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古代舞蹈艺术和舞蹈文化的发展史上,汉代舞蹈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审美传统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汉代伎乐舞蹈的经济文化背景、乐舞伎的渊源流变、伎乐舞蹈的高度综合性特征,以及它们在南阳汉画像砖上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了汉代伎乐舞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阴阳协调的美感和高度综合性、技巧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乐伎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唐代更成了一个颇具规模且引人瞩目的社会群体。从乐伎促进了唐代乐舞诗的繁荣和乐伎促进了唐诗的传播和保存两个方面论述乐伎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乐伎在唐代是一个颇具规模且引人瞩目的社会群体。唐代诗人大多创作有与乐伎有关的诗。唐代诗人笔下的乐伎形象分为作为被同情者出现的形象,笃情守义、追求自由者的形象和作为抒情载体出现的乐伎形象。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考述了王家乐户的迁徙史、家族兴替、执业伎乐的处境和概况 ,以及在承继传统伎乐中的情况和贡献等 ,由王家透视了上党地区乐户在清乾隆以后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长治市观音堂遗址,是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堂存有大批明代文物,并且存有悬塑伎乐图像,本文主要对观音堂的悬塑伎乐进行了分析整理,对伎乐图像进行了分类、分层归纳,希望对研究明代的民间音乐以及道家的音乐提供一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妇人”,后来成为靠歌舞来立身的女子的代称。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伎乐渗透到了唐代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宫廷有宫伎,军营有营伎,官府有宫伎,私家有家伎,店铺有商伎。  相似文献   

7.
唐朝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在这一强盛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唐代歌舞音乐艺术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乐伎作为音乐文化的表演载体,为唐代歌舞音乐艺术的传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活跃于社会的各个文化空间,负载着多种历史信息,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则是唐代的重要文学体裁之一,在唐朝空前繁荣,诗中不乏描写唐朝乐伎的内容。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去研究这些诗词中描写唐代乐伎的部分,探究唐代乐伎的歌舞生活。  相似文献   

8.
散乐与百戏是中国古代伎艺发展史上的两大系统。秦汉时期的散乐与百戏是"并行"发展的伎艺类型,"合流"之后的百戏只是作为散乐伎艺之一种而存在,明清时期的散乐"解体"与百戏"独立"构成了散乐百戏史上的新动向。纵观二者的发展历程,它们呈现出分→合→分的历史关系:"并行"期[秦汉、魏晋]→"合流"期[隋唐、宋元]→"解体—独立"期[明清]。  相似文献   

9.
前言在敦煌壁画中,大量留存着我国古代音乐、舞蹈的图像。这些图像具体的表现,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乐伎,在各种场合、情节之中,表现了各种音乐舞蹈的内容。各种乐伎,出现于壁画的各个角落,别开生面地展现了一幅幅古代乐舞活动的场景。  相似文献   

10.
出土于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中的伎乐图是国内仅见的以丝竹管弦乐为主的伎乐演奏图,因此,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考证与研究,对于了解汉代社会音乐化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汉画像“伎乐”图记录了汉代社会音乐化生活的某些重要方面,从中反映出汉代音乐化创造性、多元性和普及性的特征,也证明了任何一种化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长治市观音堂遗址中保存有完好的悬塑伎乐,这些图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音乐研究资料。文章通过悬塑伎乐图像壁的研究,进而对当时音乐的社会功用,乐器的中西交融性问题以及音乐很好地为儒、道、佛教三教服务的音乐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唐玄宗整改教坊机构,将太常寺掌管教坊的权力改属宫廷宦官系统,从表面上看,这是为了把太常雅乐、燕乐与教坊俗乐区分开来,以正视听。但细加探究,还有几点隐性原因:一是为了暂时“羁縻”追随他参与宫廷政变的有功乐伎;二是在政治上“防微杜渐”,控制民间“散东巡村”,消除潜在的异己力量;三是为了满足自己通晓音律的天赋和酷爱伎乐的嗜欲。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敦煌飞天形体姿态来自百戏杂技、乐伎舞蹈、武术体育、猛兽飞禽的观点,列举大量实例进一步地论证探讨。  相似文献   

14.
"名属教坊"的释义,是判断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真实身份绕不开的坎。中晚唐时期,教坊乐伎的情况复杂,教坊规模变动导致的人员聚散,演出的商业化,以及从青楼、家庭、军营与地方州县等地选拔乐人或兼职乐人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坊的管理。因此,"名属教坊"并不能作为判断琵琶女身份的唯一标准。结合"籍属教坊"、虾蟆陵、市井乐伎等背景,从《〈琵琶行〉并序》全文内容着眼综合分析,琵琶女青楼乐伎的身份有充足的理由,其挂名教坊应更接近于事实。  相似文献   

15.
天宫伎乐是佛教艺术的产物,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中几乎都有这个题材,最早出现在北凉时期第272窟窟顶叠涩式藻井的四周,许多天人置身于天宫的圆券门内奏乐歌舞,称为天宫伎乐.分析敦煌壁画中这一形式的各个时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太乐令依据君主喜好,随时有所创制,南齐"天台山伎"即因太乐令郑义泰影响而生。《游天台山赋》为剧目蓝本,此赋由东晋高士孙绰赏读天台山图画写成,并非当时游历所得。赋中的细节描写"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被太乐令郑义泰等改编为"天台山伎"的核心情节。后世因此又称"莓苔戏"。"天台山伎"的生成固然与道士、道教有关,但并非宗教意义的仪式展现,而是设计角色的装扮表演。作为神仙道化剧,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唐代宫廷乐舞又称"燕乐",它不仅建立了完整的乐舞机构组织,成立了"教坊"、"梨园"等,还极大地丰富了乐舞表演的内容形式(坐部伎和立部伎),在舞蹈风格上也形成了两大类健舞(刚健敏捷多为来自外族的舞蹈)和软舞(舞蹈温婉轻柔多为汉族自己创作的舞蹈)。  相似文献   

18.
一、天宫伎乐的由来及其内容天宫伎乐是佛教艺术的产物,是指壁画中天宫圆券门内奏乐歌舞的天人。敦煌莫高窟早期的每个洞窟中几乎都有这个题材,最早出现在北凉时期第272窟窟顶叠涩式藻井的四周。敦煌艺术是佛教艺术,题材内容多以佛教经典为依据。各时代流行的经典和教派不同、洞窟的题材内容、性质、形制也随之改变。早期洞窟的性质与禅修观佛有关,从现  相似文献   

19.
艺术木俑     
木俑原是人们祭祀时的避邪之物,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随葬品中,即有武士俑、伎乐俑、侍从俑等多种。随着时代的发  相似文献   

20.
泉州北管与台湾北管,是一对根生在大陆、花开在海峡两岸的民间传统音乐姊妹花。永春出土的唐、五代乐伎砖雕与泉州开元寺飞天乐伎手持北管乐器的物证,及唐代“天子传音”的民间北管传说,似可改写泉台北管历史。将台湾北管的牌子与戏曲,比较泉州民间的鼓吹与地方戏曲,发现前者延续了北方传统、后者转化为地方特色并遗留了北管史迹,她们同根同源、同异相融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