13.75%,MCP组的饲料效率比TCP组提高15.47%;MCP、DCP、TCP组全鱼、脊椎骨及鳞片的灰分、磷含量差异显著(P〈0.05),MCP组全鱼、脊椎骨及鳞片的灰分、磷含量最高,显著高于TCP组,各组全鱼、鳞片的钙含量无显著差异;花[鱼骨]对不同磷源的总磷表观消化率存在显著差异(P〈O.05)。MCP的表观消化率最高,MCP组、DCP组总磷表观消化率比TCP组分别提高85.97%和42.90%。综合来看.在3种无机磷源中。MCP作为花[鱼骨]饲料中无机磷源的利用效果最佳,其次是DCP,而TCP则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1.
在测定牛亚科家畜6个物种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的基础上,以非参数检验法检验分子钟假说,提出肯定或否定分子钟假说的部分客观资料.结果表明,6个牛种的Cyt b基因全序列长度都是1140bp,牛种间序列的碱基组成差异较小,碱基替代以转换为主,转换/颠换比为5.4.基于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相对速率检验结果表明,牛种内序列的进化全部接受分子钟假说;牛种问大多数序列的进化接受分子钟假说,少数序列的进化拒绝分子钟假说.与基于氨基酸序列的检验结果相比较,基于核苷酸序列的检验结果更易于拒绝分子钟假说.进而推论,接受或者拒绝分子钟假说与所检测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无明显的相关性,分子钟假说在一定的物种范围内是成立的;对于长期进化而言,既无核苷酸序列亦无氨基酸序列以绝对恒定的速率变化,分子钟不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通用引物成功扩增了黄鳍鲷和黑鲷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测定,得到581bp的基因片段,碱基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25.8%、32.6%、18.0%和23.6%,序列中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的C01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序列分析发现黄鳍鲷和黑鲷两序列共存在14处碱基变异,其中在第19~139bp之间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是变异频率较高的区段,可以考虑作为鲷属或者种群鉴别的分子标记。与黄鲷、真鲷、三长棘真鲷等鱼类比较,无插入和缺失位点,转换明显高于颠换。序列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真鲷与黄鳍鲷的序列差异在这5种鱼类中最大,达到了18.2%,黄鳍鲷和黑鲷的筹异最小(2.4%)。两个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序列臀录号为DQ185608和DQ185609.  相似文献   

13.
两种鲷属鱼类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通用引物成功扩增了黄鳍鲷和黑鲷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测定,得到581bp的基因片段,碱基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25.8%、32.6%、18.0%和23.6%,序列中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的C01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序列分析发现黄鳍鲷和黑鲷两序列共存在14处碱基变异,其中在第19~139bp之间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是变异频率较高的区段,可以考虑作为鲷属或者种群鉴别的分子标记。与黄鲷、真鲷、三长棘真鲷等鱼类比较,无插入和缺失位点,转换明显高于颠换。序列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真鲷与黄鳍鲷的序列差异在这5种鱼类中最大,达到了18.2%,黄鳍鲷和黑鲷的筹异最小(2.4%)。两个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序列臀录号为DQ185608和DQ185609.  相似文献   

14.
柞蚕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的序列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2个柞蚕品种(品系)为材料,采用PCR技术分别扩增其线粒体DNA(mtDNA)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b),测定5’端485bp的核苷酸序列,并采用Dnaman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22个柞蚕品种可分成2组,2组之间只在294bp处有一个差异位点。从GenBank中调取柞蚕豫早1号品种Cyt b基因的5’端相应序列(AY242996),与本试验测得的柞蚕青黄1号和青6号对应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青黄1号和青6号的同源性达99.8%,青黄1号和豫早l号的同源性达98.6%,青6号和柞早1号的同源性达98.8%。可见,不同柞蚕品种的表型虽然不同,但在cytb基因水平上其核苷酸序列的组成却是高度一致。供试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很近,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测定和分析了4种鱚属(Sillago)鱼类:斑鱚(Sillago aeolus)、亚洲鱚(S. asiatica)、多鳞鱚(S. sihama)和少鳞鱚(S. japonica)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片段,比较了不同鱚属鱼类种间的序列差异,探讨了彼此间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地位。结果显示,4种鱼类平均核苷酸组成为T 29.9%、C 29.2%、A 21.5%、G 19.3%,种间平均净遗传距离在0.157到0.280之间。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树显示,少鳞鱚和亚洲鱚首先聚类、再与多鳞鱚和斑鱚相聚,斑鱚是最晚分化出的鱼类。基于Cyt b基因序列核苷酸分歧速率计算得出4种鱼类发生遗传分化时间在距今785—1400年前的第三纪中新世(Miocene)。  相似文献   

