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对救护车内空气及物品表面进行消毒,预防救护车内交叉感染。方法 按《消毒技术规范》对救护车接送不同病种病人后进行消毒处理。结果 消毒规范,操作有序。结论 救护车内消毒管理是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应引起重视。护士要做好消毒前的物资准备与自我防护。  相似文献   

2.
救护车内空气及物品细菌数量调查与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救护车内空气、物品进行了消毒处理前后的细菌数量对照调查,结果表明救护车内污染情况严重,说明救护车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染源。为此,对救护车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物品更换消毒等措施,建立了消毒制度实施情况的监控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杜绝了通过救护车这一途径引起的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3.
84消毒液喷雾降低救护车空气细菌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寻高效、安全、便捷且适用于救护车内空气消毒方法。方法针对84消毒液喷雾消毒方法,从消毒时间、消毒液浓度、环境温度及车厢清洁度等因素对救护车空气除菌效果进行探讨。具体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设计方法进行正交试验,采集试验前后救护车内空气进行细菌培养,计算细菌杀灭率来衡量除菌效果。同时采用传统的紫外线消毒方法作为对照组,两者进行除菌效果比较。结果平均杀菌率为90.8%,除菌效果明显优于紫外线空气消毒法。各因素对除菌效果影响依次为:消毒液浓度、消毒时间、车厢清洁度及环境温度,尤以消毒液浓度影响最显著,是关键因素。结论采用84消毒液喷雾消毒救护车内空气效果可靠、安全、便捷,适应救护车工作特点。既可应用于救护车常规空气消毒,又可用于连续转运患者时的空气消毒,并可适应救护车在不同情况下使用时要求达到的环境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复方含氯消毒液对医院救护车内空气的消毒效果。方法对医院救护车内空气分别应用紫外线、过氧乙酸和复方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消毒前后用平板沉降法空气采样,对各组杀菌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种空气消毒方法对救护车内空气中细菌平均消除率分别为84.92%、85.11%和95.91%,复方含氯消毒液消毒效果更好。结论复方含氯消毒液消毒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消毒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安全、有效的空气消毒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身带菌状况有关.(边原)8白02。。36医院宣内空气细监测结果及分析/杨国哲…/中国医院管理一1987,?(12)一43一44 空气细菌数量监测大多采用沉降法和空气滤过采样法。从该院对五大科室空气测定结果看出,医院消毒后空气中细菌数量的随机监测洁果没有完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实践证明,降低空气中细茵数量对防止院内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十分重要.医院内空气细菌的影响因素:1、医院管理制度方面:污染物品管理不严,人员流动频繁。2、医院消毒监测措施不健全,刘一消毒效果未能进行经常性监测;对消毒剂未开展效果评价;对紫外灯的检测管理缺乏严格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加强供应室消毒灭菌工作管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发生。方法: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监测方法对物品灭菌进行有效监测,定时对供应室无菌区、清洁区的空气消毒、物体表面、门把手、工作人员手进行细菌监测。结果:我院未发生因供应室消毒灭菌工作原因所造成的医院感染。结论:加强供应室消毒灭菌工作管理,采用多种监测,综合判断,是有效控制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医院救护车承担着运送患者,抢救生命的特殊使命.但是由于医疗环境狭小、通风条件差、消毒设备不完善而急救任务“急”,消毒管理常常被忽视.救护车是医院易感染人群和感染因素集中的地方,容易发生交叉感染.为了降低救护车交叉感染发生率,对救护车进行按《消毒技术规范》消毒前后细菌检测,分析比较,制定相应控制感染的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供应室是医院控制交叉感染的一个关键部门,必须有一套严格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健全的制度,供应室的物品应分类,工作问应分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供应室物品的消毒、灭菌、空气的消毒,工作人员手的消毒和清洁,都应有一套完善的监控制度,使供应室的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9.
对流动采血车内的空气、物品进行了消毒前后的细菌数量的对照调查,结果表明:流动采血车内污染情况严重,为此,采取流动采血车内空气紫外线照射、物品表面用消毒液消毒等措施,建立了消毒制度实施情况的监控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保证了流动采血中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监测,找出影响手术感染的相关因素,指导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方法据《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手术间空气、无菌物品、主要物体表面、手术人员的手进行细菌检测并培养。结果手术开始前手术间空气、无菌物品均合格;病人进入手术室后,随着室内人数增多,人员流动增大,空气(细菌)超标越重;随着手术进行,人员走动减少,空气监测细菌含量逐渐下降。结论应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消毒、保持手术间空气的含菌量在正常范围,从而保证手术无感染。  相似文献   

11.
