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洁  罗智星  杨柳 《暖通空调》2021,(2):116-122
为了分析干热干冷地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采用物理环境实测结合动态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2组墙体的保温、蓄热性能对内表面温度的影响,并结合太阳辐射季节变化探究了太阳辐射吸收比对室内热舒适的影响。研究表明: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对于干热干冷地区,提高围护结构蓄热性能能够降低夏季内表面温度,对冬季内表面温度影响不大;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可以提升冬季内表面温度,同时引起夏季内表面温度升高,对夏季降温产生不利影响;围护结构月平均得热差值与太阳辐射月累计值显著相关,降低外表面太阳辐射吸收比有利于该地区建筑全年热环境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在实际工程中,外窗周边墙体热工设计往往被忽略,因而影响了节能建筑围护结构的整体保温性能。严寒地区某住宅建筑采用夹心墙体作为建筑外围护结构,冬季外窗周围墙体的内侧结冰严重。论文运用热桥线传热系数计算软件PTemp对其围护结构的外窗周边墙体部位进行模拟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结构原因,采用夹心墙作为建筑围护结构时,在外窗周围会形成热桥。在严寒季节,室外温度非常低,造成热桥部位室内侧表面温度低于0℃,产生结冰。因此,夹心墙围护结构不宜在严寒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3.
大型客运站是典型的大空间、高能耗建筑,双层表皮围护结构在解决高能耗的问题上具有极大的潜力,然而其保温效果及影响因素在国内还缺少一定的实证研究来支撑和验证。以太原南站外表皮中的双层组合幕墙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冬季运行时的表皮内外温度等进行实测,并基于实测数据,对其进行保温性能分析。研究在寒冷气候特征下,双层表皮作为外墙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验证双层表皮在寒冷地区大空间建筑的保温效果。  相似文献   

4.
简毅文  江亿 《暖通空调》2002,32(5):26-29
根据1999年夏季北京市居民住宅的室温实测数据,通过分析比较整个测试期内不同房间室温曲线变化的差异,定量研究分析了建筑设计所确定的房间楼层位置、建筑外围护结构及建筑平面布局等因素对住宅室内热状况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外围护结构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及合理的建筑平面布局是改善住宅室内热状况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张芳芳  张群  王江丽  林丁 《建筑技术》2020,51(6):710-713
为全面评价洛阳乡村民居室内外热环境,提出兼顾冬夏季气候特征的建筑策略,测试分析冬季豫西典型民居室内外热环境。结果表明:庭院有助于冬季营造舒适热环境,朝向、太阳辐射强度、门窗气密性,围护结构是影响室内温度的主要因素,可从庭院环境优化、建筑室内热环境提升、围护结构优化、双热核分室环境调节等方面提升建筑室内外热环境。  相似文献   

6.
建筑热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建筑的能耗。外廊作为建筑的交通和过渡空间,其对使用空间的热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有东侧外廊的某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的方法,分别在夏季和冬季采集室内外空间的热环境数据(空气温度、表皮温度等),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比对建筑的热环境特征,综合分析外廊夏季隔热和冬季保温效果的差异。实测结果表明,外廊对室内热环境有积极影响,在夏季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在冬季其保温效果有限。合理设计过渡空间有利于建筑热环境改善和建筑能耗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建筑空调模拟软件DeST对我国南北6城市不同传热系数外墙的办公建筑的空调冷热负荷进行模拟计算,计算和分析的结果表明,冬季,外墙的传热系数越小,空调热负荷越小,建筑越节能;夏季的情况与冬季不同,传热系数越小,空调冷负荷越大,建筑反而不节能.室内设定温度升高或降低,空调负荷并不是按相同比例变化,因此,存在满足人体热舒适的情况下最佳室内设定温度.室外气象条件对建筑能耗节能率的影响程度在夏热冬暖地区超过了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针对建筑表皮变化对其外围护结构日照辐射得热量的影响,以具体的建筑表皮形变方式为例,探究日照导向下的建筑表皮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以瑞士再保险大厦为形体原型,将表皮单元角点挤出作为表皮形变方式,把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夏季日照辐射得热量尽可能减小,冬季日照辐射得热量尽可能增大设为优化目标,借助Rhino、Grasshopper等建模平台、Ladybug性能模拟平台,以及Octopus数据处理平台,进行了日照辐射得热量考虑下的建筑表皮多目标优化实验,求得帕累托前沿解集,得到了满足多目标函数的多个建筑表皮形态,归纳和梳理了多目标优化在建筑表皮设计中的应用流程。  相似文献   

9.
运用DeST-h软件对成都地区某居住建筑室内温度和冷热负荷进行了模拟,研究了外窗热工性能以及通风模式对基础室温、冷热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室内基础室温高于29℃的时间占全年不到5%,而冬季室温低于16℃占全年30%左右,夏季室内基础室温可容忍度明显优于冬季.降低外窗传热系数后,冬季热负荷降低;而对夏季冷负荷的影响还与通风效果直接相关,通风不好的情况下冷负荷有可能增加.因此,加强保温有利于降低供热能耗;围护结构隔热性能提高时,还必须注意合理利用自然通风,以降低空调制冷能耗.  相似文献   

