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珺  周亚琦 《规划师》2011,27(4):73-76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规划难以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运营模式、制度保障、资金保证及公众参与不够完善.为保存香港珍贵的历史建筑,并以创新的方式加以利用,香港政府推出了"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可借鉴香港的成功经验,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及完整的制度、创建"伙伴"关系、加大公众参与力度等措施,推动内地历史建筑...  相似文献   

2.
香港人口稠密,用地局限,城市发展迅速及多元文化交织繁荣,近年来其文物建筑的保育体系与机制备受关注,因为较多成功的活化案例使得其在亚洲的文化遗产保育中成为新的焦点,同时,中国内地高度城市化进程中保育历史建筑的社会问题亟不可待。通过对于香港文物建筑活化的历史进程、保育机制、执行体系映射出中国内地在人文关怀、理智谨慎、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的较多不足之处,通过类比与案例介绍的方法为中国内地的遗产保育工作建言献策,为加快其体系与机制的完整,建立城市化与文物建筑保育之间的复杂平衡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3.
村落是最初人类生命的聚居地,传统村落的活化更新一直伴随着保护与更新两种声音,各类社会群体一边呼吁保留文化遗存,扶持其文物保育,一边又为了传统村落如何活化更新,创造利益价值而殚精竭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是否可以并存?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规划难以落实,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运营模式、制度保障、资金保证、公众参与体系的不够完善。文章基于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以蓝屋建筑群的活化计划为例,分析该计划在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实施方面的创新,并进一步提出该计划对浙江省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实施策略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蔡亮 《中州建设》2011,(13):24-24
香港是因经济发展快并能迅速实现新老交替而闻名,没有很古老的历史建筑和名胜古迹,而香港却十分注重这方面的保护工作。与内地的“保护”相比,香港提的比较多的则是“文物保育”。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在保存历史文化古建筑方面可引入“活化计划”。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介绍了香港在过去20年内进行历史遗产保护与活化更新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并通过引入和昌大押、1881项目(旧水警总部)、旧中区警署、蓝屋建筑群、政府山这五个历史遗产的活化更新案例,阐释了香港历史遗产保护的四种不同商业模式所对应的具体实施手段和效果评价,包括香港市区重建局主导、私人开发商参与模式,政府文化旅游鼓励下的开发商主导模式,政府与非营利机构合作模式,以及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模式。在香港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其对其他区域或城市进行历史遗产活化更新的借鉴价值,主要包括优化法律保障环境、兼顾多方面诉求、选择切实可行的更新活化商业模式等。  相似文献   

6.
香港2006年清拆旧天星皇后码头事件激发市民对"集体记忆"的关注度大幅提升,促使政府在检讨历史建筑保护政策后推出系列保护新政和措施。该文根据对香港文物保育政策的发展研究及美荷楼活化案例而探讨香港在历史建筑活化过程中面对一些问题及取得的经验,期望能够为国内历史建筑保护与经营再利用的模式探讨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范银典 《华中建筑》2015,(2):127-131
针对在历史建筑的更新活化中,现代技术及功能要求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权衡问题,以香港茂萝街/巴路士街"活化与保育"计划为例,基于信息传递的活化策略视角,从技术信息、艺术形式信息、社会信息三种信息传递角度浅析香港在历史建筑活化中的历史解释与呈现方法,认为既尊重历史信息的保护与传递,又融入现代技术要求与功能的方法可以实现在恢复历史建筑生命力的同时保持历史建筑价值与精神的动态传承。  相似文献   

