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扫描方式对头部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100例头部CT检查受检者按扫描方式不同分成2组,每组50例。其中轴位常规扫描组:4i/周、扫描层厚5mm、重建层厚1.25mm;螺旋扫描组:层厚5mm、重建层厚0.625 mm、螺距0.531:1、床速10.62;其余两组扫描参数相同。记录每次扫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值(DLP)、有效剂量(ED)及扫描时间,并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轴位常规扫描组ED平均为3.88mSv,螺旋扫描组ED平均为4.72 mSv,相比较轴位常规扫描辐射剂量下降约18%,轴位常规扫描图像比螺旋扫描图像更为清楚。结论 MSCT轴位常规扫描与螺旋扫描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轴位常规扫描辐射剂量比螺旋扫描低,图像质量更为清楚,有利于X线球管的散热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置迭代重建算法-V(ASIR-V)技术对腹部增强CT扫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05 ~2020-07于河南宏力医院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的160例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B、C、D组,各40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增强CT扫描,B-D组分别采用20%前置ASIR-V、40%前置ASIR-V、60%前置ASIR-V进行增强CT扫描,其余CT参数均保持一致,比较四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4组中,C组图像质量评分最高,其次为A组、D组,B组图像质量评分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中,D组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最低,其次为C组、B组,A组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0%前置ASIR-V技术可有效优化腹部增强CT扫描的图像质量,并有利于减少CT扫描期间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PET/CT不同阈值勾画方法及MRI/CT融合图像勾画方法示鼻咽癌肿瘤体积的差异,探讨PET/CT勾画鼻咽癌肿瘤靶区(GTV)最佳方法。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0例病理组织学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入组。在MRI/CT融合图像上勾画获得GTVMRI/CT,在PET/CT融合图像上以SUV值为2.5自动勾画得到GTVPET2.5,以40%最大标准摄取值自动勾画得到GTVPET40%,以50%最大标准摄取值自动勾画得到GTVPET50%。线性回归分析各体积之间相关性。结果 GTVMRI/CT,GTVPET2.5,GTVPET40%,GTVPET50%分别为(23.50±15.44) cm3,(30.72±17.72) cm3,(23.41±15.08) cm3,(19.12±13.26) cm3。GTVPET2.5大于GTVPET40%和GTVMRI/CTP<0.05),GTVPET40%大于GTVPET50%P<0.05),GTVPET50%小于GTVMRI/CTP<0.05),GTVPET40%与GTVMRI/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TVMRI/CT与GTVPET2.5、GTVPET40%、GTVPET50%密切相关(r=0.978、0.991、0.990,P<0.05)。结论 采用40%最大标准摄取值自动勾画肿瘤靶区是临床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MRI)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ET)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18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建立淋巴结炎模型和淋巴结转移模型。在常规图像基础上测量两组淋巴结的扩散系数(ADC)及标准摄取值(SUV)。结果恶性淋巴结的ADC值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明显大于良性淋巴结(P<0.05)。恶性淋巴结的早期标准摄取值(SUVearly)及延迟标准摄取值(SUVdelay)明显大于良性淋巴结(P<0.01)。结论 DWMRI能够有效的区分良、恶性淋巴结,与PET成像效果相似。其中rADC值诊断能力优于ADC值。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45岁。以"会阴部不适,小便不畅"为主诉就诊,无尿频、肉眼血尿。血常规:红细胞2.48×10~(12)/L,白细胞3.43×10~(12)/L,血小板69×10~9/L;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4.0 ng/ml,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1.36 ng/ml,游离/总前列腺特异抗原0.34。盆腔B超示前列腺右侧叶低回声结节,病变边界不甚清楚,回声不均匀,大小约3.1 cm×3.1 cm×2.8 cm,血供较丰富,拟诊前列腺癌。前列腺MRI示前列腺右  相似文献   

6.
刘爱华  朱时锵  方雄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3408-3409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结节检查中CT靶扫描和高分辨率CT扫描辐射剂量对比情况.方法 分析20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扫描辐射剂量分为CT靶扫描组和高剂量CT扫描组.结果 CT靶扫描患者的CTDIvol值和DLP值与高剂量CT扫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CT靶扫描技术和高剂量CT扫描的辐射损害无明显差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全身2-18氟-2-去氧-D-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在诊断、监测宫颈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50例诊断为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全身FDG PET检查,以诊断宫颈癌及评估其是否复发,病灶确诊根据病理结果、多种影像诊断技术而定。结果 12例初诊者PET/CT诊断宫颈癌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1.0%、90.5%和90.0%。38例治疗后患者,存在肿瘤复发或残余的患者10例,PET/CT诊断肿瘤复发或残余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9.0%、89.9%和99.1%。肿瘤转移28例,PET/CT诊断转移灶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准确性为89.9%、93.0%和90.9%。结论全身FDG PET是诊断和评估宫颈癌复发的一种敏感和特异检测手段,使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更科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18 F-FDG PET/CT代谢显像联合HRCT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及临床随访2年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50例,汇总其影像及临床检查等资料.结果 50例患者中,确诊肺癌43例,良性7例.单行18 F-FDG PET/CT显像检查的病例...  相似文献   

9.
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中枢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与记忆损害,同时也是一种进行性不可逆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因其发病隐匿,临床主要依赖体检和心理学量表做出诊断,而影像学研究能更直观且准确发掘AD的具体病理生理学特征.西医治疗长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针灸疗法是我国治疗AD的一大特色,其疗效已经...  相似文献   

10.
吴俊 《首都医药》2022,(6):70-72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与屏气后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玉山县博爱医院行CCTA扫描的冠心病(CHD)老年患者76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纳入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屏气法扫描,观察组采用自由呼吸法...  相似文献   