10.
窑洞作为传统生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蕴含了丰富的气候响应策略。本文以豫西生土靠崖窑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及理论分析方法对其在极端气候下的热响应性能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靠崖式设计能有效地改善窑室内的热湿环境,夏季温度在23.2~28℃之间波动,冬季温度在11.3~12.8℃之间波动;但窑室内夏季的空气相对湿度较高,平均湿度为84.6%,加强自然通风是今后再生设计的主要方向。同时选取地上砖混建筑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砖混建筑夏季室内平均温度比靠崖窑高出4.5℃,冬季约低9.6℃,其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指标远小于靠崖窑重质围护结构。所得到的生土建筑的热湿环境特性可为今后传统民居的模式改进及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辽宁小城镇住宅多为传统的490、370砖房及一部分生土建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490砖房也逐渐减少。近几年的新建住宅除外装修有所更新外,其他方面并未有大的改变,冬季室内居住质量较差,远未达到舒适与节能要求。特别是在东北严寒地区,由于住宅本身的结构的缺点,围护结构自身温度变化较大,因此造成结露.结冰霜程度相当严重,在建筑四角处.由于冬季长期结露,墙体内表面发霉、长毛,严重影响了室内的使用和美观.可见对北方小城镇住宅的围护结构进行生态设计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建筑室内热状态受室外气候状态和建筑围护结构所影响,因此建筑供暖空调能耗在很大程度上与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围护结构形式有关,而不同的建筑空间形态分布还会影响建筑的遮阳与自然采光,从而影响建筑的人工照明能耗。为了研究不同空间形态和布局对住宅建筑能耗的影响,本研究对各类布局下的住宅建筑,利用De ST模拟软件对其建筑运行能耗进行了模拟分析,通过能耗比较来分析不同的空间形态对住宅建筑的遮阳、采光和夏季空调、冬季供暖能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04/2017南方建筑非透明围护结构热工与节能设计如何兼顾冬夏两季建筑供暖空调负荷和能耗,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确定最适宜的热工特性,是长期困扰中国南方建筑围护结构热工与节能设计的难点。通过对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在采暖、空调与自然通风条件下动态热过程的分析,研究了这一地区围护结构热特性与能耗的制约关系,以及对室内热环境与建筑热稳定性的作用机理。在兼顾冬季保温与夏季隔热的情况下,将建筑全年能耗作为控制目标,从室内热环境质量、节能  相似文献   

14.
南方节能建筑的隔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我国长江流域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 ,冬季湿冷。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迫切要求改善建筑热环境 ,夏季空调制冷、冬季采暖已普遍采用 ,随之带来建筑能耗的迅速增加。因此 ,建筑节能已成为这一地区降低建筑能耗的当务之急。在夏热冬冷地区进行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时 ,如何处理好夏季隔热和冬季保温的关系 ,是这一地区改善建筑室内热环境和节能的关键。恰当地选择围护结构构造措施 ,来满足外围护结构节能要求的热工指标和合理、经济的隔热效果 ,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建筑在太阳辐射条件下围护结构外表面…  相似文献   

15.
信阳市新县丁李湾村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性能对建筑的整体节能性起到关键作用,有利于减少建筑能耗。因此,对建筑的外围护结构屋顶、墙体、门窗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对室内的热环境进行实地测量,得出当地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较差,且当地对于冬季保温的需求大于夏季隔热的需求。针对分析结果,结合丁李湾当地地域特点及经济发展状况,提出改善外围护结构性能的措施,为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将基于平板微热管阵列的水冷PV/T集热器与双热源热泵相结合,提出1种太阳能与空气源双蒸发器热泵复合供能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多种运行模式的切换,以满足复合建筑的供热、供冷、热水和部分电力需求。实验主要针对于冬季制热工况和夏季供冷工况进行实验研究,分别从室外温度、太阳辐照度、热泵COP、制热量、集热效率和发电效率等方面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冬季制热实验时,空气源热泵制热、PV/T联合水源热泵制热和PV/T联合双热源热泵制热工况下COP分别为2.15、2.5和2.6,均能满足冬季室内的采暖要求。PV/T联合水源热泵制热和PV/T联合双热源热泵制热实验的平均发电效率和集热效率分别为12.1%和48.6%,11.3%和38.8%。空气源制冷实验时,热泵的EER平均为2.08;制冷兼制热水模式实验时,热水作放热源阶段的EER平均2.26,空气作放热源阶段的EER平均为1.96。  相似文献   

17.
陈良 《建筑工人》2004,(6):48-48
对建筑物来说,保温通常是指外围护结构(包括屋顶、外墙、门窗等)在冬季阻止由室内向室外传热,从而使室内能保持适当温度的能力;绝热通常是指围护结构在夏季隔离太阳辐射和室外高温的影响,从而使其内表面保持适当温度的能力。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室内热环境是影响人体冷热感的环境因素,适宜的室内热环境可使人体易于保持热平衡。为了了解苏南地区村镇既有非节能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现状,笔者对该地区冬夏季的典型住宅非采暖空调房间的室内、外热湿环境进行了测试,系统地分析了该地区室内热湿环境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表明:该地区非空调房间夏季室内空气温度高,冬季室内空气温度低,冬夏季室内、外空气相对湿度大;室内热环境远偏离热舒适范围,达到了较恶劣的程度。开展节能建筑建设和对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是改善室内环境、提高热舒适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气密性评价方式与被动房标准。从被动房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建筑模型,利用TRNSYS软件分析了在不采取供暖和制冷措施的情况下,3种不同围护结构工况下气密性的改变对室内温度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季,室内温度的升高趋势随气密性改善而递增;在夏季,不开窗时,气密性性能提高会提升室内温度,降低舒适度;采取夜间通风策略后,气密性对室内温度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居住舒适性的提升,有赖于围护结构的性能提升。外窗是围护结构的开口部位和建筑散热构件,但传统外窗的构造方式气密性过差,传热系数比屋面、墙面、地面都大,冬季太阳能得热和夏季遮阳不能满足。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窗的选择、冬季加强保温措施、夏季遮阳措施,提出了动态式直棂百叶节能窗的设计方案,有效提升外窗的保温保凉、气密性、冬季太阳能利用和夏季遮阳隔热性能,为传统民居外窗节能改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