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取材于吸脂手术所获得的脂肪抽吸物,可反复取材,原料来源充足。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取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观察分析传代第3,7,10代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第5代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取传代第4代细胞行体外成骨细胞诱导和成脂诱导,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O染色鉴定。冻存传代细胞,分别于2,6个月后复苏,锥虫蓝染色计数复苏后细胞存活率。结果与结论:原代细胞3d贴壁,6d后开始快速增长并形成集落,11d左右达80%~90%融合,多呈纤维样;传代后细胞维持纤维样形态。传代细胞潜伏期24~48h,对数增殖期三四天,对数增殖期后第五六天进入平台期。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34、CD14、HLA-DR呈阴性表达,CD44、CD105、CD13呈阳性表达,HLA-ABC呈弱阳性表达。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达90%以上,且与未冻存传代细胞具有相同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雌激素对脂肪干细胞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会有负向调节作用,但对长期深低温保存的肾脂肪囊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的效果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雌激素对长期深低温保存的及新鲜提取的肾脂肪囊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长期深低温保存后复苏的及新鲜提取的第3代肾脂肪囊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为4组进行成脂诱导分化,新鲜+雌激素组和冻存+雌激素组诱导时添加10-7 mol/L 雌激素,新鲜组和冻存组不添加。成脂诱导分化14 d 进行油红 O 染色及成脂量定量检测。结果与结论:长期深低温保存后复苏的第3代肾脂肪囊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新鲜提取的细胞形态和排列无差异;长期深低温保存后复苏的与新鲜提取的第3代肾脂肪囊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分子 CD29、CD44均呈阳性,CD31均呈阴性表达。成脂诱导后可观察到细胞内有脂滴形成,油红 O 染色呈阳性。在成脂诱导分化14 d 对各组进行成脂量比较,新鲜组与新鲜+雌激素组,冻存组与冻存+雌激素组的吸光度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新鲜组与冻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小剂量雌激素可抑制长期深度低温保存后复苏的肾脂肪囊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长期深低温保存后复苏的与新鲜提取的第3代肾脂肪囊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成脂诱导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前关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冻存和复苏的条件,以及冻存复苏过程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以及诱导分化能力影响的研究较少.实验拟观察冻存前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以及向心肌细胞方向诱导分化的潜能.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7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解放军兰州军区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成人腹部大网膜脂肪组织由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普通外科提供.实验经患者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白成人脂肪组织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第3代细胞,液氮中经短期3个月及较长期20个月冻存,复苏后台盼蓝拒染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取生长状态良好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以5-氮杂胞苷进行体外诱导,诱导后第28天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计算心肌样细胞转化率.结果:①短期冻存组与较长期冻存组的细胞存活率无差异.②短期冻存组、较长期冻存组,冻存前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别,呈"S"形:接种后第1、2天为潜伏期,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7天达顶点,第8天略有减少.⑨短期冻存组细胞呈CD29阳性、HLA-DR阴性;较长期冻存组细胞呈CD44阳性、CD34阴性,两组冻存前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分子表达无差异(P>0.05).④冻存前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5-氮杂胞苷诱导后第28天时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均呈阳性表达.短期及较长期冻存组冻存前后诱导转化率无差别,两组间也无筹别.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经受短期及较长期冻存,复苏后细胞的存活率较高,基本生物学特性及诱导分化潜能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骨组织工程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的一种新兴的种子细胞。目前认为低温冻存是长期保存细胞的有效方法。目的:探究冻存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否被诱导分化成成骨细胞。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脐带的华尔通氏胶组织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然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细胞的细胞形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在冻存6个月后,复苏第2代脐带问充质干细胞进行冻存复苏,并传代培养至12代。对第12代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它的成骨能力分别通过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骨钙素和骨涎蛋白的免疫荧光检测以及茜素红染色检测来确定。结果与结论:原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流式细胞仪显示培养的细胞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73、CDl05和CD90,但是不表达造血细胞的表面标志CD34和CD45。复苏后细胞的存活率是90%。细胞周期显示P8的细胞有75%处于Go/G1期,25%处于S+G2M期。经成骨诱导液处理的第12代细胞显示出比对照组更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P〈0.01)。此外,在成骨诱导液中诱导的细胞对骨钙素和骨涎蛋白的染色呈阳性,并形成矿化了结节。冻存后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仍保持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并且在成骨诱导液中能被诱导分化成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5.
