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1、IL-6和IL-8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CE药疹样皮炎发病机制。方法将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实验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方法处理豚鼠,在终末激发后(依据致敏结果以及取材时点的不同,将TCE实验组以及DNCB阳性对照组分为TCE致敏组24 h、TCE致敏组72 h、TCE未致敏组24 h和TCE未致敏组72 h;DNCB组24 h和DNCB组72 h)进行皮肤反应评分,并采取皮肤组织,制成蜡块,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皮肤组织中IL-1、IL-6和IL-8的表达情况。结果根据皮肤反应评分≥1判断为致敏阳性,TCE实验组致敏率为62.1%;TCE致敏组24 h和TCE致敏组72 h的IL-1水平要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CE致敏组24 h与TCE未致敏组24 h比较、TCE致敏组72 h与TCE未致敏组72 h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L-6和IL-8水平在各个组别和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豚鼠致敏最大值试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建立豚鼠致敏模型,检测并比较TCE致敏豚鼠与未致敏豚鼠血清中IL-6和IL-8的水平,探讨IL-6和IL-8在三氯乙烯(TCE)过敏性皮炎中的作用。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DNCB阳性对照组和TCE处理组。采用GPMT法建立豚鼠致敏模型。根据致敏结果及末次激发后采血的不同时点将TCE处理组分为TCE未致敏24h组,TCE致敏24h组,TCE未致敏72h组,TCE致敏72h组。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IL-6和IL-8的含量。结果DNCB组致敏率为100%,TCE组致敏率为62.1%。溶剂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CE未致敏24h组IL-6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未致敏72h组与TCE未致敏24h组相比,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CE未致敏72组IL-8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细胞因子IL-6和IL-8水平在TCE诱导的致敏组和未致敏组豚鼠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表皮中的表达,探讨TCE药疹样皮炎发病机制。方法将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实验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根据豚鼠最大反应试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处理豚鼠,在终末激发后进行皮肤反应评分,皮肤反应评分≥1判断为致敏,依据致敏结果以及取材时间的不同将TCE实验组分为致敏组24 h、72 h和未致敏组24 h、72 h,DNCB阳性对照组24 h和72 h。无菌条件下取皮制成蜡块,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表皮中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 TCE实验组致敏率为62.1%;TCE致敏24 h组和72 h组的IL-10水平高于溶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CE致敏24 h组与TCE未致敏24 h组比较、TCE致敏72 h组与TCE未致敏72 h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24 h组与DNCB 24 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对豚鼠皮肤具有致敏作用,IL-10在TCE药疹样皮炎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和未致敏豚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方法 将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处理豚鼠.按照<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的评分标准对动物的皮肤反应进行评分,评分≥1的判为致敏.在末次激发后24 h和72 h分2批采血,用聚合酶链反应试剂盒测定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结果 DNCB组致敏率为100%,TCE组致敏率为62.1%.DNCB阳性对照组和TCE致敏组TNF-α和IL-1β水平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在24 h及72 h 2个时点,TCE致敏动物TNF-α和IL-1β水平比相应的未致敏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TCE诱导的致敏豚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抗炎性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IL-10)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血清和皮肤中的水平,探讨TCE接触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方法选用雌性豚鼠74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用豚鼠最大值实验方法建立动物致敏模型,并在终末激发后把致敏豚鼠和未致敏豚鼠分别分为24 h、72h、1周、2周组并在相应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中TGF-β、IL-10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组织中TGF-β、IL-10的表达。结果 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8.8%。