对污染物品进行严格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是医院内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简易可行的消毒方法,本院于1984年10月起采用达尔美净洗剂,对污染物品进行消毒观察。现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为医疗卫生单位日常救护的交通运输工具一救护车,每天承载着运送各类危重患者的任务,由于车内接送着不同种类的病人.病种繁杂.致使车内污染状况严重.同时救护车频繁奔忙于运送病人途中,使消毒管理工作不到位.而成为车内感染的发源地,且易造成病员之间的交叉感染。为做好救护车内消毒工作.防止救护车内交叉感染,本中心对16辆救护车的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严格下送程序,使下送无菌物品不受到污染,达到控制院内感染、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目的。方法:做好下送回收车的管理和下送护士手的卫生与分发无菌物品的程序,每周进行2次抽查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每周下送车内的细菌菌落数均≤5cfu/cm^2,符合无菌物品放置的标准要求;手的细菌菌落数在≤5cfu/cm^2,符合Ⅱ类区域工作人员手的要求。结论:严格要求下送车辆的清洁消毒、专车专用和下送工作人员的手卫生,有助于减少消毒物品受到污染的机会,防止交叉感染,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物品交换网络化对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方法 在全院,临床科室电脑联网的基础上,将消毒供应中心与各临床科室的网络连接,使临床科室中领物品采用电脑申请,消毒供应中心按照临床的需要进行供应。首先是软件的设计和人员的培训,然后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消毒供应中心打印清单并按照打印的清单收取物品。结果 通过使用物品交换网络化,在消毒供应中心内,污染的物品交换单不会在各室间进行传递。避免了由换物单造成的消毒供应中心内部以及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的交叉感染。同时,减轻了工作量;保证了物品的及时供应。结论 物品交换网络化对降低院内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高压氧救治地震伤气性坏疽伤员过程中快速消毒隔离措施效果.方法 将氧舱工作区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工作人员穿戴隔离衣帽;高压氧治疗中,污染的物体表面、地面采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紫外线照射及3%过氧乙酸熏蒸;治疗结束舱内反复消毒、取样.结果 16例伤员均创面治愈,无交叉感染;舱内空气和培养细菌无菌生长.结论 严格规范的消毒隔离措施能够有效地防止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导管室接台手术操作间内空气质量的变化,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心导管室操作间常规消毒,采样检测手术前及连续手术达到4台的操作间内空气菌落情况,空气菌落情况以导管室不同采样位点细菌沉降菌落平均值表示。结果对操作间进行66次细菌分析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手术台数的增加,心导管室菌落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随着手术台数的增加,操作间空气细菌含量不断升高,应严格控制操作间工作人员数量、操作间表面及物品的清洁状况,在进行连台手术的中间应进行快速有效的空气消毒,提高室内的空气清洁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洁净手术室空气及物品表面出现细菌培养超标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从2个月手术室空气培养不合格结果,分析手术室空气及物品表面出现细菌培养超标的因素,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结果:手术室空气及物品表面细菌培养超标与医务人员人为因素、违规操作密切相关,及时采取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清除和杀灭了手术室空气及物品表面上的细菌,有效地降低了手术感染率,提高了手术质量.结论:只有正确使用洁净手术室,对层流净化系统进行正确维护与清洁,以及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等全方位一体化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洁净手术室的空气和物品表面培养结果达标,从而减少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8.
供应室无菌区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毒供应中心无菌室是存放无菌物品的区域。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无菌室空气细菌菌落标准为≤200cfu/m^3以下。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在2003年改建后,严格三区划分,加强对无菌室的封闭管理和卫生管理,达到了规范要求的标准。本文将对1年中无菌室空气培养检测情况调查进行分析,改进无菌室空气消毒方法和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高压氧舱吸排氧装置细菌污染情况和消毒效果,预防高压氧治疗发生医院内交叉感染。方法按常规在消毒前后分别对三通管、螺纹软管内壁涂抹采样,细菌培养,空气污染程度和消毒效果观察。结果吸排氧装置中的三通管、螺纹软管污染严重,70%的管壁细菌总数≥100u/cm^2,消毒后合格率为100%,但难除异味。结论三通管、螺纹软管应专人专用,严格消毒。使用一人多次性吸排氧装置是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院手术室是一个综合性手术科 ,每日除完成各科择期手术外 ,还要应付各种类形的急诊手术 ,参加手术的人员及实习、进修和参观的人员多 ,手术器械繁杂。怎样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地把好管理关 ,主要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管理。1 无菌技术管理1 1 手术室工作环境质量控制管理要求控感护士每月必须完成空气培养、手培养以及物品培养 ,并且记录培养结果 ,每季度做一次紫外线监测。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 ,感染性手术后手术间及时消毒处理 ,防止交叉感染。手术室空气培养细菌总数不得超过 2 0 0cfu/m3,定期对各种消毒 (灭菌 )后物品进行抽样细菌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