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自2012年国家开始收录传统村落名单以来,传统村落的民居研究与保护更新设计逐渐步入大众视野。本文通过对梨园坝村进行实地调研与测绘,深入挖掘其村落文化与建筑内涵,结合川东北传统建筑案例,对梨园坝村民居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希望为今后国家传统村落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黄山市黟县陶村守拙园观景阁》荣获国家第二批田园建筑优秀实例三等奖、安徽省优秀田园建筑作品一等奖《黄山市祁门县柏溪乡九都山村叶国立民宅设计》荣获国家第二批田园建筑优秀实例三等奖安徽省优秀田园建筑作品三等奖《宣城市旌德县朱旺村村委会(旅游服务中心)》荣获安徽省优秀田园建筑作品三等奖《黄山市屯溪区弈棋镇朱村公共服务综合楼》荣获安徽省优秀田园建筑作品三等奖《休宁石屋坑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荣获2016年度金拱奖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设计金奖  相似文献   

3.
孔惟洁  何依 《城市规划》2018,(1):101-106,111
"非典型名村"指那些没有列入"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历史村落。在这类村落中,历史源头清晰,传统生活尚存,却没有成片的传统风貌民居和完整的历史空间结构,历史信息通常以零散化的形式隐含在现代机体中。这类村落的数量庞大、涉及面广,是延续传统文化生活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之外的"边缘性"群体,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约束、资金投入和建设引导,随着快速城镇化带来乡村剧变,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残存在现代化的夹缝中,乡愁无处寄托。本文以宁波市东钱湖下水村为例,通过农耕环境的整体保护、历史节点的集成串联、院落单元的重点修复等选择性保护措施,针对乡村社会记忆和文化复兴,来探讨"非典型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4.
徐瑾  万涛 《城市规划》2017,(12):65-72
城乡二元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口外流,导致在乡村保护与发展中内生动力不足。而同时,随着城乡壁垒的弱化,一批走出去的"村外人"带着新资源,抱着乡土情怀重返故里,成为传统村落复兴的契机。本文基于乡村精英和乡村治理的"公"、"共"、"私"领域等理论基础,以传统村落H省G村为案例,深入剖析了乡村治理中"村内人"和"村外人"的互动关系,并指出回流的村外精英拓展了新的社区关系资本,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现实困境。研究依据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具体行动,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困境的建议,包括塑造"新乡贤"文化,建立"新乡贤"议事平台,分工协作等,对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复兴传统村落的发展建设,以及拓展乡村规划的理论视角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海南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解决琼北地区乡村矛盾与促进更新发展愈发显得重要。文章以海南澄迈国泰村为例,归纳琼北村落"梳式"布局的原型,以现状问题为出发点,构建了适宜的营建理念与"提取-研选-融合-重构"的策略方式。在村落实践中,将非物质活动与"田园隐居,生态康养"的理念相融合,在物质环境中实行新老村并行的空间重构,最终实现琼北村落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吴苗  张斌  贺宝平 《华中建筑》2011,(10):128-130
文章依据鄂西南土家族村落地域的格局特点,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整体保留型、局部保留型以及整体更新型。通过对鄂西南多处土家族传统村落的实地考察,选取了宣恩县彭家寨、恩施市滚龙坝村、宣恩县卸甲坝村三个典型村落作为文章的研究实例。以测绘的数据为基础,分析村落景观的空间布局特点,试图从各种类型中探求出鄂西南土家族村落景观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作为本地文化承载的主体,其重要价值伴随在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树立的过程中。2012年以来,国家四部委陆续发布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对传统村落有序发展给予重视,于此,以兰州城河村为例,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为基点,围绕传统村落产业建设、传统生活延续、景观塑造等方面,顺应"农业多产化、村落景区化、居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的发展趋势角度,对城河村的"产、村、景"一体化的发展进行探讨。旨在使城河村的社会、经济、文化、景观超越"美丽乡村"的表象,重温于传统生产、生活之中,突出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传承的意义,从而使传统村落更加平衡、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联系近年来突破生态环境"高压线"的违建热点新闻事件,文章探讨在生态红线"客观限制"下的传统村落如何寻求"主观发展"的保护发展模式。同时,探索一种"重保护谨慎发展"的新模式,以实现乡村振兴、达到共同富裕的新逻辑。并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为落脚点,在不触碰生态环境"高压线"的前提下,在完善保护的基础上,将"闲置农房"演变成"大学村"筑巢引凤,引导村庄走向良性循环,共同谱写传统村落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2016年12月,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2015 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通知》,平远泗水镇梅畲村经专家评审认定正式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为提高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认识,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更加科学地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围绕平远"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发展战略,落实泗水镇"梅畲古道、山寨人家"规划构想,对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制订《平远县泗水镇梅畲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浙江斯宅村的"传统村落声景观",对其进行调研与分析。利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数据测量等研究方法,解读斯宅村"传统村落声景观"的特点。从自然声景观、生活声景观、历史文化声景观,以及联想声景观等切入点出发,得出:此地的"村落声景观"优美悦耳,能为人们带来情感享受和精神愉悦。以"传统村落声景观"为指导,制定的村落保护策略具备可行性,亦为村落保护提供新的方向。此外,探索"传统村落声景观"还可为声学研究引入生活、社会、文化等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村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山水空间格局所蕴藏的生态智慧,对生态保护及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村落良洞村的格局符合传统村落自然山水田园的选址需求,整个村子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在村落选址、结构布局、建筑特色等方面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当地时代变迁的重要见证.利用GIS空间分析等方...  相似文献   