血清TGF-β水平检测,致敏72 h和1周组比致敏24 h组明显升高(P<0.05),致敏72 h、1周组高于未致敏同时点组(P<0.05);血清IL-10水平检测,致敏72 h组比致敏24 h组明显升高(P<0.05),致敏2周组显著下降(P<0.05),致敏72 h组高于未致敏72 h组(P<0.05)。皮肤组织中TGF-β、IL-10的表达,致敏72 h组高于致敏24 h组、致敏1周组显著高于致敏72 h组(P<0.05),致敏2周组降至最低,致敏72 h、1周组高于未致敏同时点组(P<0.05)。结论 TCE对豚鼠皮肤具有强致敏作用,TGF-β、IL-10在TCE接触过敏性皮炎发生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TNF-α及IL-1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CE药疹样皮炎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选用体重250 g左右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用豚鼠最大值实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建立动物致敏模型,并在终末激发后依据致敏结果以及取材时点的不同(分别于24 h、72 h取材),将TCE处理组分为TCE致敏24 h组、72 h组和TCE未致敏24 h组、72 h组;DNCB阳性对照组分为DNCB 24h组和DNCB 72h组。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皮肤组织中TNF-α和IL-1的表达。结果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2.1%;TCE致敏24 h组和TCE致敏72 h组的TNF-α及IL-1水平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TCE致敏与未致敏24 h组、TCE致敏与未致敏72 h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CE对豚鼠皮肤具有致敏作用,TNF-α和IL-1在TCE药疹样皮炎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血清中补体(C)和免疫球蛋白(Ig)的变化.方法 选用体重250~300 g的雌性豚鼠36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5只),溶剂(橄榄油)对照组(5只),TCE实验组(26只).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方法对豚鼠进行染毒.激发接触后24 h观察和记录豚鼠背部受试区的皮肤反应情况,进行评分.按皮肤致敏反应积分将TCE处理组豚鼠分为致敏组(积分≥1)和未致敏组(积分为0).分别在实验结束后24、72 h采血,检测血清中C3、C4、IgA、IgG、IgM浓度.结果 TCE处理组豚鼠致敏率为65.38%(17/26).TCE致敏24、72 h组C3含量[24 h:(99.75±1.45)μg/ml,72 h:(93.28±3.61) μg/ml]均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112.30±9.10)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致敏24、72 h组C4含量[24 h:(34.63±2.53) μg/ml,72 h:(33.82±2.76) μg/ml]均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43.87±3.65) 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24、72 h组、TCE未致敏24、72 h组IgA、IgM含量均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CE未致敏组比较,TCE致敏24、72 h组血清中IgA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中IgG的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 TCE致敏豚鼠皮肤后,血清中C3、C4含量降低,体液免疫功能发生紊乱.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肾脏中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探讨TCE对豚鼠肾脏的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50只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实验(GPMT)方法处理豚鼠.按照<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的评分标准对动物的皮肤反应进行评分,评分≥1且总致敏率>9%的判为致敏.在末次激发后24、72 h和1周3个时点分批采血,测定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取肾脏组织测定MDA水平以及总SOD(T-SOD)活力.结果 TCE组致敏率为65.0%,与溶荆对照组相比较,TCE致敏组24 h血清BUN、Cr都明显升高(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CE致教24 h组MDA水平明显上升(P<0.05);TCE致敏组与未致敏组比较,24 h组MD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组SOD活力比溶剂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各时点问有下降或升高的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72 h致敏组SOD活力较非致敏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诱导的致敏豚鼠肾脏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其中氧化应激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辉  冷静  沈彤  王红艳  朱启星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23(6):406-408+450+481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致敏豚鼠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用体重250~300 g的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实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处理豚鼠。按照《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的评分标准对动物的皮肤反应进行评分,评分≥1的判为致敏。