体外培养羊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目前关于鼠、兔等小动物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较多,但涉及大动物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报道甚少.目的:体外培养羊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健康10月龄中国山羊1只,麻醉后于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5mL,采用全骨髓培养法接种于无菌塑料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待细胞达80%-90%融合后,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取P3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予以冻存,然后进行复苏.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Yon Kossa's染色检测成骨诱导分化潜能.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羊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呈梭形;P3代后细胞形态基本一致,均为长梭状;冻存复苏后细胞贴壁较传代细胞稍慢,细胞形念和活性与传代细胞没有明显差别.P3-P5代细胞生长周期基本一致,接种后两三天为生长迟滞期,3 d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六七天为生长平台期,其后牛长速度减缓.羊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3周后,Von Kossa's矿化结节染色呈阳性.证实所培养的羊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和增殖能力,可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冻存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其更广泛的应用提供基础。方法实验于2009年至2010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子医学实验室、血液病研究所完成。(1)实验材料:剖宫产胎儿脐带取自自愿捐献者,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采用胶原酶消化法从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3)将传至第3代的细胞冻存半年后复苏。(4)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志,体外诱导分化为软骨及脂肪细胞检测其多向分化能力,比较复苏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脐带经胶原酶消化法所获得的细胞培养至第3代细胞呈长梭形,排列有明显方向性,细胞排列成网状、辐射状,冻存复苏后期形态学无明显改变。培养至第3代的细胞高表达CD29、CD54、CD166,不表达CD13、CD34、CD45、CD31、HLA-DR,冻存复苏后的细胞表达与未冻存的细胞无统计学差异。 MSC在体外分别向脂肪细胞及软骨细胞诱导分化,以油红O染色后可见染为红色的阳性细胞为脂肪细胞,经阿新兰染色后可见为蓝色的阳性细胞为软骨细胞,冻存复苏后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也可向脂肪及软骨细胞分化。结论脐带作为一种新的MSC来源,可成为脐血和骨髓MSC 的替代来源,并且冻存对MSC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使其能更广泛地用于科研和临床前试验。  相似文献   

7.
毕晓娟  马艳  江明 《中国临床康复》2011,(14):2512-2516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取材方便、体外有较强增殖能力并具有多向分化的特点,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细胞治疗等的种子细胞。目的:培养扩增大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以活体标记并鉴定其分化潜能。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双侧腹股沟脂肪,Ⅰ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胰蛋白酶消化法传代扩增。取第 3 代脂肪干细胞进行流式检测 HCAM、CD106、CD29、CD49D 和 CD34,生长曲线测定,吉姆萨染色,菲立磁标记,成脂诱导后油红 O 染色及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钙结节。结果与结论:细胞呈长梭形漩涡样生长,第 3 代细胞流式鉴定 CD29 阳性,CD34、HCAM、CD49d、CD106 低表达,生长曲线测定有对数生长期,平台期,菲立磁标记阳性率达 80%,并且在一些诱导剂下分化为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提示,来源于大鼠腹股沟脂肪分离获得的脂肪源干细胞易于培养和传代扩增,并可活体标记且在特殊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8.
