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脓毒症(sepsis)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临床综合征,一直是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领域的棘手问题。临床大量抗炎治疗最终并未能有效地降低其病死率。目前普遍认为,脓毒症时机体为清除致病原而发生了强烈的炎症反应,同时机体还通过内在机制减轻这种过高的炎症反应状态,而这种非正常的反向调节所形成的抗炎状态即免疫抑制将会引发多种免疫功能障碍,形成无法避免的持续感染,  相似文献   

2.
脓毒症免疫功能不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脓毒症是由于机体对微生物感染、创伤或烧伤等的反应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综合征,常常伴随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经过多年对脓毒症发病机理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脓毒症是一种免疫系统的疾病。在脓毒症的发病过程中,机体处于一种免疫系统的功能不全状态(图1):脓毒症初始,机体大量分泌炎性介质。之后,随着病情的进展,由于机体自身调控力度的增大以及各种内源及外源性因素的影响,机体可能经历了一个免疫抑制阶段,从而导致机体对病原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很多脓毒症病人(约〉80%)并非死于早期的过度炎症,而是之后的免疫抑制状态而导致的感染。脓毒症患者病情进展过程中有多种免疫细胞参与,整体来说脓毒症是机体天然免疫系统一获得性免疫系统、促炎反应一抗炎反应的失平衡。  相似文献   

3.
背景 脓毒症是病原体感染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炎症免疫反应,伴多种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危及生命.机体发生脓毒症时,会同时存在促炎和抑炎两种截然不同的免疫状态,它们之间的强弱变化决定了疾病的病理进程及预后.早期研究认为失控的、持续放大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是引起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临床结果表明抗炎治疗并不能有效改善存活率,有时反而增加病死率.其原因在于随着支持治疗手段的提高,绝大部分患者能够度过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阶段(即免疫亢进期),进入更加复杂的免疫抑制(麻痹)期.处于免疫抑制期的脓毒症患者更易出现继发性感染,并无法控制感染而最终死亡.近年来已经认识到免疫抑制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脓毒症免疫抑制(麻痹)的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治疗手段仍匮乏.目的 为诊断和治疗脓毒症提供理论依据.内容 综述近年来脓毒症免疫抑制的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介绍免疫抑制治疗现状.趋向 脓毒症的治疗需了解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实时监测机体所处的免疫状态,并针对性地运用免疫药物进行干预治疗.期望文章能为脓毒症治疗提供新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免疫应答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感染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为给予SAP适当的免疫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近年来免疫应答在SAP并发感染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SAP早期胰腺损伤导致免疫激活,一方面炎症细胞大量聚集并释放炎性因子而引发级联炎症反应,另一方面机体代偿性地释放抗炎因子来对抗级联炎症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炎症因子,随后抗炎因子释放而引起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此时机体呈免疫抑制状态,从而使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是SAP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SAP的治疗以补液、禁食、肠外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若能针对SAP发生感染的免疫机制进行相对应的免疫治疗,即早期给予适当的免疫抑制治疗同时动态监测机体免疫系统状态,当机体免疫状态趋于抑制时适当的免疫刺激疗法将有可能降低SAP的病死率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细胞的异常激活和免疫抑制。免疫抑制即使在脓毒症恢复后仍会持续。免疫抑制阶段CD4^+T细胞、CD8^+T细胞、Th17细胞和γδT细胞减少并伴有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的增加,同时还影响免疫细胞代谢。文章总结分析CD4^+T细胞、CD8^+T细胞、Th17细胞、Tregs和γδT细胞在脓毒症导致免疫抑制过程中的代谢反应及其对免疫反应的影响。探究免疫代谢对T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有助于发现脓毒症期间T细胞免疫代谢的相关靶点,并开发治疗脓毒症免疫的代谢调控疗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 脓毒症是指感染和创伤等原因引起的微生物进入人体诱发剧烈的全身炎症反应,并引起组织器官继发性损伤,是重症监护室(ICU)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目的 阐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脓毒症过程中的变化,从而体现出DCs在脓毒症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内容 DCs功能障碍是脓毒症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脓毒症中DCs数量减少,并且以未成熟DCs为主,导致其吞噬抗原的能力减弱;脓毒症小鼠中大多脾脏DCs以成熟形态存但是其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和IL-12失衡;脓毒症中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减弱.以上所有变化导致机体不能对外来病原体发生免疫应答,导致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趋势 增加脓毒症中树突状细胞的数目,改善脓毒症中树突状细胞递呈抗原,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可能成为治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脓毒症与肝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脓毒症可导致全身炎性反应,当这些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可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而MODS可进一步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在Fry的研究中,肝功能衰竭在器官功能衰竭的顺序中列第二位,并且肝细胞功能丧失可能诱导多器官功能衰竭[1]。肝细胞通过两种方式死亡,即细胞凋亡(apoptosis)和死亡。细胞凋亡是在基因控制和酶促反应下按一定程序进行的细胞的主动过程,是机体维持自身稳定的一种基本生理机制,它以细胞DNA发生特异性的降解,形态上表现为核固缩和凋亡小体,无炎症反应等为特征。本文对脓毒症时肝细胞凋亡可能的受体信号通路、调控及其保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疾病中基因表达的重编程被认为是危重病医学中的一个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概念。脓毒症及其后续症重症脓毒症,脓毒性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不全(衰竭)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是机体促炎和抗炎反应失控引起的严重全身炎症反应。基因重编程引起急性促炎基因沉默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从以下三方面综述脓毒症中基因沉默的发生:①急性促炎基因的重编程;②急性促炎基因沉默的可能机制;③急性促炎基因沉默的组织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脓毒症是世界范围内重要死因之一。尽管普遍认为脓毒症是感染后机体炎症反应的失控阶段,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脓毒症属于免疫抑制阶段。脓毒症后免疫调节可导致固有性和适应性免疫的改变,因此使患者更易受到二重感染。本篇综述主要概括了一些脓毒症后免疫状态的紊乱,包括炎症细胞因子谱的改变、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细胞的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0.
背景 氢气是一种新型医学气体,最初发现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抗氧化作用,近年研究表明氢气能够抑制机体过度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并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从而改善脓毒症相关器官损伤,改善脓毒症的预后.此外,作为气体信号分子,氢气还具有信号通路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氢气治疗脓毒症中的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及其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关系. 内容 对氢气治疗脓毒症的器官保护作用机制及其对不同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趋向 通过对氢气在脓毒症治疗过程中的信号通路调节作用及其与氢气的抗炎、抗氧化应激和抗凋亡作用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从而全面了解氢气治疗脓毒症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1.
淋巴细胞凋亡、免疫抑制和脓毒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表明淋巴细胞过度凋亡是导致脓毒症免疫抑制的重要机制 ,本文综述了目前对脓毒症机体免疫功能改变、淋巴细胞过度凋亡的意义及机制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种典型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分子, 通过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 参与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多个过程。脓毒症是一种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早期主要表现为多种细菌诱导的复杂性炎症反应, 并伴有促炎介质的释放, 继而发展为免疫性瘫痪, 部分原因是炎症调节失调和相关的免疫抑制。HMGB1在脓毒症免疫紊乱和危及生命的炎症综合征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HMGB1还与脓毒症相关的免疫抑制过程有关。进一步了解HMGB1与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开发有效的治疗策略。现就HMGB1与脓毒症的相关作用及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淋巴细胞凋亡、免疫抑制和脓毒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表明淋巴细胞过度凋亡是导致脓毒症免疫抑制的重要机制,本文综述了目前对脓毒症机体免疫功能改变、淋巴细胞过度凋亡的意义及机制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危重病患者生存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脓毒症,几十年来其平均死亡率高达40%,而且为降低高死亡率而进行的各种努力并无实质性政善。如何降低脓毒症的高患病率、高病死率已成为目前危重病医学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近年通过对机体免疫炎症反应紊乱本质的进一步研究及认识的深化,提出了基于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紊乱是脓毒症发生和发展的中心环节而进行的抗炎、免疫调理治疗,现就脓毒症的免疫功能紊乱与免疫调理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免疫调节参与病程始末及因免疫紊乱所致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是难以争辩的事实[1].Toll样受体4(TLR4)作为一种重要的脂多糖(LPS)跨膜信号转导受体[2-3],参与内毒素诱发的炎性反应过程,在感染所致炎性反应信号转导中作用重要,作为被最早发现且研究最多的TLR亚型之一[4],其信号传导通路也最明确.调节性T细胞(Treg)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具有独特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亚型,常态下其上有少量TLR4表达[5];感染状态下,Treg最主要的功能是调节在机体对抗病原体时T细胞的反应平衡.本实验旨在探讨SAP肝损伤中大鼠肝脏TLR4和Treg可能的作用及免疫学机制,并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为SAP所致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刺抗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创伤、烧伤、手术等容易导致机体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isfunction syndrome,MODS),甚至死亡.调控过度的炎症反应是防治脓毒症和MODS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的 阐释针刺抗炎的作用及机制. 内容 针刺对多种炎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脓毒症和MODS亦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针刺可通过对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的调节,发挥抗炎作用.此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胆碱能抗炎通路和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参与了针刺的抗炎机制. 趋向 针刺抗炎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是否还有其他机制参与针刺的抗炎作用还有待阐明.  相似文献   

