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张锡纯运用金石药之创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润生 《河北中医》1998,20(6):361-362
张锡纯,河北盐山县人,近代名医,治学崇尚衷中参西,辨证论治,立方遣药常不落前人臼巢.兹例举张锡钝对金石药的运用论述如下.1 清热崇石膏石膏,味辛性寒,功能解肌清热,临床常用于外感实热病证.张锡纯盛赞石膏之功,对其应用则别有见地.一是用石膏发汗透表.张氏谓石膏“凉而能散”,“性能发汗,其热可由汗解”,若辨证确是外感实热,无论新感伏气,均“可放胆用之”,不必遵“无汗不可用石膏”之诫.如治一年近三旬,于春初患温病之人,用大剂白虎汤后,遍体汗出而愈.二是用石膏降胃止吐.张氏认为石膏“其质之重坠,大能折其上逆之气使之下行”,故每用于热病呕吐.如治天津杨媪之温病呕吐而不能服药,以鲜梨片蘸生石膏末服之而愈.三是用石膏泻热通下.张氏认为石膏能清阳明之热,使胃府气化清肃,津液润下,因其质重而逐热下行,故又善通实热便结.对“阳明肠实大便燥结者,恒投以大剂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往往大便得通而愈,且无下后不解之虞”.如用潞党参煎  相似文献   

2.
李钦勇 《河南中医》2004,24(1):23-23
矿物药是本草中重要的一类 ,由于它含有与生命活动及疾病过程密切相关的常量及微量元素 ,因此它的治疗学意义十分突出。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 ,历代因用此药闻名者颇多 ,近代张锡纯亦属其中之一 ,且独具特色。试分析张氏运用石膏的经验及特点。1 清一切实热仲景视石膏为清阳明实热之圣药 ,而明清诸温病家更用以治外感风热。张氏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适应范围 ,认为“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 ,“即脏腑间蕴有实热 ,石膏皆能清之”。“其寒凉之功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 ,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可宣通内蕴之热 ,由腠理…  相似文献   

3.
“清透法”用药规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求"清透法"下方药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选取古今医案及温病学教材中有清透作用的医案、方剂,用excel将其分别按治疗温病温热证方、治疗温病湿热证方建立数据库,运用计量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药物类别上治温热方以清热药、解表药、补益药为主,治湿热方以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及芳香化湿药为主;药性以寒性药物占多数,其次为微寒药和平性药;药味以苦、甘、辛味药物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药味的药物;药物归经以肺经为主;治疗温热类温病的高频药物包括连翘、甘草、金银花、生地、玄参、石膏、麦冬、薄荷、牛蒡子、知母、芦根、丹皮、犀角、黄芩、桑叶、竹叶、豆豉;治疗湿热类温病的高频药物包括杏仁、连翘、藿香、滑石、半夏、薏苡仁、金银花、石膏、黄芩、蔻仁、知母、青蒿、通草、竹叶、茯苓皮、厚朴、桔梗、玄参、芦根.结论:清透法用药以性寒凉、味苦辛、质地轻、气芳香为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出于《外感温热篇》,系温热大师叶天士长期反复实践的经验之谈。语言虽简,其意颇深。温病袭人,必致发热,热则伤阴,阴伤则水不制火,其热必炽,炽则更灼烁其阴。如是者,两相因果,其病必剧。故治温病,必用清热养阴之法。清热者,辟温败毒以祛邪;养阴者,补充津液以扶正。虽然清热可以存阴,养阴可以退热,二者相辅相成,但是,两相比较,尤以后者为重。因为人体津液之存亡,直接关系到温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预  相似文献   

5.
丁世幸 《光明中医》2008,23(3):273-274
《金匮要略》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研究专书,祛邪同时,尤重扶正,现就其护阴(津)心旨探述于后: 1清热生津 适用于暑热耗伤津气,“太阳中热,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痉湿脶病脉证并治》及肺胃热盛,“渴欲饮水,口舌干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方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重用石膏清热护津同时,以知母、人参、粳米、甘草养阴益气,热除津复,其证可愈。  相似文献   

6.
张锡纯临床应用玄参经验丰富,认为玄参性凉多液而不寒,尤善滋阴,为妇人产乳之要药,能清虚热、滋肾阴治疗产后温病,补肾精、滋阴液治疗产后少乳,且具有清补肾经疗虚热、合肺之性治肺病、补肝益瞳以明目、软坚散结消瘰疬之功。用量以三钱到一两居多,用法多样。同时,张锡纯也十分重视玄参的配伍,如透热之玄参配石膏,养阴之玄参配黄芪,明目之玄参配枸杞子、柏子仁,散结之玄参配牡蛎。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对玄参的用量用法、主治范围及药物配伍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扩展了后世医家的用药思路,对临床玄参的使用颇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组成。临床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四大症"为辨证要点,为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基础方,具有辛寒清热生津的功效,治疗无形热炽充斥表里之证。仝小林教授用此方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每获佳效,现举  相似文献   

