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路沟二区延长组长6段沉积相与沉积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大路沟二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岩石类型、砂岩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及测井相进行了详细研究.具体分析了其沉积相类型与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长6沉积时期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河口砂坝、席状砂、分流河道间、分流间湾6种微相。根据研究区沉积体系和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长6段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分别为枝状砂体沉积模式和朵状砂体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
综合分析南段的测井、单井资料和野外实测5条剖面资料,利用野外实测剖面、测井曲线和岩石学特征综合分析的方法,得出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须家河组二段的的沉积类型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其中可识别出水上分流河道、河漫沼泽、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滨湖沼泽和滨湖砂坝等微相。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多口单井、野外实测剖面、砂体展布特征,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须二段沉积相空间展布:北部都江堰、郫县、新都地区和西南方向天全地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往南的新津、蒲江地区和西南雅安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南部的峨眉山等地区主要发育湖泊相。  相似文献   

3.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三上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三上段岩石颜色、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测井相等相标志的综合分析,从而对其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三上段沉积期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体系。扇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2个亚相,缺失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湖泊相沉积则以半深湖—深湖泥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三上亚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是KL油田的主力含油层段.文中综合利用钻井、测录井、岩屑和岩心等资料,建立了KL油田沙三上亚段Ⅲ油组井间砂体沉积相剖面,结合层序地层学原理,详细分析了KL油田沙三上亚段Ⅲ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叠置类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Ⅲ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整体以进积为特征,内部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加积沉积;水下分流河道自下而上逐渐向湖盆推进,河口坝范围逐渐收缩,至Ⅲ油组1小层和2小层,研究区范围内只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根据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接触关系,将砂体叠置类型划分为三大类、12个小类.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受湖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变化和沉积相类型所控制.该研究成果可为油田后期加密调整和剩余油潜力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针对渤海曹妃甸A油田沙二段储层沉积横向变化快、储层分布预测难等问题,通过沉积相分析、古地貌恢复等手段,开展沙二段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特征的研究,并对微古地貌对砂体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曹妃甸A油田沙二段目的层为缓坡带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沉积期缓坡古地貌的地势形态与物源匹配较好,近端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远端发育河口坝和远砂坝等沉积;近端微凸起对三角洲前缘扇体的沉积起分流作用,微凸起范围内发育分流间湾泥岩,周边低势区为沉积砂体的输导通道,是有利砂体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6.
在物源分析的基础上将原有砂组细分为小层,精细表征了成都凹陷沙溪庙组下段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及垂向演化规律。研究认为:受不同物源供给影响,研究区西部近物源方向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东北部远离物源方向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其主要沉积单元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类型。区内平面相展布具有较好的继承性,西部以近连片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发育为主,东北部以条带状曲流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和鸟足状河口坝发育为主;垂向上,自下而上经历了水进-水退-水进的沉积演化过程。建立了研究区多物源控制下的不同类型三角洲沉积模式,为下一步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饶阳凹陷杨武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上亚段的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分布特征研究缺乏,直接影响下一步勘探目标选择.利用测井、岩心等资料,对沙三上亚段沉积相进行了分析,划分出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2种沉积相类型.辫状河三角洲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湖泊相以滨浅湖亚相发育为主,深湖—半深湖亚相发育面积较小.根据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沙三上亚段划分为低位域、湖侵域和高位域3个体系域.低位域、高位域时期辫状河三角洲规模较大,可形成有利的储集体;湖侵域时期砂体规模较小,但具有良好生油条件;低位域和高位域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下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春光区块中新统沙湾组沙二段取得油气勘探突破,但对其沉积体系的认识争议很大,沉积相类型难以确定,加大了单砂体精细刻画、内部构型及储层建模等精细研究的难度,阻碍了该区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进程。综合岩心、测井、测试分析及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分析现代沉积的遥感图像特征,与甘肃省玛曲河及俄罗斯勒拿河三角洲沉积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二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沉积微相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砂坝,砂体发育。研究区岩性圈闭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较为发育的分流间湾导致分流河道和分流砂坝砂体的横向不连续,形成孤立的圈闭;研究区东南部由于不存在沉积的横向间断,较难形成有效圈闭。  相似文献   

