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霞 《新闻传播》2012,(4):242-244
新闻客观性是学界不断争论的话题,但对于客观性的理解较多地只能体现客观性的一个面向。民主市场社会、美国的便士报、记者职业和职业标准的确立、对民主市场社会的怀疑思潮和政府管理、对抗文化等社会语境和新闻客观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了新闻客观性所处的社会语境,才能使我们对新闻客观性有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赵建伟 《新闻知识》2012,(6):90-91,76
新闻事实本身的多义性决定了不同记者针对同一事实可以(事实上常常会)从不同角度来进行报道,而针对特定事实如果选择了某一不恰当的报道角度必然会导致新闻文本客观性的缺失,或者说会直接导致新闻文本明显的主观性特征。显然记者应尽力避免不当报道角度导致的主观性以确保新闻文本的客观性。本文试图结合一些新闻文本来探究不当报道角度导致新闻客观性缺失的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3.
赵利 《军事记者》2010,(11):29-30
客观性与倾向性是新闻的两个重要特性。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关系看似对立的,其实是统一存在的。立场纯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而光有立场,脱离客观事实的也不是新闻。新闻倾向性要受新闻客观性制约。客观事实是记者表现其倾向性的基础,人们只能在事实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表现倾向性,而不能在新闻中脱离事实,随心所欲地表明自己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4.
客观性是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客观性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电视新闻采访取得更好的成效,进而提升电视媒体以及电视新闻记者的竞争力。本文以民生新闻采访作为案例,对新闻采访中如何把握客观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对电视民生新闻采访把握客观性的重要价值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采访客观性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强化电视民生新闻采访的客观性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新闻客观性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西方新闻学者和记者将之奉为圭臬。而在我国的新闻理论界,有不少学者认为,新闻记者总是代表一定阶层的利益,基于一定的立场和态度来报道新闻,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倾向性,因此,新闻报道不可能完全客观,新闻客观性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热点问题新闻采访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内容,热点问题新闻在采访环节中需要记者专业的新闻素养和专业的新闻采访技巧,以及深入的新闻挖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性地提升新闻采访的全面性。在热点问题新闻采访环节中,由于采访对象不配合、采访环境复杂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新闻采访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因此,为提升热点问题新闻采访的全面客观性,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主观性与客观性相对,属于以人为尺度的价值论问题。新闻报道要求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能动的反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无论任何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也无论怎样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原则,都无法抹掉新闻报道和新闻采访的主观性倾向。  相似文献   

8.
西方新闻界认为,要确保新闻的客观性,报道就不能掺杂记者的个人观点和好恶.为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记者公平地报道各种争议性的观点,报道不同的新闻源提供的不同信息,这就是平衡报道[1].  相似文献   

9.
新闻客观性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西方新闻学者和记者将之奉为圭臬。而在我国的新闻理论界,有不少学者认为,新闻记者总是代表一定阶层的利益,基于一定的立场和态度来报道新闻,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倾向性,因此,新闻报道不可能完全客观,新闻客观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此,作者不想对辩论的双方做出是非评判,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一些常规性报道,事实表述也能做到清楚准确;但遇到突发性新闻,采编人员的心态容易失衡,当前某些记者采写新闻失实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如何真正做到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呢?一、注重新闻事实的客观性许多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闻时都始终牢记五个字:"实、新、要、快、短",同时把"真实"不折不扣地放在首位。其实这里说的"真实",就是指新闻的客观性。如果不能保证事实是客观的、真实的,那么采写出来的新闻就  相似文献   

11.
客观性理念,既是西方新闻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又是指导西方新闻业界实践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涵在于将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价值分离,避免报道中的个人偏见,以此保证新闻报道的公正,客观.对此,西方很多人士都作了相关的表述.美国的著名记者林肯·斯蒂芬斯认为客观性理念要求"记者必须像机器一样,如实地报道新闻,剔除所有的偏见,个人色彩和风格".  相似文献   

12.
陈瑾 《新闻界》2008,(1):157-158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有些记者或媒体在报道时容易充当"裁判员"的角色,戴着有色眼镜或者带有感情色彩,导致报道有失偏颇甚至真实性受到冲击、舆论导向偏激。尤其是对"富二代"、"官二代"等社会特殊群体的报道,容易陷入标签新闻的误区,用抨击性或嘲讽性的标题吸引眼球,却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其后果严重的会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记者和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增强新闻专业主义。  相似文献   

14.
周娜  郭大伟 《报刊之友》2014,(4):106-107
随着新闻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深度报道是保持媒体对人们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而由于记者报道的客观性要求和其专业局限性,专家参与到新闻中就成为了必然选择。虽然专家参与能够弥补记者知识面的缺憾,让新闻更有权威性,但是现阶段专家参与新闻有时仍存在不足,这些均需要记者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加以认识并注意避免。  相似文献   

15.
宋海霞 《新闻知识》2012,(8):110-111
新闻写作中使用直接引语看似枝节小事,却关系到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文分析了新闻直接引语使用中失实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维护新闻直接引语客观真实的相应措施。从根本上来讲,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新闻直接引语客观真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正是因为受众确信新闻媒介传播的新闻信息完全具备了他们所需求的客观性才会被接受,失去这个基础,就会失去传播的基础。《纽约时报》执行总编辑罗森索非常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他认为,新闻报道有时在事实上虽然没有错误失实之处,但是记者在报道这条新闻时,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  相似文献   

17.
潘陈青 《东南传播》2012,(3):126-128
本文结合近期媒体对李阳家暴事件的报道,分析新的媒介生态下记者对新闻客观性的把握程度,从主、客观两个层面探析导致新闻客观性缺失的原因,认为作为规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应始终为媒介机构及其从业者所恪守,而其实现形式则可以从报道时是否中立地呈现观点、本真地投入其中、平衡地宣扬善恶和逐步地揭示全貌等多个维度上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18.
徐斌 《视听》2012,(5):38-39
公正客观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条件和价值要素,而中立则是公正客观的表现。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随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将个人情感投射在新闻报道中。但是,特别是在民生类新闻,如家庭纠纷类新闻中,由于内容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电视报道的亲民性和现场型,使得记者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显得较为困难。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电视记者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王亮 《新闻三昧》2001,(8):28-29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入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著特征。涉入采访方式虽然有助于记者获得事件真相,但若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动摇记者的客观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纠纷。那么,如何规范记者的涉入采访呢?这一问题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论第一人称新闻报道中记者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玲  俞松 《东南传播》2012,(12):175-177
按照新闻客观性的规律要求,在报道新闻时,记者多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然而,在处理一些特殊的新闻素材时,选用第一人称报道新闻往往会让读者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感染力方面也比第三人称报道更胜一筹。在中外优秀新闻作品中也不乏运用第一人称进行新闻报道的成功案例,记者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线索提供者、新闻参与者、目击者、观察者和代言人等几种。在这类报道中,记者的主观能动性能充分展现,媒体的社会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