在终末激发后24 h和72 h取材,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分别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白蛋白(ALB)和肝脏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5.38%。TCE致敏72 h组中见到较多肝细胞水肿,并有胞核破裂消失。TCE致敏72 h组ALT和AST水平比TCE致敏24 h组和TCE未致敏72 h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72 h组ALB水平比溶剂对照组和TCE未致敏72 h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24 h和72 h组肝MDA含量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明...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三氯乙烯(TCE)致敏小鼠皮肤中组织蛋白酶L(CTSL)的表达情况,探讨CTSL在TCE所致免疫性皮肤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溶剂对照组(5只)、TCE组(15只)和抑制剂组(15只)。按照豚鼠最大反应实验法进行TCE皮肤致敏实验。TCE组、抑制剂组小鼠根据皮肤致敏结果分为致敏亚组和未致敏亚组。于末次激发后72 h处死小鼠,取其实验部位皮肤,检测表皮厚度,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皮肤中Ctsl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肤中CTSL、白细胞介素(IL)-6和IL-17的表达。结果 TCE组与抑制剂组小鼠的致敏率分别为40.0%(6/15)和33.3%(5/15),2组小鼠致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亚组、抑制剂致敏亚组小鼠表皮厚度和皮肤中Ctsl mRNA、CTSL、IL-6和IL-17的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未致敏亚组和抑制剂组未致敏亚组(P0.05),TCE致敏亚组小鼠上述指标均高于抑制剂致敏亚组(P0.05)。TCE致敏亚组小鼠皮肤中Ctsl mRNA、CTSL、IL-6和IL-17的相对表达水平在两两之间均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CTSL激活可能在TCE致敏小鼠免疫性皮肤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能与促进IL-6和IL-17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体内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方法选用体重250~300 g的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方法处理豚鼠。分别在实验结束后24 h、72 h采血,检测血清中IgA/C3-CIC、IgG/C3-CIC和IgM/C3-CIC的浓度。结果 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5.38%;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CE致敏组和TCE未致敏组的血清中IgA/C3-CIC、IgG/C3-CIC和IgM/C3-CIC的浓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处理组豚鼠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降低,可能提示其体液免疫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TCE)对豚鼠皮肤致敏作用及肝肾功能的损害.方法 采用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将动物分成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TCE实验组,每组6只豚鼠,分别皮内注射橄榄油、2,4-二硝基氯苯(DNCB)和TCE.实验结束后观察动物皮肤改变,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致敏动物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球蛋白、乳酸脱氧酶(LDH)、肌苷、尿酸等指标.结果阳性对照组和TCE实验组动物出现明显皮肤红斑、水肿,阳性对照组动物致敏率为100%,TCE实验组动物致敏率为83.3%.阳性对照组动物血清中ALT、AST活力升高,TCE实验组动物血清中ALT、AST、LDH活力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CE可诱导豚鼠产生明显的皮肤致敏作用,属强致敏物,并可引起实验动物肝功能指标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三氯乙烯(TCE)染毒对豚鼠肝功能和肝细胞凋亡基因(BAX、BAD、Bc1-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豚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豚鼠最大值法(GPMT),设立TCE实验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用皮内注射的方式分别注射TCE、橄榄油、2,4-二硝基氯苯(DNCB),实验结束后观察动物皮肤改变,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动物肝功能指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细胞凋亡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TCE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动物出现明显皮肤损害。TCE实验组动物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或P0.01)。肝细胞BAX、BAD的mRNA表达水平比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Bc1-2表达水平下降(P0.05或P0.01)。结论三氯乙烯可诱导豚鼠产生明显的皮肤变态反应,引起实验动物肝功能指标改变和肝细胞凋亡基因表达水平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测定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中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核转录因子(NF-κB)和激活蛋白-1(AP-1)活性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探讨TCE致敏中免疫反应调节机制.