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病因是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损伤作用的攻击因子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因子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攻击因子主要有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反流的十二指肠液、某些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药  相似文献   

2.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胃粘膜的防御因子和攻击因子失衡而引起的。防御因子有粘液和碳酸氢盐、粘膜屏障、粘膜血流、细胞更新、前列腺素、上皮生长因子等;攻击因子有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非淄体抗炎药、酒精、应激等。治疗溃疡的目的有三:解除症状,促进愈合、防止复发。治疗溃疡病药物很多,其机制中不外是加强防御因子或是消弱攻击因子或两者兼而有之。该文就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生肌敛疡法治疗消化性溃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德廷 《河南中医》2000,20(3):29-29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 ,临床以长期反复发生的周期性、节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为特征 ,常伴反酸、嘈杂、腹胀、嗳气、恶心 ,呕吐、黑便等症状。它的发生 ,主要是由于致溃疡的攻击因子与粘膜的保护因子失去平衡 ,攻击因子过强所致。其攻击因子主要有 :①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过多 ,即“无胃酸就无溃疡”。②幽门螺杆菌感染。③其他因素 :包括胃动力学异常、烟酒刺激、药物及机械性损伤等。保护因子包括 :粘液、粘膜屏障、粘膜血液、细胞更新、细胞保护等。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嘈杂”、“吞酸”等范畴。多数学者认为 ,脾…  相似文献   

4.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疾病。目前认为,溃疡的形成是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因素和保护因素失调所致。调控各种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的神经、体液(包括消化道激素)经常处于动态平衡是常人不发生溃疡的主要原因。若攻击因子超过防御因子,就可出现黏膜损害而形成溃疡。攻击因子包括胃酸、精神  相似文献   

5.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黏膜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发生的慢性溃疡。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精神刺激,饮食失调等有关。其治疗多为抑制胃酸分泌及黏膜保护药物联合应用,对有HP感染者则予根除HP治疗。虽然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但仍有20%患者无效,需改用其他方法治疗,停药后40%-80%消化性溃疡患者在1年内复发,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而成为难治性消化性溃疡。笔者采用溃疡散配合穴位埋线对消化性溃疡复发情况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消化性溃疡是指酸性胃液(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消化作用所形成的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原因有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药物的滥用、  相似文献   

7.
消化性溃疡是一个多病因的疾病。归纳出来主要有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旋杆菌(Hp)等攻击因素的增强,胃黏膜屏障、黏膜血流、前列腺素、碳酸氢钠分泌和上皮细胞再生等防御因素的减弱。笔者采用三种不  相似文献   

8.
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 ,其发病主要是因为胃液中胃酸、胃蛋白酶以及幽门螺杆菌和某些药物等攻击因子相对增强 ,而胃黏膜屏障、黏膜血液、前列腺素、碳酸氢盐分泌及上皮再生等防御因子相对减弱。因此其治疗原则是减弱攻击因子 ,加强防御因子。笔者近几年来联合应用中西药物治疗本病 60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60例中男性 36例 ,女性 2 4例 ;年龄 30~ 60岁 ;胃溃疡 8例 ,十二指肠溃疡 8例 ,胃溃疡伴胃窦炎 4例 ,胃溃疡伴浅表性胃炎 8例 ,十二指肠溃疡伴胃窦炎 4例 ,十二指肠溃疡伴萎缩性胃炎 4例 ,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9.
杨兆钢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2):2174-2175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反复发作性常见病、多发病,常引起多种并发症。通常指的是胃、十二指肠的圆形或卵圆形组织缺损。现代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攻击因子与粘膜保护因子平稳受到破坏所致。攻击因子主要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病变区域微循环障碍以及过多的自由基对胃、肠粘膜损伤等。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措施是抑制胃酸,提高胃粘膜的防御能力及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等使溃疡愈合。但迄今为止,就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清楚,而且这类药物大都存在副作用多,价格昂贵,复发率高等特点。为此,探索针刺治疗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是由于胃、十二指肠黏膜侵袭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衡所致,侵袭因素主要有胃酸、胃蛋白酶、微生物(如幽门螺杆菌)、胆盐、乙醇、药物及其它有害物质: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主要有粘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屏障、黏膜血流量、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  相似文献   

11.
芍甘汤加服痢特灵治疗消化性溃疡90例疗效观察张建丽羡宏伟李清泉甘肃白银公司劳研所,白银730900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因素近年研究认为,主要是攻击因子(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增强和防御因子(粘膜屏障等)减弱所致。...  相似文献   

12.
韦晓梅  王光铭 《河北中医》2012,34(6):847-848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形成侵及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的慢性疾病.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现多称之为“胃疡”,亦有人以“胃痈”论治.中医学对胃脘痛的论述往往以心痛概括,如《丹溪心法》指出“心痛即胃脘痛”,《张氏医通》亦指出“凡言心痛,都属胃脘”.本病发病率较高,且精神因素为其发病的重要诱因,我们对消化性溃疡从肝郁论治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杨兆钢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174-2176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反复发作性常见病、多发病,常引起多种并发症。通常指的是胃、十二指肠的圆形或卵圆形组织缺损。现代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攻击因子与粘膜保护因子平稳受到破坏所致。攻击因子主要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病变区域微循环障碍以及过多的自由基对胃、肠粘膜损伤等。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措施是抑制胃酸,提高胃粘膜的防御能力及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等使溃疡愈合。但迄今为止,就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清楚,而且这类药物大都存在副作用多.价格昂贵,复发率高等特点。为此,探索针刺治疗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周奇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1081-1082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消化道疾病,是胃肠黏膜缺损穿透黏膜肌层以下的病变。主要发生于胃、幽门或十二指肠球部。发生在胃为胃溃疡。发生在十二指肠则为十二指肠溃疡,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等的消化作用有密切关系,所以称为消化性溃疡。  相似文献   

15.
抗消化性溃疡复发的中医药治疗临床思路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划界清楚的局限性组织缺少,能累及粘膜、粘膜下层和肌层的疾病.其形式是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失衡,是溃疡病致病和复发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天平学说,医学界提出的治疗溃疡病原则是:①抑制攻击因子,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②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使胃粘膜免受胃酸、胃蛋白酶等的自身消化;③恢复胃十二指肠正常运动分泌功能.然而目前一般认为,本病属典型的身心疾病范畴.  相似文献   

16.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是指胃酸、胃蛋白酶等对胃肠道黏膜自身的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其黏膜损害深达肌层。好发于胃和十二指肠,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17.
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常见的多病因疾病,主要发病机制是胃黏膜、黏膜血 流、前列腺素、上皮再生等防御因子和胃酸、胃蛋白酶及幽门螺杆菌等攻击因子失衡.2000 -2004年,笔者以法莫替丁、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3种药物联合治疗PU患者16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自身消化而发生的溃疡,其深度达到或穿透黏膜肌层,直径多大于5mm,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发于中青年,胃溃疡多发于中老年。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从1910年Schwartz提出"无酸无溃疡",1983年Marshall  相似文献   

19.
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相似文献   

20.
宋应西 《河南中医》2006,26(8):70-70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属中医“胃疡”范畴。笔者经过近几年临床观察,认为消化性溃疡与血瘀关系密切,从瘀论治往往可以收到满意疗效。1血瘀为基本病理变化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的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