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 “胃喜为补”语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所谓“食物自适”实际上是指对于机体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食物要作出相应的变化而适应之。通过“胃喜”来表明某脏腑组织缺乏某种营养物质,以便从众多食物中选择有益之品,故谓之“胃喜为补”。详究其理,《内经》谓:“五味入胃,各归所喜。味酸先入肝,苦先入心,  相似文献   

2.
在常见老年病的治疗中,主张在辨证的基础上以补虚为主,兼以他法辅助调病。提出补法运用的前提是辨证准确,无虚不得补;主张老年病治疗以调补脾肾为主,重视老年人胃气的养护,"安谷则昌,绝谷则危";主张补而不滞,平而不强,以顾护胃气为要;强调食疗先于药疗,反对滥用各种补品;同时注重胃喜为补、应季而补。  相似文献   

3.
“胃喜为补”是清代医学家、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叶天士提出的观点。他说:“食物自适者,即是胃喜为补”。“食物自适”实际上是指对于机体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对食物要作出相应的变化而适合之,对食物如何作出变化呢?这需要通过“胃喜”来表明某个脏腑组织缺乏某种营养物质,从而选择相应的食物以补养,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这  相似文献   

4.
"胃喜为补"是叶天士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食疗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何晓晖教授对"胃喜为补"理论具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见解,提出"胃喜""胃厌""口喜"等概念,指出"胃喜为补"的3个要点,并结合"胃质学说"理论从体质胃质因素、地域环境因素、饮食嗜好因素、疾病病理因素等方面解释"胃喜"产生的机理,将"胃喜为补"理论结合衡法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指导脾胃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效果斐然。  相似文献   

5.
冬令进补是我国人民养生保健的一项良好传统。进补是否得法,除了取决于选择补品是否适宜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必须明确:进补之前是否做好了“底补”。 “底补”即指和胃。大凡补药,多味甘,偏于滋腻,易壅气,有碍胃之弊;而且,需要进补的人大多脾胃虚弱,消化功能欠佳。因此,进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调理好脾胃功能,尤其是虚不受补的人,应该在进补之前先服健脾和胃、消  相似文献   

6.
"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这是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写的一句话。可见,金元时期,中医界十分盛行补益之风,无论什么病证,医生都喜欢使用补法进行治疗,而患者也习以为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喜补"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今,仍有很多人认为养生就是服用补品、保健品,"好补"之人一味地喜补、善补、用补,不仅违背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还造成了很多疾病的误治,危害甚广。  相似文献   

7.
漫话三补     
在解决了温饱奔小康的当今,“闻补则喜”、“唯补是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认为补品能“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寄希望于补品来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其实这些认识是十分片面的,中医养生学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从自身健康状况出发,宜将三者互相配合,有所侧重。药补祖国医学认为“药补”是针对虚症而言的,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本来体中不虚,营养状况尚佳,再用药补,不但会失去补的意义,而且有些药物还会破坏人体正常平衡,反会导致疾病加重。如:年高体虚的人服用蛤蚧、银耳会出现声音嘶哑、咳嗽频作、咯痰不爽;有的人服用人参精,因“虚不…  相似文献   

8.
从生食猴脑到清炖婴胎,从补品、保健品到药膳,在“花钱买健康”的时代,人们的营养状况却不良了,身体的调节机能紊乱了——不科学的“进补”,人类要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中国人历来相信食疗,相信“以形补形”,由此繁衍出了许多为了“补”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人生食猴脑到清炖婴胎,从补品、保健品到药膳,在“花钱买健康”的时代,人们的营养状况却不良了,身体的调节机能紊乱了—— 一、匪夷所思的“进补”,人类要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中国人历来相信食疗,相信“以形补形”,由此繁衍出了许多为了“补”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王金山 《科学养生》2008,(10):12-13
最近,安徽省合肥市一位姓叶的朋友在电话里对我说,听说秋季进补很好,可对冬季起“底补”的作用。他说他身体虚弱,经常感冒,准备到商店或药店买一些补品补补。我问他准备买什么样的“补品”,他说是什么人参、鹿茸、白蛋白、氨基酸之类。我一听不对劲儿,朋友怎么将补品、补药以及营养药弄混了。如此混“补”,岂不“补”出乱子?  相似文献   

