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1.2ml SONOVUE剂量对肝脏占位病变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1.2ml和83例2.4ml SONOVUE(声诺维)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超声造影的资料,对两组肝脏占位病变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的动脉相血流灌注主要方式增强进行比较。采用QLab9.0软件生成TIC及血流灌注参数。对比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的TIC形态特征,分析肝脏占位病灶与周围肝实质血流灌注参数,以及两组肝脏占位病灶血流灌注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种剂量造影下恶性和良性占位病变的主要增强方式相同,恶性占位病变的增强方式都主要是整体型和周边增强型,其CEUS TIC的波峰较尖锐。1.2ml组肝占位病变与周围肝实质的CEUS TIC灌注参数AT、TTP、Δt、Ib、Ip、ΔI/Δt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提示1.2ml SonoVue剂量可以用于肝占位病变与周围组织的鉴别。与2.4ml组相比,1.2ml组无论肝实质还是肝占位病变的TIC灌注参数AT、TTP、Ib测值大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2.4ml组相比,1.2ml组HCH的CEUS TIC灌注参数只有AT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肝癌(HCC和MLC)的CEUS TIC灌注参数只有Ib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1.2ml SonoVue CEUS可以良好地显示肝脏占位病变,特别是对肝癌和血管瘤的显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病灶(focal liver lesions,FLL)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的时间一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形态和声学定量参数变化特征。方法应用反向脉冲谐波显像(pulse inversion harmonic imaging,PIH)技术对94例FLL行实时CEUS检查,以声学定量分析软件绘制不同FLL的TIC,对比分析良恶性病灶的TIC形态和定量参数变化特征。结果良性病灶TIC形态呈慢上慢下型,恶性病灶呈快上快下型。恶性病灶的声学定量参数包括始增时间、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始消时间、降支减半时间均早于良性病灶,上升支斜率、50%清除斜率大于良性病灶(P〈0.05,P〈0.001)。动脉相早期恶性病灶呈高灌注型,良性病灶呈低灌注型,门脉相及延迟相恶性者呈低灌注型,良性者呈高灌注型。结论CEUS的TIC形态和定量参数变化特征对FLL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1.2 ml声诺维在肝脏占位病变超声造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1例使用1.2 ml声诺维(1.2 ml组)和83例使用2.4 ml声诺维(2.4 ml组)行肝脏占位病变超声造影的患者,比较两组超声造影动脉相血流灌注的主要增强方式,对比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形态特征,分析肝脏占位病灶与周围肝实质血流灌注参数,包括始增时间(AT)、达峰时间(TTP)、上升时间(Δt)、本底强度(Ib)、峰值强度(Ip)、增强强度(ΔI)及ΔI/Δt,以及两组肝脏占位病灶血流灌注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组声诺维超声造影下恶性和良性占位病变的主要增强方式相同,恶性占位病变的增强方式主要为整体型和周边增强型,TIC波峰较尖锐。1.2 ml组肝脏占位病变与周围肝实质AT、TTP、Δt、Ib、Ip、ΔI/Δ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2.4 ml组比较,1.2 ml组周围肝实质和肝占位病变的AT、TTP、I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2 ml组肝血管瘤的TIC参数仅A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原发性肝细胞癌和转移性肝癌)的TIC参数仅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1.2 ml声诺维行超声造影检查可以较好地显示肝脏占位病变,特别是对肝癌和肝血管瘤的显示,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造影检查92例患者,共102个肝脏病灶,其中59个恶性,43个良性;记录病灶增强方式、开始强化时间、消退时间、时间-强度曲线(TIC)达峰时间;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关系,对开始强化时间、消退时间、TIC达峰时间用ROC曲线分析。结果肝脏恶性病灶与良性病灶在动脉相强化模式、门脉相回声及整体强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相20s强化为病灶良恶性诊断标准,敏感性为85.0%,假阳性为14.1%;以时间强度曲线达峰时间33s为诊断标准,敏感性81.4%,假阳性为10.2%。结论超声造影动脉相早期强化作为肝恶性肿瘤诊断指标有临床价值,结合其他指标有助于提高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超声造影鉴别诊断附件区包块的良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EUS用于鉴别诊断妇科附件区包块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4例常规妇科超声显示附件区包块声像图不典型的患者行CEUS检查,用SonoLiver软件分析造影剂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及动态血管模式,对比病理结果,分析CEUS在鉴别诊断附件区包块良恶性的价值。结果 ①CEUS图像及动态血管模式全面显示了组织微血管的血流走向及分布,对性质、来源不明的包块有鉴别诊断意义。②动态血管模式下各所选区域的TIC分析显示,良性肿瘤及其末梢血管的造影剂呈逐渐低灌注,TIC波峰低平;恶性肿瘤及其末梢血管的造影剂呈快速高灌注,TIC波峰高尖。③良、恶性肿瘤的TIC上升时间(RT)和达峰时间(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得到RT≥16.50 s、TTP≥20.28 s为诊断肿瘤良性的最佳截点,常规超声结合上述RT和TTP截点诊断肿瘤良性ROC曲线下面积增大。结论 CEUS图像及其动态血管模式对判断附件区包块的性质、来源具有意义。造影剂的不同灌注特征及TIC参数RT、TTP有助于鉴别附件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6.
不同病理类型肝转移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肝转移癌病灶(原发癌分别为腺癌32例,鳞癌9例,恶性间质细胞瘤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观察其开始增强时间、动脉灌注特点及增强类型,并与其原发肿瘤的病理细胞类型比较。观察造影前、后动脉相病灶的血流变化,对血流进行分级比较。CEUS动脉相(0-40s)、门脉相(41~120s)观察病灶增强类型,延迟相(120S以后)观察全肝病灶数目并与增强CT比较。结果CEUS动脉相肝转移癌Ⅲ~Ⅳ级血流的病灶数目较造影前明显增加(P〈0.05);肝转移癌病灶动脉灌注、增强类型表现多样,与其原发肿瘤的病理细胞类型比较缺乏特异性;CEUS肝转移病灶增强类型不同于增强CT,且在延迟相较增强CT能发现更多新病灶。结论CEUS对肝转移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脏局灶性病变(FLL)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 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和脉冲反相谐波技术(PIHI),分析观察39例52灶FLL(包括良性28灶,恶性24灶)的CEUS动态灌注过程,分析病灶主要增强时相、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增强模式及时间-强度曲线(TIC).