16.
中华鳖线粒体遗传变异的细胞色素b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并分析了长江水系14尾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1 140 bp序列,结合GenBank中下载的3个序列,发现了243个变异位点,61个简约信息位点:A+T含量(60.6%)明显高于G+C含量(39.4%);17个中华鳖序列中共存在1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82,核苷酸多态性(Pi)为0.01002.在分子系统树上,17个样本共形成3个谱系,其中长江中下游出现遗传距离为0.023的2个谱系,谱系A由7个单倍型(共14尾)组成,谱系C由2个单倍型(共2尾)组成.韩国1尾单独为谱系B,与A、C谱系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30、0.031推测3个谱系问分化时间约为5百万年,建议分别加以保护.长汀中下游不同地理来源的个体混杂分布,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聚群,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大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中性检测Tajima's D和Fu's Fs均为显著负值,核苷酸不对称分布分析呈多峰型.表明中华鳖未经历过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群体的角度,初步探讨细胞色素b(Cytb)基因标记绵羊种内亲缘关系。[方法]用PCR方法扩增出滩羊和洼地绵羊2个地方绵羊品种共11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 tDNA)Cytb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Ι对其进行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在56个滩羊样品中,有51个个体检测到1个酶切位点,5个个体没有检测到切点,呈现出2种限制性态型。在56个洼地绵羊样品中均能检测到酶切位点,表现为1种限制性态型。[结论]受试绵羊品种线粒体DNA多态性较贫乏,且m tDNA Cytb基因在绵羊品种内、品种间都有很强的保守性。因此,Cytb基因标记绵羊种内亲缘关系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中国近海丹东、营口、舟山、温州和福州32尾小黄鱼线粒体Cytb基因的862bp序列,共检测到31个变异位点,13个简约信息位点,2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84±0.013,核苷酸多样性为0.00395。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Tajima’s中性检验为负值且显著,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呈单峰曲线,在简约性网络图中单倍型呈星状分布,表明小黄鱼经历过种群扩张,扩张年代约为0.14MY前。群体间较低的Fst值和较高的Nm值,在NJ系统树和简约性网络图中不同地理来源的单倍型交错分布,分子方差分析都表明群体间未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与传统的地理群体划分并不一致。推测小黄鱼产浮性卵、生活史中出现大规模的洄游以及扩张后的群体尚未在迁移与漂变间达到平衡可能是未检测到显著地理和谱系结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中国牛亚科家畜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牛亚科家畜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牛亚科家畜的系统演化历史提供分子证据。【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双向测序法,获得普通牛、瘤牛、牦牛、大额牛、沼泽型亚洲水牛和河流型亚洲水牛共6个物种的线粒体DNA Cyt b基因全长序列,运用分子进化软件分析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6个牛种的Cyt b基因序列长度均为1 140 bp,没有观察到插入/缺失突变,共检测到220个变异位点,包含213个简约信息位点;Cyt b基因序列变异中转换数明显高于颠换数,转换数和颠换数的比值为5.2,突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由遗传距离可知,普通牛与瘤牛的亲缘关系最近,而它们与大额牛、牦牛、沼泽型亚洲水牛、河流型亚洲水牛的亲缘关系依次逐渐疏远。牛亚科家畜6个物种分布于4个主要的单系群分支,可划归为家牛属、牦牛属、准野牛属和水牛属;牛种间的分歧时间在0.775—6.43 MYA,亚洲水牛与其它牛种间的分歧时间最长,普通牛与瘤牛的分歧时间最短。大额牛和印度野牛的单系性都没有得到显现,大额牛和印度野牛在线粒体DNA水平上不能清晰地相互区分。【结论】中国牛亚科6个牛种划分为4个分支,分别对应于家牛属、牦牛属、准野牛属和水牛属,家牛属与准野牛属、牦牛属、水牛属的亲缘关系逐渐疏远;6个牛种间的进化分歧时间在0.775—6.43 MYA。大额牛与印度野牛的亲缘关系非常近,两者在较早的世代具有共同的母系起源;不支持大额牛是印度野牛的家养型或驯化种的观点,它们有可能都是现已灭绝的某种野生牛的后代。  相似文献   

20.
3种[鱼央]属鱼X/Y异型性染色体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肾脏细胞法和空气干燥法制片以及Giemsa染色.确定了采自长江水系的白缘[鱼央](Liobagrus marginatus Gunther)、拟缘鱼央(Liobagrusmar ginatoides Wu)和黑尾[鱼央](Liobagrusnigricauda Regan)的核型和臂数.并对X/Y异型性染色体的“各自”相对比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鱼央属(Liobagrus Hilgendorf)鱼的X染色体相对大小顺序为;拟缘鱼央、黑尾鱼央和白缘[鱼央];Y染色体相对大小顺序为:拟缘[鱼央]、白缘[鱼央]和黑尾鱼央;Y染色体相对于x染色体的大小顺序为:白缘[鱼央]、拟缘鱼央和黑尾[鱼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