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词习得在儿童语言发展中是儿童进行言语交流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其概括性和相对性,在幼儿语言习得过程中,往往比名词、动词甚至副词等都要困难的多,尤其是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其真正理解和掌握都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2.
今文《周书》的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我、予、朕、(印)”4个,第二人称代词“尔、汝、乃、而”4个,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3个,同时还有“某、自、己、人”4个特殊指人代词,人称代词种类齐全、指称功能完备且出现分工互补之势.今文《周书》人称代词的总体特点是周代的时代色彩鲜明,人称代词和名词共现构成同位语的现象常见,人称代词在使用中已显示出谦恭礼让的文化色彩.这些特点为从语言角度验证今文《周书》的语料时代问题及真实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同时也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语料,发现今文《周书》一些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与过去学界认为的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有不一致的地方,这为重新认识上古汉语这些人称代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梁哲  刘洪泉 《文教资料》2006,(13):193-195
本文探讨的是人称代词中第一人称“我”“我们”的用法。进而从形式、构成和功能角度考察了“我”“我国”“我们党”等这一类词中的“我”和“我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和不同的角色关系转换中的作用。从词汇上和修辞上,提出了“我”和“我们”指代不同的对象时,有着不同的涵义,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需要分析说话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分析人称代词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人称代词在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率高,是儿童语言中较为重要的词类,其正确使用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密切联系。认知干预对该童人称代词的正确使用有效。在不同句型中,该童对各类人称代词的运用情况和掌握程度不同,对话所需的人称代词认知模型越复杂,认知干预效果越差。自闭症儿童人称代词的异常使用与其机械的认知方式和普遍的认知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的很多语言一般都会使用人称代词来指称说话人和听话人,相比之下,日语却不太使用“私”、“ちなた”等这样的人称代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称代词的隐匿现象。那么,日语中的人称代词在什么情况下会隐匿,又为什么隐匿呢?本文将从敬语、授受关系、被动语态等方面探讨日语人称代词的隐匿情况,并从表达恭敬、避免误会与重复、缓和语气等方面考察人称代词隐匿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临汾河东近郊方言人称代词包括三身人称代词和其他人称代词,其特点是形式的多样化和表意的丰富性。文章从语言事实出发,主要列举临汾河东方言人称代词的构成形式,分析和概括人称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法功能,并对一些独有的人称代词作初步的探讨,力求描绘出临汾河东方言人称代词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研究汉语和泰语之间人称代词的共同点和区别所在,在本文之中,首先概说了人称代词的定义以及人称代词的分类以及组成人称代词的几大部分(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把汉泰语言中进行对比分析,并解释词的性质,语义功能和语法功能,具体描写了汉语和泰语中的人称代词在语义、语法和文化上的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研究汉语和泰语之间人称代词的共同点和区别所在.在本文之中.首先概说了人称代词的定义以及人称代词的分类以及组成人称代词的几大部分(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把汉泰语言中进行对比分析.并解释词的性质。语义功能和语法功能.具体描写了汉语和泰语中的人称代词在语义、语法和文化上的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9.
姓名和人称代词构成同位短语可以有两种形式:“姓名+人称代词”式和“人称代词+姓名”式。两者的区别是:“姓名+人称代词”式只起一般的指称作用,语用上除具有同位短语共有的复说强调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舒缓语气作用;“人称代词+姓名”式除了具有一般的指称作用和复说强调功能外,在语用上还具有指别性的强调突出作用。因此,“姓名+人称代词”式在言语交际中较少被人使用,接受度较弱;“人称代词+姓名”式在言语交际中较多被人使用,接受度较强。  相似文献   

10.
论“人称代词活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分析推理的方法,从字面意义虚化和“数”“身”换指的角度描绘“人称代词活用”,并且指出这种“活用”属于语言义跟语境义的关系,揭示了“人称代词活用”的特殊性——语境义明显地受字面意义制约,揭示获取这种语境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昊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吴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汉语和蒙语是形态类型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汉语和蒙语的人称代词在意义、类型、句法功能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格”作为一种语法范畴。典型地反映了汉蒙两种语言不同的民族特点。蒙古语作为粘着语,用“格变”作为名词和人称代词词形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一套完整的变格体系。蒙古语通过主格、属格、宾格、向位格、从比格、和同格等格变表示语法意义。作为孤立语的汉语没有“格”范畴,汉语主要通过词序或虚词来表示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绪芹 《考试周刊》2010,(25):28-30
人称代词是任何一门语言里必不可少的元素。大部分国家的语言在人称代词这一领域里.基本都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类。但其用法却不完全相同。日本同中国一样,被认为是一个礼仪之邦。日本人语言的委婉性在其交际过程中随处可见,尤其是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更是别具特色.除了使用人称代词之外.根据不同场合.还可以通过使用敬语或某些特定称呼、相关动词来体现。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采用情景对话、重复、强化等方法,对一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代词使用训练,以培养其对代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研究结果发现:经过针对性的训练,自闭症儿童能够获得代词运用能力;自闭症儿童对“我”、“你”等需要转换成“你”、“我”等来回答的代词及对“怎么样”、“谁”等需要判断才能回答的代词掌握起来相对缓慢,对“他”、“这”、“那”等不需转换可直接使用的代词则掌握较快;自闭症儿童对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及指示代词的掌握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6.
上高方言属于赣语宜浏片。上高方言的人称代词常用的共有19个。三身代词单数形式有单音节和复音节两套,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没区别。单数复音节人称代词的“侬”尾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仂”是排除式,“我人”是包括式。三身代词修饰亲属、社会关系、处所等名词时一般用复数形式表达单数概念,并且不需要添加定语标记“个”。非三身人称代词在句法、语用功能和语义色彩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5,(63):22-23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似,但两国语言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差别。在两国语言中,人称代词都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三类,但是在使用时,两者人称代词体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是有区别的。特别在韩语中,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可以体现出说话者、听者和第三者之间的亲属关系﹑辈分﹑尊卑及不同的社会地位等。所以,中国学习者在学习韩语时要特别注意人称代词的使用。本文通过对两国人称代词的分析对比,希望可以作为参考对两国语言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人称代词是言语活动中的重要语言成分,英语和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各自都由三种人称构成,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在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说话者、听话者以及除了该两者之外的第三者构成了言语活动的三角体系。对人称代词的研究有从  相似文献   

19.
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新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1),此手册与2013年美国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一样,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定义为"社交障碍"和"狭隘刻板的行为"两类,而将之前与它们并列的"语言障碍"归入"社交障碍"范畴下。有相当部分的自闭症谱系患者具有理解语句表面含义的能力,却无法和他人有效沟通,因此把"语言障碍"归入"社交障碍"这一类,标志着社会性功能的缺失将是今后研究自闭症谱系患者语言问题的核心方向。社会交往互动的第一步就是区分人物间的关系,正确使用人称代词是体现语言社会功能的基础。正常发育的儿童在三岁前就能正确掌握人称代词的使用,而即使是高功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进入学龄期时依然会出现人称代词误用的现象。教师通过对一名高功能自闭症谱系儿童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以应用行为分析为基础的密集训练,达到了提高其人称代词使用的准确性的目标。研究结果表明,受试使用人称代词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社交能力也随之有了一定的提升。单一受试虽然具有局限性,但对今后语用干预的开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中的代词系统是典型的指示语,人称指示语以人称代词为主要表现形式,标记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参与主体和话语本身的关系,并反映语用和文化特点。从第三人称指示语变异情况这一语言事实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具体表现出发,探讨其确指、代指、转指和泛指等用法及其语用特点,分析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第三人称指示语的变异以及语用功能,对双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