计算各参数、综合CEUS及普通超声在良、恶性FLL鉴别诊断中的符合率.结果 在CEUS动脉期,良恶性病灶均以高增强为主(75%、21/28;92.6%、22/24)(P=0.113);在门脉期和延迟期,良性病灶均以高增强为主(75%、21/28;60.7%、17/28),恶性病灶均以低或无增强为主(91.6%、22/24;100%、24/24)(P=0.000),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符合率为92.3%.良恶性病灶开始增强时间分别为(21.52±6.70)s、(17.82±6.04)s(P=0.058).增强峰值时间分别为(46.26±14.97)s、(27.32±8.55)s(P=0.000),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符合率为78.6%.增强模式I型、Ⅲ型、IV型、VI型在良性病灶和恶性病灶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9、P=0.000、P=0.036、P=0.029),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符合率为84.1%.在TIC分析中,良性病灶以快升慢降为主(82.6%),恶性病灶以快升快降为主(90.9%)(P=0.000),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符合率为95.1%.结论 根据FLL的CEUS各参数测量,即主要增强时相、T1C、增强峰值时间、增强模式等,特别是前两者,对良恶性FLL的鉴别诊断符合率可达90%以上.CEUS对鉴别FLL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与增强CT显示转移性肝癌动脉相血流灌注的差异。方法对72例转移性肝癌145个病灶进行低机械指数(MI〈0.2)反向脉冲谐波实时超声造影和增强CT扫描,比较转移性肝癌病灶动脉相增强的形态,定量分析肿瘤平均灰阶/肝组织平均灰阶比值,以了解病灶增强程度。结果超声造影动脉相显示40.7%的病灶为整体增强,71%的病灶为高增强,而增强CT分别为8.9%和10.3%(P〈0.01)超声造影动脉相肿瘤平均灰阶/肝组织平均灰阶比值为2.39±1.45,增强CT为0.84±0.17(P〈0.01)。结论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在显示转移性肝癌动脉相增强方面优于增强CT,可以更好地反映转移性肝癌动脉相微血管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与超声造影(CEUS)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诊断特征,为其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手术治疗的13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超声诊断资料,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观察良恶性结节内CDFI显示的血流形态、血流丰富程度,CEUs增强模式和增强强度特征;比较两种方法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的准确性。【结果】CDFI显示良恶性甲状腺结节血流形态及血流丰富程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良性结节血流形态以Ⅰ/Ⅱ型为主,血流丰富程度以0~1级居多,而恶性结节血流形态多为ⅢjⅣjV型,血流丰富程度多为2~3级(P〈0.05);CEUS显示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增强模式和增强强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良性结节增强模式多为环状周边增强,增强强度多为稀疏增强,而恶性结节增强模式以弥漫性整体增加居多,增强强度多为高增强(P〈0.05);TIC曲线定量分析,良性甲状腺结节AT、TTP、△I参数高于恶性甲状腺结节,但IPI、PPI、8参数低于恶性甲状腺结节(P〈0.05)。CDFI与CEUS联合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独诊断。【结论】良恶性甲状腺结节CDFI特征较明显,但微小病灶的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CEUS可提高血流检出率,二者联合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WI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90例腮腺肿瘤患者共94个病灶,其中良性75个、恶性19个。对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WI和DCE-MRI检查,分析各病灶的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绘制ROC曲线,比较ADC值、TIC及两者联合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肿瘤的ADC值[(1.02±0.25)×10-3 mm2/s]显著低于良性肿瘤的ADC值[(1.38±0.44)×10-3 mm2/s;t=5.170,P<0.001]。将表现为A型(流入型)、B型(廓清型)和D型(平坦型)曲线判为良性肿瘤、C型(平台型)曲线判为恶性肿瘤时,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为0.62,特异度为0.92;C型曲线患者中,以ADC<1.36×10-3 mm2/s诊断恶性肿瘤时,敏感度为0.92,特异度为0.95。结论 良恶性腮腺肿瘤间ADC值存在重叠,鉴别诊断时不应单纯依赖DWI;TIC表现为A、B、D型多提示良性肿瘤,C型常提示恶性肿瘤;TIC曲线为C型时,联合ADC值可明显提高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产科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TCB)报警预值的可靠性。方法132例产科新生儿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正常产组和剖宫产组各66例,新生儿均于产后第4天同一时间点应用KJ8000经皮测黄仪分别测量额、胸、腹、额胸、额胸腹TCB值,TCB〉12.9mg/dl者,取得亲属同意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SB),对比分析不同部位TCB及其与sB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别有17例或21例达到TCB报警预值。两组TCB或sB相同方法及相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B不同部位对比,额部值最低、胸部值最高,且与其他部位同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B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与不同部位TCB对比均以胸部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部位TC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产与剖宫产新生儿术后sB对比差异无意义;TCB动态监测以胸部结果更接近SB。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在评价放疗对颈动脉溃疡斑块形成的影响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病理学证实为头颈部肿瘤、放疗前后的颈动脉超声资料以及其他基线资料完整的患者93例,比较放疗前后放疗侧颈动脉和非放疗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溃疡斑块的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结果 放疗前后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平均间隔时间为(6.1±1.9)年;放疗前放疗侧斑块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溃疡斑块的总数量、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与非放疗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放疗后放疗侧斑块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溃疡斑块的总数量、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均较非放疗侧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放疗可导致头颈部肿瘤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且斑块具有易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韶关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韶关市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中的489名留守儿童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不同性别孤独感发生率无差异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年级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5)。