17.
烧伤后缺血缺氧性损害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体烧伤后会发生局部和全身性损害 ,缺血、缺氧是其基本病理生理过程之一。众多学者曾对烧伤后缺血、缺氧的变化进行过细致探讨 ,然而关于重症烧伤的发病机制 ,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 ,这方面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 ,提出了若干新的研究方向。一、缺血损伤引起的免疫反应机体烧伤后 ,免疫系统受到刺激 ,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 (CARS)及混合性抗炎反应综合征(MARS)。这些变化对烧伤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烧伤后免疫抑制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据报道 ,烧伤患…  相似文献   

18.
以往对炎症反应的认识并不全面,脓毒症病人病情恶化并非单纯由于炎症反应过度所致。脓毒症病人往往表现为免疫抑制状态,这可能与抗炎介质的作用和免疫细胞凋亡有关。发生于脓毒症病人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主要是功能性异常而非器质性异常。  相似文献   

19.
吴秀文  任建安 《腹部外科》2009,22(2):121-122
严重创伤以早期过度激活的炎症反应及随后的T细胞功能下降(免疫抑制)、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F)为特征。在早期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期和后期的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期,病人极易遭受二重打击,从而激发脓毒症、MOF和死亡的病理生理。对严重创伤病人的免疫营养支持旨在减弱早期过度激活的炎症反应,防治创伤以外的附加伤害,调控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以应对创伤后的免疫麻痹。  相似文献   

20.
内毒素是引起脓毒症的主要触发剂。脓毒症的本质是机体对细菌感染做出的过度反应 ,牵涉到大量细胞因子及化学趋化因子的释放 ,在机体启动致炎反应的同时也启动了抗炎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