12.
选取永德县旧街坝村典型传统村落在1997年至2010年的"撤点并校"政策后,数所撤销的小学教育建筑进行调查分析.试图通过对这一特殊的建筑群体的调查研究,从建筑学的视角,分析这一类存在于传统村落的废弃建筑的现状.最后,对这一承载了一代历史文化的公共建筑未来可能性提出几种可能性,进而更好的利用好、保护好这一传统村落的特殊"...  相似文献   

13.
历史村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西藏吞巴乡的千年古村落吞达村为例,分析了其历史文化特色要素,包括村庄选址、布局、文化遗存、传统建筑、藏族文化及风情特色,对吞巴村的旅游现状资源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发展目标与对策,对吞巴村旅游景区规划中重点的雪域田园景区与旅游设施重要节点吞巴庄园和客栈区、吞达村入口广场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和建筑意向设计,对历史村落的旅游发展和景观规划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村古镇的保护规划日益受到关注,赣中地区传统村落虽然数量较多,保存也较为完整,但系统性地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进行梳理和整理的较少。该文以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1)的渼陂村为例,在进行大量现场调研、测绘及相关资料整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沿革、空间现状及空间行为类型进行分析,得出其空间特质,希望对赣中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闽北建瓯的传统村落大都有着良好的人居环境,其中郑魏传统村落建村历史悠久,村落的空间形态布局在历史的发展中与复杂多变的山水地貌格局相互融合,从村落选址到建筑布局都蕴涵着其村落形态特征的精妙之处。通过对闽北建瓯郑魏村村落空间形态在其整体村落格局、内部空间秩序、建筑形式的特征研究,从宏观到微观视角探究其村落空间要素,解析郑魏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传统街巷作为支撑村落形态"骨架",既是遗产的物质载体,又是一种文化空间.文章以太行山区平定州的上董寨村、宋家庄村、下马郡头村和西锁簧村四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分析、空间尺度量化等方法,对街巷的生成原因、平面形态、比例尺度、界面特征等进行分析,揭示了太行山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内在的地域性特征,以期有效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的原生性特色,使地域性空间特色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7.
张琳  杨珂 《风景园林》2020,27(12):104-109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遗存,具有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人们体验田园生活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采用依恋量表问卷、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对村民的传统村落景观感知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村民对自然古朴、保留了传统风貌、承载了集体记忆的景观具有强烈的依恋感知,而对功能、风貌、格局变化较大的村落景观则依恋感知较弱;且功能依赖维度的感知普遍低于情感认同维度。针对以上问题与发现,提出以提高村民的场所依恋和情感认同促进传统村落景观内生性保护和发展的策略建议,实现传统村落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各地动态     
《小城镇建设》2015,(2):7-10
<正>北京传统村落"人走屋空"600年古村民居空置率95%现存传统村落大多位于偏远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一些传统村落中的人口不断"外流",造成常住人口减少,出现"人走屋空"的现象。建村于明朝初期的房山区水峪村,因为"空心化"严重,甚至当年主要由男子表演的古中幡,如今也由村中留守的妇女接替了。"如今在北京,不到水峪村也许很难看到这样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宅  相似文献   

19.
专家观点     
正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复兴之履"日前,在浙江松阳县传统村落北乌井村和酉田村召开了一场"复兴之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学术研讨会"。来自各界的学者围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认识、问题与对策""传统村落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保护""传统村落的利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研究价值在近年来迅速得到广泛认可,其传统营建方式是中国本土人居智慧的重要体现;但在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快速建设形成"千村一面"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因此探讨其建造的"适宜性"很有价值。浙西地区传统村落众多,地域特色显著,本文以桐庐县深澳村为例,从村落的发展与保护两个阶段中建设的适宜性展开论述,分析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的营造法则,并探讨其保护利用过程中的适度性与适宜性,以期对浙西地区传统村落发展中地域性的维持提出有价值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