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紫雪丹,又名紫雪散,以其制成后呈霜雪紫色而名,是临床较为常用的开窍成药。近世医籍均谓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1978年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方剂学》在本方的参考项内指出:“紫雪丹原出《干金翼方》,方名紫雪,方中只差滑石一味,余皆相同,主治‘金石毒发猛热’等证。宋以后逐渐应用于热病神昏,这在运用上有所发展。”据其组成和主治,仍谓出于《局方》一笔者查阅唐《外台秘要》,18卷497页上  相似文献   

2.
八紫雪紫雪,又名紫雪丹。方由石膏、犀角等十七味药物所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止痉通便的功能。临床常用于热病高热烦躁,惊风抽搐,热毒斑疹,大便秘结等症。《方剂学》、《内科学》均载此方,方名后均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考此方,出自唐·苏恭,王焘《外台秘要》曾引载,今录于下: “紫雪:疗脚气毒遍内外,烦热,口中生疮,狂易叫走,及解诸石草热药毒发,邪  相似文献   

3.
常用的中成药六神丸,是由牛黄、珍珠、蟾酥、明雄黄、麝香、冰片等六味药物配制而成,因其功效显著,故名“六神九”。它的主要功用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咽喉肿痛,单双乳蛾,烂喉丹痧,喉痹失音,水浆不下,舌口糜烂等各种咽喉疾病。  相似文献   

4.
<正> 喉痹,一作喉闭,为咽喉肿痛之统称。《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谓:“喉痹,痹者,闭也,必肿甚,咽喉闭塞……”其述似与喉风、乳蛾重症、喉痈等相类。因其咽喉肿甚,闭塞气道,其势急迫,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通常所说的喉痹,多指发病及病理演变不危急,咽喉肿痛较轻,并有轻度吞咽不畅或寒热等。以外感风热、内伤阴虚为常见。临证辩之较易,治之不难。唯有少阴伤寒喉痹,其与上述迥然不同,临床少见,辩之较难,若治之不当,往往祸不旋踵。追忆60年代初,吾随朱老毕业实习时,遇一病人,其形赢,面白无华,便溏日2~3行,腰膝酸软,两足如冰,咽喉肿痛,自觉身热,有火上炎,诊得六脉沉细而弱,舌苔薄白质淡。某医投以滋阴壮水,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5.
小儿慢性咽炎以自觉喉中有痰,频繁清嗓,伴咽干、咽痒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的“虚火喉痹”。近年来,小儿慢性咽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可注重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从肺肝论治小儿慢性咽炎,并收获良好临床疗效,方以银翘散加减。  相似文献   

6.
“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热陷心包或痰浊阻蔽清窍所致的神昏证及惊痫、中风等病出现卒然昏厥之证。”然查历代医方及近代临床,其应用范围远不止此。本文试就开窍药的应用问题,作一初步探讨。谬误之处,请予指正。一、应用范围 1.开通脏腑孔窍开心窍:《和剂局方》至宝丹、紫雪丹,《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为治热闭心包之第一良方,方中麝香、冰片,既开窍通闭,又助犀角、牛黄等清热凉血之力,以速奏殊功。又  相似文献   

7.
咽喉肿痛是口咽和喉咽部病变的一个主要症状,传统中医又称之为“喉蛾”、“喉痹”、“喉痛”等,它是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不容忽视。阴虚型咽喉肿痛是咽喉肿痛的一个辩证分型,按中医理论认为:咽接食管,通于胃;喉接气管,通于肺。当胃阴亏耗,阴液不能上润咽喉,而无以滋源,则虚火上炎而致咽喉肿痛即为阴虚型咽喉肿痛。其临床表现为:咽喉稍肿,色暗红,疼痛较轻,或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内经》中咽与喉的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已明确区分开,“喉痹”的病位不在咽而在喉;并将《内经》中“喉痹”的病因病机归纳为火热说、湿邪说、经脉气逆说、脏腑病变说等四种学说。此外,本文还对《内经》中“喉痹”的两条基本治则“针刺”和“内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春季防温毒     
温毒的主要特征是局部红肿疼痛、破溃糜烂或见斑疹。温病学家吴鞠通说:“温毒,咽喉肿痛、耳前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通,但外肿,甚至耳聋。”这与现代医学中的流行性腮腺炎相似。雷少逸进一步指出:有因温毒而发斑,发疹,发颐,喉肿等。这又与现代医学中的猩红热和白喉极其相似,可见温毒症主要是指急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0.
地龙具有镇肝通络,清热解毒之效,早在几百年前,中国医学就用地龙治疗中风。《本草纲目》中记载:地龙可治“小儿热病癫痫、疗耳聋、治中风、痫疾、喉痹”等,临床实践证明,用地龙治疗中风偏瘫有效,在治疗中风的方药“补阳还五汤”中,地龙是主要药物之一。尽管如此,目前尚未见用地  相似文献   