8.
《建筑师》2016,(2)
蓝屋保护案是香港第一个容许原居民在保育和发展方案中留居原地的保育项目,也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主导转向民间主导并取得成功的保护案例。文章展现了香港近十年民间保育运动的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民众、政府对遗产价值认知、利益实现、遗产保护与发展、城市发展及旧区更新等问题上所经历的思考、转变及对蓝屋保护成功的影响。在蓝屋保育中,民间保育网络的建构和协作大大提升了民间保育的心理成熟度和能力,使民间保护力量与政府对话的平等性和有效性大大加强;而创新、多赢的活化方案是民间主导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蓝屋保护案展示了民间的力量及民间主导保护的可能性,为探索遗产管理及保护的新模式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金磊 《建筑》2022,(16):75-76
2022年6月21日,中国文物学会单霁翔会长于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终评“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时,向专家们介绍了他的新作《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以下简称“《人居香港》”)以及感想。他细致讲述了香港历史建筑“保育与活化”的经验与个案,说明了香港城市保护与建设的创新成就。笔者认真研读《人居香港》一书后,确感到它不仅呈现了香港本身对建筑遗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香港历史建筑遗产—永利街从"拆除区"转变为"保育区"的坎坷过程为例,以普通历史街区的保育历程为切入点,探究香港独特机制下的文物建筑保育体系及其运行过程,以及社会各界在此过程中的参与力与调控度。通过类比与实例分析的方法,将社会监督群体分为政府、媒体和民众三方,探求历史建筑保育体系中各方的职能作用,并对此进行梳理,以期为大陆地区历史建筑保育完善相关机制与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香港大型公共建筑底层架空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型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地标,不仅所处区位重要,而且吸发交通种类杂、数量大,往往成为城市交通的梗阻点。在祖国香港,许多大型公共建筑则利用底层架空,有效地化解了高强度土地开发所带来的交通压力,弥补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缺失,强化了土地的复合集约利用。通过分析香港大型公共建筑底层架空的背景、条件和经验,探求对内地大型公共建筑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有益启示,以期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发生在内地和香港的两个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案例,由于两地不同的规划体系,公众参与出现了迥然的结果。为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本文深入地分析了两地有关公众参与的体制差异,并从差异探讨其背后的规划理念和权力制约。通过认清本质冀望能促进规划观念的进步,让公众参与不再是一种形式,它更应由始至终贯彻在规划当中。毕竟,市民才是这城市中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The combined space cooling and hot water preheating system that utilizes the rejected condenser heat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cost effective energy conservation measures. However, simultaneous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absent in public domain. Questionnaire survey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obtain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126 households residing in high-rise public rent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Hong Kong, achieving a confidence level of 95%. The candidate households were selected by a convenience sampling approach, and the questionnaire was constructed using either forced-choice format or in numeric response format. The data obtained were verified by correlation analysis. Data collected includes the occupancy pattern, the installed air-conditioner and water heate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utilization pattern of air-conditioning and hot water. Based upon the collected data and site measurements, hourly, daily and monthly heat recovery and hot water heating demand profiles were established, 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ap water and outdoor air temperatures. The combined profiles enable the evaluation of the feasible use of the combined system, and for future sizing of hot water storage tanks. The potential energy and fuel cost saving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the proposed combined system for typical public rental housing in Hong Kong was estimated to be 50%.  相似文献   

14.
亓萌 《新建筑》1999,(5):8-10
香港的土地与房产价格高居世界前茅,私人开发商的住房租金和售价远远超出普通市民的经济承受能力,香港政府通过向市民提供多元化选择的方式,在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居住问题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内地进行大规模住宅建设及实践住宅市场的商品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邹涵  夏欣 《华中建筑》2012,30(6):52-55
香港作为人口高度集中的世界级城市,市区更新是其战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因市区老化问题日益严重。且涉及政府、发展商及社区居民多方利益而使市区更新的推动过程困难重重。该文回顾了香港市区更新的历史进程并总结各个时期市区更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通过介绍荃湾和观塘市中心两个实践项目,分析市区更新在策略与管理机构方面的变革,着重介绍2001年市区重建局成立以来香港近十年市区更新工作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强化公众参与意识的经验。该文可为内地城市当前的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香港空中步行系统建设从规划设计、制度安排、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实践探索,其积累的经验对内地空中步行系统精细化设计和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香港空中步行系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规划实施运作机制,它的建设实施可分成规划要点提取、开发建设、后期管理运营三大过程,涉及立项决策、土地契约及土地交易、设计、图则审查、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后期运营管理七大阶段。其建设实施推进并不是政府全盘操办的过程,而是具有灵活多样的实施操作方式。同时,在高品质的空中步行系统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完善的配套制度设计,如"认可人士"制度、建筑面积奖励政策、建筑图则制度、监督审查制度、物业管理制度也发挥了关键的保障作用。然而在建设协调过程中,香港空中步行系统也遭遇了"未能完全体现公共空间价值"和"无法保障综合效益"等问题。香港空中步行系统的经验,可为内地空中步行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Accommodating high-density economic activities,the cellular urban structure of Hong Kong has a certain origin in the New Town Movement of post-war Europe.In the post-war era,the planning practice of Hong Kong,as a response to a series of urban crises,transformed the European new town ideal into a unique structure of Asian vertical"Garden City."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refl e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ning system and planning theory,thereby revisiting the"welfare state"tradition hidden behind the cityscape of Hong Kong.Through a brief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planning exchanges betwee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ities like Shenzhen,it points out that the"collectivism"tradition was somehow overlooked in the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of mainland cities.  相似文献   

18.
Green belt in a compact city: A zone for conservation or transitio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The paper examines the evolution, implem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green belt in the compact and land-hungry city of Hong Kong. The green belt in Hong Kong comprises over 25% of all the land areas under the statutory land-use zoning plans. Its planning policy declares that there is a presumption against development in this land-use zone. Based upon historical study, cross-sectional examination of 109 statutory zoning plan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230 planning application cases, this study has evaluated whether the green belt was indeed treated as a non-building area for the purpose of landscape and countryside conserva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actual planning intention of the green belt has been ambivalent and flexible and it is a transition zone rather than a zone for conservation in Hong Kong.  相似文献   

19.
香港由一个渔港村落快速演变为国际大都市而受到世界瞩目,是典型的近代新兴殖民城市。从城市规划史学的角度出发,选取1841-1904年之间的香港近代城市的形成及其城市规划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香港近代早期城市发展的动因及其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和特点,剖析了该时期内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城市建设活动的内容、规划管理机构的演变,进一步补充完善了香港近代城市史学研究,并为中国内地城市的城镇化进程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