方法 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方法,用TCE对豚鼠进行处理(TCE处理组,14只),同时设立空白对照(5只)和DNCB阳性对照(7只),对受试动物进行皮肤反应评分,据此判断致敏与否,并把TCE处理组分为TCE致敏组和TCE未致敏组.提取豚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ing)法检测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用电泳迁移率试验(EMSA)方法检测NF-κB和AP-1活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 空白对照组豚鼠未见红斑或水肿,TCE组的部分豚鼠皮肤出现红斑和水肿,致敏率为71.4%,DNCB处理组所有动物皮肤出现明显红斑或水肿,致敏率为100%.空白对照、TCE未致敏组、TCE致敏组和DNCB处理组豚鼠PBMC中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TCE未致敏组相比,TCE致敏组NF-κB活性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豚鼠AP-1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组血清中TNF-α水平[(55.485+8.732)pg/ml]较空白对照组[(32.118±12.550)p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TCE致敏豚鼠β-arrestin和AP-1可能没被激活,而NF-κB被明显激活且在TCE致敏免疫反应中发挥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组织蛋白酶L(CTSL)阻断前后三氯乙烯(TCE)致敏小鼠肾小球中补体片段3(C3)和内皮细胞损伤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CTSL在TCE致敏小鼠肾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于2018年6月,将41只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5)、溶剂对照组(n=5)、TCE组(n=15)和TCE+CTSLi组(n=16),建立TCE致敏小鼠模型,通过腹腔注射CTSL抑制剂(CTSLi)对小鼠进行预处理,采用TCE对小鼠进行初次激发和末次激发,根据皮肤致敏反应评分将小鼠分为致敏阳性组和致敏阴性组。于末次激发后72 h检测小鼠肾功能指标,观察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并检测肾小球C3和内皮细胞损伤相关蛋白[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和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的表达水平。结果 TCE组和TCE+CTSLi组小鼠致敏率分别为53.3%(8/15)和50.0%(8/1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阳性组小鼠血清肌酐(CRE)、尿素氮(BUN)水平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和TCE致敏阴性组(P<0.05),而TCE+CTSLi致敏阳性组小鼠血清CRE、BUN水平明显低于TCE致敏阳性组(P<0.05)。TCE致敏阳性组小鼠肾脏可见明显空泡变性及细胞水肿,TCE+CTSLi致敏阳性组小鼠上述病理损害程度明显改善。TCE致敏阳性组肾小球C3片段和VCAM-1表达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和TCE致敏阴性组(P<0.05),而TCE+CTSLi致敏阳性组C3片段和VCAM-1表达明显低于TCE致敏阳性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TCE致敏阳性组小鼠肾小球Claudin-5、Syndecan-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较溶剂对照组和TCE致敏阴性组明显降低(P<0.05)。与TCE致敏阳性组比较,TCE+CTSLi致敏阳性组小鼠肾脏Syndecan-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audin-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SL可能通过切割补体C3,激活补体系统,通过破坏内皮细胞结构蛋白Syndecan-1及过表达黏附分子VCAM-1,介导TCE致敏过程中小鼠的肾小球结构和功能损害,抑制CTSL的表达可能是保护小鼠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有机溶剂三氯乙烯(TCE)致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作用及其与凋亡诱导因子(AIF)的关系. 方法 将45只BALB/c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橄榄油)、20%TCE、40%TCE、80%TCE、100%TCE组、0.1%银杏叶提取物(GbE)保护组、1%GbE保护组和10%GbE保护组;皮肤染毒,保护组为先用GbE涂皮后1 h再涂抹TCE.小鼠均于涂抹TCE 24 h后处死,无菌条件下取皮,制成蜡块后切片,应用原位末端标记免疫化学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肤组织AIF的表达. 结果 40%TCE、80%TCE和100%TCE组凋亡指数和AIF活性与空白组和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E浓度越高,凋亡指数越高,AIF的表达水平也越高;1%GbE和10%GbE保护组凋亡指数和AIF活性与100%TCE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IF可能参与了TCE诱导的裸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而GbE则对此显示出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三氯乙烯的遗传毒性作用。方法 以不同剂量的三氯乙烯用染毒柜对雌、雄昆明小鼠分别进行染毒,染毒后雌雄合笼进行自然交配.观测子代鼠的生长发育状况及脏器情况,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染毒组子鼠体重低于对照组,存在发育迟缓和缺肢畸形.结论 三氯乙烯可导致昆明小鼠子代发育迟缓和缺肢畸形,表明其具有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