8.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余军呼市中蒙医医院(010030)吴海生乌盟铁路医院(022000)1994年8月12日收稿白虎汤见于《伤寒论》,是治阳明经证的主方,方中石膏清热除烦为良药,知母清热养阴为臣药,甘草、粳米和胃养阴为须药。药虽四味,却具有清热除烦养阴之...  相似文献   

9.
<温病条辨>养阴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吴瑭《温病条辨》作为温病学中一部重要著作 ,其中养阴诸法 ,匠心独具 ,现探析如下。辛凉解表 ,兼以养阴。本法适用于温病初起 ,邪热伤津而致口渴、咽痛、小便短诸症。治用银翘散加花粉、生地、麦冬、知母清热养阴。若邪热郁肺 ,窜走血络而发疹 ,治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元参清血滋阴 ;若“太阴风温 ,但咳 ,身不甚热 ,微咳”,治用辛凉轻剂桑菊饮。解表养阴并举 ,实含未雨绸缪之意 ,免使邪热侵犯中、下二焦。辛寒清气 ,兼以养阴。本法适用于太阴温病 ,邪热内结阳明 ,热盛津伤而见“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  相似文献   

10.
大凡疾病,均以阴阳为总纲。《内经》云:“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故药物治疗补偏救弊当然也不离阴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温病以热胜津伤为主要病机,故治疗以清热救阴为基本原则,药多用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但每一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机总是复杂多变的。温病亦是如此,诚如吴瑭在《温病条辨·凡例》中所讲:“法有定而病无定,故温病不兼湿者,忌刚喜柔,预后胃阳不复,或因前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少用刚者,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纵观《温病条辨》三焦病证治,温药的运用比比皆是,但这些温药的运用并不是无道理可寻的。将有关条文汇总并细细揣…  相似文献   

11.
生石膏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石膏辛、甘 ,大寒 ,功效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古往今来 ,对于生石膏的应用 ,各家著述颇多。《伤寒论》中的麻杏甘石汤 ,主治“热邪迫肺 ,汗出而喘”。生石膏在此方中的作用 ,不但制约了麻黄辛温发散之骠悍 ,谨防汗多亡阳之虞 ,而且协同麻黄肃降肺气 ,清热平喘。《温病条辨》治疗暑温病用白虎汤 ,即以生石膏为君药 ,并强调“身大热 ,口大渴 ,汗大出 ,脉洪大”为其主症。张锡纯对石膏临床重用也有精辟的论述 ,谓其“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 ,断无伤人之理 ,且放胆用之 ,亦断无不退热之理”。《本草备要》认为生石膏“寒能清热降火 ,辛能发汗…  相似文献   

12.
清气分热方剂多以石膏、知母、黄连、黄芩之类辛寒或苦寒清热药为主组方,具有清气、泻火、解毒之功,适用于温邪已离卫表、尚未入营动血之气分里热炽盛证,代表方如白虎汤、栀子豉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此类方的配伍用药,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一、配养阴生津药  相似文献   

13.
分期治疗热痹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痹属痹证之一。与风寒湿痹相比较,热痹发病较急,全身症状明显,且邪气极易内舍,病情多变.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通过临床探索,早期采用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法,后期则用清营养阴、补肝肾活络法治疗热痹.每获佳效。热痹早期病机以邪郁化热或湿热熏灼为主,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方用加味清瘟败毒饮:生地、丹皮、生甘草、犀角、连翘、白芍、石膏、竹叶、玄参、知母、桑枝、海桐皮、乳香、没药等。通过上述治疗后,患者体内之热已清,湿邪、毒邪已祛.此时治宜顾护营阴,方用自拟清营养阴汤:生地、麦冬、生石斛、牛膝、玄参、丹参、…  相似文献   