11.
羊肉是冬令的一种补品佳肴。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羊肉列为上肴。在《本草纲目》中载有“羊肉补中益气,性甘、大热”。元朝太医令李东恒称羊肉:“能补肌肉,参补气补形”。隋朝名医巢元方诊治麻大总管之病曰:“风人腠理,病在胸臆,须羊肉蒸熟掺药之则愈”。  相似文献   

12.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基于《内经》,别户于东垣,发扬于诸家。《内经》提出脾胃主纳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李东垣本《内经》“土者生万物”之旨,强调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治重升发脾阳,立“甘温除热”大法,著《脾胃论》,被后世称为“补土派”。叶天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叶氏擅长柔润养阴之法,使脾胃学说更臻完善。历代医家治脾胃多从补虚立论,而张子和善用  相似文献   

13.
暑令话进补     
1.“虚不受补” 有些病人在暑令服用补药或补品后,出现口干舌燥、夜不能寐等虚火上炎症状,以及腹胀、厌食等消化不良症状。这在中医学上叫作“虚不受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些体虚病人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太差,而许多补品比较滋腻,不易吸收,服用过多反而加重消化不良;另一方面,阴虚病人体内原本阴津不足,服用过多补品,尤如火上添油,灼  相似文献   

14.
中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上海供应的人参、银耳、补膏、补酒、皇浆等五大类滋补品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冬令是进补的旺季,为使人们能对症进补,本文介绍了上海市药材公司生产的各种营养补品,可供读者选择。  相似文献   

15.
王致效  安利 《东方养生》2006,(8):110-113
给自己的身体作一些适当的补充,才不会让自己过早地进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琳琅满目的各种补品、保健品、补药,几乎遍布了所有的消费场所,但是你真的知道怎么补吗?  相似文献   

16.
“脾胃升降”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是体阴而用阳,胃是体阳而用阴;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宜升,胃宜隆,升隆相须为用;脾胃与他脏辨证应用于临床,脾为阴脏其用在阳,不升则阳无所用,用阳必升,胃为阳脏其用在阴、阴主降,不降则无所用,因此,治脾必知其欲升,治胃必知其欲降。察其阴阳,知其升降,明期补泄,才能抓仪表有功能要点。  相似文献   

17.
人们知道人参、阿胶等药材为补品,也知道氨基酸等液体能长精神,那么丙种球蛋白作为一种免疫制剂成为人们补身体的新宠是否有道理呢?  相似文献   

18.
甘露饮方出《和剂局方》,由熟地,生地,麦冬,天冬,石斛,枇杷叶,枳壳,茵陈,黄芩,甘草组成。陈修园先生云:“足阳明胃为燥土,喜润而恶燥,喜降而恶升,故以二冬、二地、石斛、甘草之润以补之;枇杷叶、枳壳之降以顺之;若用连、柏之苦则增其燥,若用芪、术之补则虑其升,即有湿热,用一味黄芩以折之,一味茵陈以渗之足矣。”全方补、清、宣、消俱备,利不伤阴,滋不恋邪,共奏养阴清热,宣肺利湿之功。凡“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  相似文献   

19.
“脾胃者,仓廪之官”,为后天之本。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脾体阴而用阳,胃体阳而用阴”,“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脾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两者具有阴阳、气血、运纳、刚柔、燥湿等一系列性能和体用的不同,为此,在研究脾胃的时候,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本文试就胃  相似文献   

20.
<正> 脾胃阴虚证临床屡见,但多定位于胃,很少论及脾,或统称脾胃阴虚证,而不予分辨定位。脾病以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论述为多。《血证论·男女异同论》说:“始于补脾阴,古少发明”,然脾之“一阴一阳,未可偏废”。脾虽喜燥而恶湿,不可缺阴液,胃虽喜润而恶燥,亦不可少阳气,其阴阳燥湿适宜,则胃纳脾运的功能才能正常。脾胃同居中焦,所病往往相似,须仔细辨别,并指导临床,才能提高临床疗效,故临床应用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