11.
假球麻痹是脑卒中重要并发症之一,临床以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言语障碍、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祖国医学将其归于“中风”“音痱”“喉痹”等范畴。在治疗上,以醒脑开窍为主方,醒脑开窍针刺法为石学敏院士多年治疗实践之总结,是治疗中风病具有特色的主要手段之一,以“调神导气、滋补三阴、通关利窍”为治则,  相似文献   

12.
浅析热毒     
本文从内涵与外延两部分探讨"热毒"的实质。"热毒"概念的内涵,一为有热象和毒象两方面的性质;二为有物质基础。其外延包括以局部肿痛为特征头面肿毒类的疾病、阳毒发斑、中医外科疮疡病证、内伤疾病、温病中的伏邪病、癌肿等。  相似文献   

13.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前人“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之说提出质疑,认为此说不能完全概括斑,疹与脏腑部位及病证的关系。斑不尽属胃,疹不尽属肺,斑疹皆因热毒所致,故治斑疹重在解毒,凉血,化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定自拟清咽开窍益胃汤治疗临床常见的湿热蕴阻型喉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中医耳鼻喉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以患者服药前后做自身对照,对68例喉痹(湿热蕴阻型)患者给予清咽开窍益胃汤加减口服,7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定。结果:与服药前相比,服药后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或部分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结论:自拟清咽开窍益胃汤是治疗湿热蕴阻型喉痹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5.
应重视用黄连解毒汤治神昏戴春福翁晓红福建中医学院(350003)现代医家治温病神昏多宗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之“三宝”,少用黄连解毒汤治疗神昏。但在唐时,已有用黄连解毒汤治疗神昏,但未被今人所重视。本文对该方的治神昏机理作一分...  相似文献   

16.
<正>冰片为龙脑香科常绿乔木,龙脑香树树脂的结晶品。《本草纲目》言其:"疗喉痹、脑痛、鼻、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医林纂要》记载:"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热,治惊痫、痰迷、喉痹,舌胀、牙痛、耳聋、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内陷、杀虫、痔疮、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终归阴寒也。"中医认为,冰片性微寒,味辛苦,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的功效,主治暑热秽浊、霍乱痧气所致的头晕目  相似文献   

17.
过敏性紫癜是儿科常见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似有增加之势,除表现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部症状外,常累及肾脏,属中医“发斑”、“尿血”、“水肿”等范畴,本文就近15年(1978~1994)国内有关小儿紫癜肾炎中医研究作一综述。 1、辩证分型 李氏分血热发斑、气滞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四型,单用中药治疗13例,配激素19例,配合激素及环磷酰胺10例,治愈11例,好转26例,无效3例,死亡1例。  相似文献   

18.
猩红热祖国医学称之为"烂喉丹莎"、"疫喉痧",属温病中温毒范畴。清代《秘传烂喉痧治法经验》中载:"有烂喉痧一症,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府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肿痛,腐痛一团,火热内炽"。  相似文献   

19.
大青叶中吲哚苷含量测定及其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叶Folium lsatidis为常用中药,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l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叶,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能,于温邪人营、高热神昏、发斑发疹、黄疽、热痢、痄腮、喉痹、丹毒、痈肿.  相似文献   

20.
急性扁桃体炎为现代医学病名,属于祖国医学“喉痹”、“喉蛾”范畴,如《喉科心法》记载“凡红肿无形为痹,有形为蛾”,《张氏医通》记载“乳蛾缠喉两种不同,肿于喉两旁者为双蛾,肿于一边者为单蛾”。中医称扁桃体为喉蛾,病名最初的含义是咽喉内突出两块象蕈状物(即扁桃体);发炎后其上附有黄白色分泌物为乳色称乳蛾。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热毒内蕴,外受风邪或阴虚火旺风袭咽喉,正邪相搏,气血壅滞,邪火熏灼,以致咽喉作痛,脓点斑斑,舌质红或苔黄,脉象多为滑数或浮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