14.
白虎汤刍议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主治阳明经热盛,功在清热生津,是外感热病气分实热的祖方,疗效可靠。笔者就本方君药的认识、主证、四禁、石膏用量,谈谈看法,供读者参考。一、白虎汤君药的认识白虎汤君药,历代医家看法不一,有以知母为君者,亦有石膏为君论述。前者有成无己、许宏等,基本观点是根据《内经》:“热淫所胜,佐以甘苦”和“热淫于内,以苦发之”为理论基础的。后者有柯韵伯、张锡纯等,他们认为:“甘先入脾,以甘泻之,甘寒之品,为泻胃火生津液之上剂。石膏甘寒,寒胜热,色白通肺,质重而气轻,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泻肺火,辛以润肾燥.故为臣。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指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强调的不是“津与汗”的治疗方法,而是重视阴精的理念。温病不同阶段,温热病邪伤阴程度不同,顾护调养阴精的重点亦不相同。邪在卫分,温热之邪结聚,郁遏气机,宣降失常,治以辛凉轻清疏透,兼清热生津,药选连翘、牛蒡子、栀子皮、桑叶、薄荷、淡豆豉,配合麦冬、花露、芦根汁等。卫分不解,传入气分,温热毒邪深入,热伏于里,津伤更甚,当急泻热、补津液,心胃火燔者,选黄连、石膏泻热养阴;心火上炎,舌绛干,津液亏损者,予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胃津亡者,予玉女煎清胃热滋阴。气分不解,热邪深入营血,煎灼津液,脉道不利,津少化血乏源,当“先清营热,勿得滋腻为稳”,药选犀角、玄参、羚羊角等。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药选生地黄、牡丹皮、阿胶、赤芍等。邪入血分,还可能伤及阴精,当“甘寒之中加入咸寒”,选用甘咸寒濡润之品。温病治疗需全程顾护津液,气分强调汗,通过辛凉清解之法,透邪外达;卫分侧重津液,泻热养阴,可战汗透邪;营血之分关注津液,侧重血,清热化瘀凉血并用,脉道通利,津液自行;血分重伤津液累及阴精,则滋厚填精,急以救阴。  相似文献   

16.
治疗温病运用大量苦寒药是目前临床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苦寒清热用治温病 ,本属正治 ,但必须掌握时机 ,适时适量运用 ,否则易致失误。鉴于目前在临床中屡见温病初起时滥用苦寒药 ,忽视辨证论治 ,导致临证失误的情况 ,笔者特撰本文 ,旨在提醒医者正确运用治疗温病以苦寒清热为主的治则。1 古今温病临证失误概述回顾温病学的发展、形成过程 ,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 :仲景时代至金元以前 ,由于临床实践不足 ,人们对温病病因的认识仅立足于“寒邪” ,未能认识到外感“温邪”是致温之因 ,故遇到温病时 ,习惯于沿用《伤寒论》之方统治一切外感热…  相似文献   

17.
<正> 自《伤寒论》问世以降,后代医家用白虎汤及其类方着,枚不胜举。近代名医张锡纯氏变通应用此类方剂,堪称高手,启迪后学。现作初略探讨。一、白虎汤变通应用1.石膏粳米汤(生石膏、粳米):用于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不恶寒而反发热者。亦可代白虎汤直清阳明里热。尝治一妇,于秋季得温病甚剧,以冰束作枕,合目昏昏似睡,呼之不应。其脉洪大,按之甚实。此阳明胃热极盛,遂拟本方,约历10小时,将药服尽,豁然顿醒。继以知母、花粉、玄参、连翘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常用石膏、知母、山栀、黄芩、黄连等清热药物治疗外感病与多种内伤杂病,对现代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石膏、知母具有清热泻火之功,更有养阴生津之用;山栀、黄芩、黄连苦寒泻火,又可凉血止血。深入领会张仲景应用石膏、知母、山栀、黄芩、黄连的药法,有利于全面领会仲景治病理法,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石膏银翘煎系先师万炳奎老中医所制的经验方,以生石膏、肥知母、金银花、连翘、活水芦根、淡豆豉、柴胡、淡竹叶、板蓝根、生甘草等十味组成,具有清气泄热、透表达邪之功,擅治温邪所感,邪恋肺卫,而阳明气热已盛尚未内入营血之证。近年来,笔者以此方加减治疗小儿外感高热,亦收到较好疗效。张××,女,6岁,1980年5月21日初  相似文献   

20.
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在医学界流传较广 ,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锡纯一生从事临床及中西汇通工作 ,在辨证论治、选药立方上 ,注重实践 ,讲求疗效。综观全书 ,发现其对石膏的妙用有其独特疗效 ,现归纳如下 :1 用 量在不同的方剂中石膏的用量随其用药目的不同而不同 ,然而在治疗外感实热或实热炽盛时多重用 ,少者二三两 ,多则五六两 ,甚则七八两。如治伤寒方中的馏水石膏饮用石膏二两 ,治伤寒温病同用方的仙露汤用生石膏三两、震逆白虎汤三两、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三两等等。张氏在书中多次提到退热应该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