体外分离培养人皮下脂肪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证实脂肪组织提取物中存在脂肪源性干细胞,并表现出向多谱系细胞分化的特点.对来源于人皮下脂肪组织的脂肪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形态特点、生物学特性及间充质来源细胞表面相关标志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5-11/2007-02在泸州医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对象:行切疤植皮术的正常体质量患者8例,年龄16~45岁,均无传染性疾病,来源于泸州医学院烧伤整形科,实验前征得患者同意.②实验方法:人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传代:无菌条件下取患者新鲜的皮下脂肪,Ⅰ型胶原酶消化 贴壁法获取原代脂肪干细胞,生长至70%融合时传代,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当原代细胞的胞质中出现较多透亮液滴后,行油红O染色.将第3代脂肪干细胞冻存,1个月后复苏,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选择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脂肪干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SABC法检测间充质来源细胞特异性标志波形蛋白的表达,SP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相关抗原CD44的表达.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结果:①原代和传代过程中人脂肪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均为长梭形贴壁生长.当原代细胞达到50%融合后,部分细胞由梭形逐渐变为多角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出现油红O染色阳性的脂滴.传代细胞中此现象逐渐消失,且经冻存后复苏的活细胞率达80%以上,细胞生长、增殖能力未受影响.②间充质来源细胞表面标志的鉴定:第3代人脂肪干细胞的胞质丰富,HE染色弱嗜碱性,呈淡蓝色;波形蛋白阳性率为(97.1±2.3)%,CD44阳性率为(85.4±3.22)%.③人脂肪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传代培养的脂肪干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群体倍增时间为62.38h.结论:从人皮下脂肪组织分离培养出的脂肪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和冷冻保存后生物学特性稳定,且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表达间充质来源细胞表面标志波形蛋白和表面抗原CD44.  相似文献   

9.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取材方便、体外有较强增殖能力并具有多向分化的特点,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细胞治疗等的种子细胞。目的:培养扩增大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以活体标记并鉴定其分化潜能。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双侧腹股沟脂肪,Ⅰ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胰蛋白酶消化法传代扩增。取第 3 代脂肪干细胞进行流式检测 HCAM、CD106、CD29、CD49D 和 CD34,生长曲线测定,吉姆萨染色,菲立磁标记,成脂诱导后油红 O 染色及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钙结节。结果与结论:细胞呈长梭形漩涡样生长,第 3 代细胞流式鉴定 CD29 阳性,CD34、HCAM、CD49d、CD106 低表达,生长曲线测定有对数生长期,平台期,菲立磁标记阳性率达 80%,并且在一些诱导剂下分化为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提示,来源于大鼠腹股沟脂肪分离获得的脂肪源干细胞易于培养和传代扩增,并可活体标记且在特殊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10.
冻存和传代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成体多能干细胞,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用于心肌组织工程和心脏病细胞治疗研究的种子细胞。 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液氮冻存和长期传代后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设计、时间和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09/2008-06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自2月龄Wistar大鼠附睾脂肪垫。方法:第3代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液氮冻存6个月,复苏后用10μmol/L5-氮胞营诱导,2周后检测细胞分化状况。另外,将间充质干细胞长期传代培养,用10μmol/L5-氮杂胞苷处理,2周后检测细胞分化状况。以未经5-氮杂胞苷处理的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α-肌节型肌动蛋白、骨骼肌快肌肌浆球蛋白(骨骼肌细胞特有)和GATA-4的表达。结果:液氮冻存后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α-肌节型肌动蛋白和GATA-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骨骼肌快肌肌浆球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阴性;第6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冻存后相同;第9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n一肌节型肌动蛋白、骨骼肌快肌肌浆球蛋白和GATA-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表达。 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冻存后可向心肌样细胞分化;长期传代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也能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但经5-氮杂胞苷诱导也可能同时向骨骼肌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关于耳科干细胞研究的动物实验大多是将其他动物种属的干细胞用于豚鼠模型,而对于豚鼠本身来源的干细胞研究报道极少。目的:探寻豚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元样分化的潜能。方法:取豚鼠脂肪,分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3代,cck-8试剂盒检测第1~10天细胞增殖A值,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成神经诱导并行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蛋白200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结论:豚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生长曲线近似"S"形,传代后经过3d的潜伏期,3d后进入对数生长期,8d后进入平台期,其细胞的免疫表型CD29表达率86.3%,CD44表达率55.5%,CD45表达率为0.4%,成神经细胞诱导后细胞形态与神经细胞类似,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蛋白200染色均呈阳性。