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父母间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其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方法。方法将5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实验组27例,对照组给予针灸内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均有好转,但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中风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中央气道不全性梗阻和支气管结核、术后痰栓形成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分析,探讨误诊原因及正确诊断的方法。方法对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3l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特征以刺激性咳嗽为主,其次为活动后胸闷、气促,肺部闻及哮鸣音,胸部影像学多无特征性改变或极易漏诊,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率低,诊断前缺乏气管镜及病理检查,均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结论中央气道不全梗阻性病变或炎性病变包括支气管结核、术后痰栓形成时原发疾病症状不典型,肺部影像学检查无异常表现或极易漏诊,故该类以表现为咳嗽、喘息、活动后胸闷,进而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常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延误诊治。支气管镜及病理检查再结合肺CT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测四肢瘫患者的重测信度及观察者间信度。方法由1位评定者应用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对20例四肢瘫患者进行评定,评定后1周内再次对该患者进行评定;另1位评定者在第1位评定者初次评定后2 d内对该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第1位评定者两次评定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4(P<0.01);第1位评定者与第2位评定者评定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71(P<0.01)。结论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及观察者间信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肇庆市居民颈椎病发病情况及相关问题。方法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选择该市区18~70岁居民5000人为研究对象 ,入户或至单位询问调查。结果 :该市居民颈椎病发病率为8.11% ,男女差异无显著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 ,发病率逐渐增加。经多因素分析 :体位姿势不正确、情绪紧张、潮湿、疲劳是发病的主要诱因。结论 :该病严重影响肇庆市居民的健康 ,做好防治应从早做起 ,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胰腺癌治疗的Cochrane系统评价证据,以及纳入系统评价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学质量。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2009年第4期)中有关胰腺癌治疗的系统评价,并运用RewMan5.0.21对所纳入研究的偏倚进行评估。结果共检索到胆道支架置入术姑息治疗梗阻型胰腺癌的系统评价、放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进展期胰腺癌的系统评价共2篇系统评价,共纳入79个RCT。依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质量评价方法,对所纳入RCT的偏倚进行评估,表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倚,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结论 Cochrane系统评价是公认的最高质量的研究证据,但目前缺少足够强度的证据来支持胆道支架置入术姑息治疗梗阻型胰腺癌的疗效。其他治疗手段的疗效如胰腺癌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治疗等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完成系统评价来评估。建议推行临床试验透明化,实施临床试验注册制度以及按照CONSORT声明严格规范RCT的报告,以便于总结胰腺癌治疗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江汉油田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患者家庭护理提供者(护理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6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家庭护理提供者进行一般情况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QOLI-74)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家庭护理提供者各维度的主观生活满意度与其客观指标相关,但也与其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有关。结论:客观状态是影响主观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应考虑护理者的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对护理者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压疮预防指南临床应用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成人压疮预测和预防实践指南>对指导和规范护士预防压疮的效果.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在住院期间有压疮发生危险的成人患者11808例进行观察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共2081例为对照组,按照<医疗护理常规>第4版中的预防压疮常规实施护理;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共9727例为观察组,按照2009年出版的<成人压疮预测和预防实践指南>实施护理.观察两组院内获得性压疮发生例数及压疮分期.结果 两组院内获得性压疮例数和Ⅲ期压疮发生数有显著差异.结论 <成人压疮预测和预防实践指南>的应用可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和压疮严重度,规范护士预防压疮的护理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