11.
宗会迁  柳青  付凯亮  张鑫  宋鹏  马利  耿左军  李彩英 《河北医药》2013,35(10):1472-1474
目的评价256层CT做前瞻性冠脉CTA时,FOV对单次扫描Z轴覆盖区域、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共100例患者纳入研究。50例使用大FOV(>250mm)扫描(大FOV组);50例使用小FOV(≤250mm)扫描(小FOV组)。对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9个节段进行评价,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质量,≥4分为可评价节段。比较两种方法组可评价节段的百分比、患者的有效剂量。结果小FOV组比大FOV组增加了19.3%的单次扫描的Z轴覆盖宽度(58.6mmvs.49.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52,P<0.01)。大FOV组优秀率及合格率分别是91.6%(412/450)和97.3%(438/450),小FOV组优秀率及合格率分别是89.1%(401/450)和97.8%(440/450);2组优秀率及合格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1和1.97,P>0.05)。大FOV组平均DLP为(281±59)mGycm,小FOV组平均DLP(231±41)mGyc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FOV冠脉CTA可以增加单次扫描Z轴的覆盖区域,在两次扫描内即可完成整个冠脉的检查,保证了图像质量,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ASiR-V算法结合双低技术在冠状动脉CTA中对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长江大学附属潜江市中心医院放射影像科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疑似冠心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扫描方案,观察组采用ASiR-V算法结合双低扫描方案。比较两组辐射剂量、碘摄入量、图像质量评价结果。结果 观察组放射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碘摄入量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平均CT值、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高于对照组,SD值低于对照组(P <0.05);而两组图像噪声、图像失真度、图像整体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SiR-V算法结合双低技术可降低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比较西门子炫速双源CT的3种不同扫描模式对冠脉桥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选择我院搭桥术后随访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心率≤65次/min且节律规则,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大螺距扫描、前门控序列扫描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3种不同的西门子炫速双源CT扫描模式评价患者的冠状动脉桥血管的通畅性及图像质量,并比较各组的辐射剂量。前门大螺距扫描模式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前门控序列扫描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具有显著性差异(F=118.21,P<0.05)。3种双源CT扫描模式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无显著性差异(H=0.531,P>0.05)。西门子炫速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不仅能实现心脏冠状动脉低剂量的扫描,还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可有效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15.
方雷  安建平  赵辉  毛军峰  李运  代伟 《安徽医药》2013,34(9):1380-1383
目的研究PET/CT一体机一站式13N-Ammonia PET静息/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CT冠状动脉造影(CCTA)在冠心病(C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64排PET/CT对35例临床怀疑有中度罹患CAD风险患者进行一站式检查,先行13N-Ammonia PET静息/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后行CCTA。结果 29例患者(82.9%)被CCTA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中18例患者被诊断为重度狭窄,狭窄程度≥50%,18例患者中12例总压力积分>12),同机PET 24例患者(82.8%)显示心肌缺血。另外6例患者均被CCTA诊断为正常,其中3例同机PET显示心肌缺血;CCTA与PET诊断心肌缺血的一致性为93%;排除心肌缺血的一致性为37%;CCTA与PET诊断冠脉粥样硬化的一致性是83%;排除冠脉粥样硬化的一致性为50%。结论 CCTA诊断冠脉狭窄与PET诊断心肌缺血有很强的一致性;但对于轻度冠脉狭窄,PET静息/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在显示心肌缺血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两种不同注射方法的对比分析,研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检查中显像剂的最佳注射方法以及如何防辐射。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3月至6月进行PET-CT的受检者148例,按照注射方法区别划分为对照与实验两组,分别实施间接注射和直接注射两种手段。结果我院实验组操作人员直接接触F.FDG起止时间、受检人员被放射性污染皮肤和皮下血管外漏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注射器内残存放射性活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间接注射法进行PET.CT检查,注入剂量比直接注射剂量更精确且安全性更高,成像效果也优于直接注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8 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CCUP)患者原发灶检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为寻找原发灶而行18 F-FDG PET/CT全身显像,病理诊断为CCUP的6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病理学和(或)随诊结果(≥6个月)为确诊标准,评价18 F-FDG PET/CT发现...  相似文献   

18.
娄小萍  丁重阳 《江苏医药》2012,38(14):1734-1735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和螺旋CT解剖图像的有机融合.PET/CT是利用18 F-FDG作为示踪剂鉴别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一种非创伤性全身代谢性显像技术,以其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及功能和代谢显像的特点,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和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1-4].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低剂量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体检中发现恶性肿瘤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10月469例18F-FDGPET/CT健康体检者的资料,并对照随访结果。结果 18F-FDGPET/CT显像共发现恶性肿瘤13例,其中肺癌8例,甲状腺癌、贲门癌、卵巢癌、升结肠癌、肾细胞癌各1例。2例支气管肺泡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及1例肾细胞癌为假阴性,其余18F-FDG代谢均增高。结论低剂量18F-FDGPET/CT在体检中进行肿瘤筛查是安全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探讨应用智能最佳管电压扫描(CARE kV)技术在CT胸部普通扫描中对患者辐射剂量的影响。选取临床上须行胸部CT检查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组50例和B组50例。A组患者扫描正位和侧位定位像,B组患者按传统扫描模式只扫描正位定位像。2组患者的参考管电压为120 kV并使用CARE kV技术,参考管电流为110 mAs,并使用CARE Dose4D技术。在CT扫描结束后,分别记录2组患者辐射剂量参数,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CTD 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出患者的吸收剂量(ED)。对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A组和B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和主观评分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辐射剂量之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组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比B组降低了约20%。在CT胸部普通扫描应用CARE kV技术,先扫描正位和侧位定位像,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地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