9.
以常规测井与电成像测井信息为主,结合地质及录井资料,对川西地区新场气田须二段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须二段沉积相以三角洲沉积相为主,沉积亚相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及分流间湾等。最终确定水下分流河道为川西地区新场须二段有利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0.
安塞油田南部延安组延9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沉积背景入手,以岩心资料为主,结合测井资料、储层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等特征,分析了该地区沉积相的类型及特征,认为安塞油田南部延安组延9油层组的主要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分流间湾4种沉积微相;工区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表明该区储层砂体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为主,河道储层物性较好,储油能力较强;分流间湾沉积薄层砂岩的储集物性很差,基本上无储渗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岩心、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为基础,发现自来屯油田物源方向为北-东向,为浅水三角洲相前缘亚相沉积,发育主水下分流河道、末梢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及水下分支间湾五种微相。根据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特征,总结了研究区沉积相模式。并在沉积相模式指导下,对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确定了砂体在空间上分布特征及规律。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古城油田泌123和泌124区块核三段Ⅳ砂组聚合物窜流严重,注采结构调整难度大的特点,基于岩心、测井、粒度等资料识别沉积相标志,对其沉积微相进行精细研究.研究区核三段Ⅳ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河口坝、远砂坝、河道侧翼和浅湖7种沉积微相.在湖平面上升时期物源供给充足,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研究区分布范围明显减小,三角洲前缘中心部位发育叠置的主河道砂体组合、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砂体组合,向湖方向逐渐变为叠置的河口坝—远砂坝砂体组合;在三角洲前缘末端,沉积微相垂向上主要表现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微相的正韵律构成的退积序列.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河道侧翼微相砂体储层物性较好,前缘席状砂和远砂坝微相砂体厚度较小,储层物性较差,水下分流间湾和浅湖微相砂体不发育.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岩心、铸体薄片及测井等资料,可知柴达木盆地马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主要为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构成的一套碎屑岩组合,发育板状(或槽状)交错层理,碎屑岩粒度粗,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粒度概率曲线为3段式或2段式。研究认为下干柴沟组上段是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牵引流沉积的产物,沉积环境属于辫状河三角洲。依据水动力特点和岩心相、测井相等相标志,可将其划分为2种亚相和5种微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下干柴沟组上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经历了1次湖侵—湖退的演化过程,各时期的沉积相展布特点略有不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在研究区内分布广泛,其砂体厚度大,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震、测井以及钻录井资料,对溱潼凹陷俞跺—华庄地区开展了沉积微相研究。该区阜三段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等6种微相;表现为2个反旋回沉积特征,即Ⅳ油组到Ⅲ油组、Ⅱ油组到Ⅰ油组均为从水深到水浅的变化,为三角洲发育的2个进积过程;自下而上表现为前三角洲亚相(前三角洲泥)—三角洲前缘亚相(前缘席状砂、河口坝、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为2个自下而上由细变粗的反旋回特征。宏观上三角洲前缘亚相与前三角洲亚相相互叠置。由于受基准面升降及入湖河道摆动的影响,不同期次三角洲前缘进积砂体发育程度及分布范围不同,宏观上为多期砂体加积,微观上则是沉积相序的改变。明确了俞垛—华庄地区阜三段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规律,对该区阜三段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岩石学、粒度分析、测井相等资料对车排子油田新近系沙湾组一段(N1s1)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1s1是辫状河入湖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2个亚相,由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支流间湾、远砂坝和前三角洲泥共5个微相组成,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为有利储集相带;沉积演化经过了湖平面不断下降→逐渐上升→快速上升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搞清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三上段沉积特征及展布规律,应用岩心、粒度、薄片统计、录井、地震等资料,总结层序格架下的沉积相类型和展布特征。结果表明:垦利A油田发育近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辫状河三角洲3种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辫状河道、冲积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及席状砂等6种沉积微相;应用层序地层学,将沙三上段划分为1套三级层序,低水位体系域(LST)以水下分流河道厚层砂岩为主,水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以薄层砂岩为主。不同体系域砂岩厚度及展布规模,受控于湖平面升降及沉积物供给速率。该认识可为断陷湖盆斜坡带的砂岩储层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五段是该区重要的油气产层,由于长期被视为烃源岩与盖层,对其沉积相研究相对较少。文中利用野外实测剖面、测录井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该地区须五段沉积相类型、砂体分布特征、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研究区须五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2类沉积体系,识别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漫沼泽、河口砂坝、远砂坝及浅湖泥等微相。须五段沉积时期,研究区西北部主要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东南部多发育湖泊沉积体系。砂体厚度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薄,沉积相类型由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过渡到湖泊沉积,物源可能来自于西北方向。  相似文献   

18.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核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二门油田核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强,相邻井产能相差较悬殊。为确定各油组沉积微相分布和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文中基于岩心、测井和粒度等资料,对核二段进行沉积微相划分和微相特征分析,并对储层砂体的分布形态和展布以及砂体叠置关系进行探讨,认为核二段Ⅱ—Ⅴ油层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并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5个沉积微相和浊积体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为研究区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9.
通过沉积构造、岩石类型、粒度、测井特征等分析,认为南堡凹陷南部物源古近系沙一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沉积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并局部发育深水滑塌浊积扇、滨浅湖滩坝微相以及滨浅湖沉积。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平面上多呈条带状、片状分布;河口坝及滨浅湖滩坝在平面上主要呈椭圆状、土豆状或不规则状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的末端;水下分流河道侧缘在河道主体边侧呈条带状、席状分布;深水滑塌浊积扇主要呈不规则状分布在边界处或者河道砂体之外,整体呈现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的沉积组合,其物源来自南西方向。断裂、古地貌及物源供给方式是影响南堡凹陷南部物源沉积相发育及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安棚油田核三段沉积相及与油气分布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安棚油田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下亚段是重点勘探层位,其沉积相研究对该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岩心分析资料及大量测井与录井资料为基础,在沉积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安棚油田核三段为近源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两个亚相,缺乏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并将扇三角洲前缘进一步划分为近源水下分流河道、远源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及分流间湾6种沉积微相类型。通过对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沉积微相对储集岩物性的控制作用,确定了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相带物性及含油气性差异明显,远源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物性好,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相带;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则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