说明豚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易于分离、培养及扩增,具有向神经细胞元样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免疫调节能力,并可在体外进行长期培养扩增,但其体外长期培养的生物学活性变化特点及其限制性仍不十分清晰。目的:观察体外长期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活性变化特点及其限制性。方法:无菌收集剖宫产新生儿脐带,经胶原酶Ⅱ消化后,用黏附生长选择法获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胰酶消化传代;取第3代细胞进行流式分析,脂肪和成骨诱导鉴定;收集不同代的细胞分别用MTT法、流式细胞仪和爬片分析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周期、凋亡率及黏附能力。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表型CD105+/CD29+/CD44+/CD31-/CD34-/CD45-/HLADR-,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传代培养第3~23代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生长曲线基本一致,第28代后细胞增长缓慢;流式分析发现第33代细胞较第3代G0/G1减少17.9%、S+G2/M增加103.4%、细胞凋亡率增加316.7%,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第3~18代细胞间G0/G1、S+G2/M、细胞凋亡率和黏附细胞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体外长期培养环境中,随着传代次数的递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黏附能力下降,细胞凋亡率增加,总的生物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其最佳生物活性期出现在培养第3~18代之间。  相似文献   

13.
刘琳  张亚  周云  翟景梅  曹戌 《中国临床康复》2013,(23):4224-4231
背景:脂肪来源干细胞在体内储备丰富,体外增殖快速,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是目前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研究热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生成。t目的:观察兔脂肪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取兔附睾处脂肪,采用胶原酶消化分离获得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至第3代后加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分化,对诱导前后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仪表型检测。结果与结论:兔脂肪干细胞生长旺盛,第3代兔脂肪干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曲线呈“S”型,15代以内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Vimentin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表达阳性,CD31表达阴性;诱导后细胞CD31表达阳性,CD44表达阴性。第3代兔脂肪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21d显微镜下呈铺路石样形态,血管内皮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细胞阳性,透射电镜下可见W-P小体。提示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可为组织工程血管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4.
朱华民  张洹 《中国临床康复》2009,(45):8811-8816
背景:成纤维生长因子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贴壁生长,但对其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实验报道为数不多。当肝细胞生长因子质量浓度达1μg/L时,可促进肝细胞有丝分裂,它是正常肝细胞最强的促有丝分裂剂。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拟揭示其生物学特性及在细胞因子联合诱导下向肝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8/2009-04在暨南大学血研所完成。 材料:脐带取自健康足月胎儿,产妇对实验知情同意,由广州华侨医院提供。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为美国Peprotech产品。 方法:Ⅳ型胶原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第3代细胞,进行细胞表面抗原分析、细胞周期测定,检测其成脂、成骨能力。取第5代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5×10^9L^-1,分为2组: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为5%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诱导组在其基础上,添加2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10μg/L成纤维生长因子联合诱导其向肝样细胞分化。 主要观察指标: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肝样细胞的分化情况。 结果:成功从人脐带中分离并纯化得到间充质干细胞,第3代细胞92.2%处在G0/G1期:表达CD29,CD44,CD105,不表达造血细胞标志CD34,CD45.油红O染色后胞浆中呈现红色颗粒,碱性磷酸酶染色后细胞质呈黑色,具有成脂、成骨能力。经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联合诱导10d后,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细胞表达肝细胞特异性抗原甲胎蛋白、白蛋白,对照组均呈阴性表达。 结论:人脐带中含有丰富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具有较强的多向分化潜能,经肝细胞生长因子与成纤维生长因子联合诱导后,易向肝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5.
韩圣  夏照帆  韦多  程大胜  唐洪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28-30,I0002
目的:拟建立体外分离纯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方法,从而得到高纯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方法:实验于2002—09/2005-03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科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7d龄FVB/N小鼠15只,利用免疫磁珠法(CD11b负选)从小鼠的骨髓细胞中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颈椎脱臼处死后无菌条件下取出小鼠双侧股骨,消毒离断后去除上清及脂肪层,吹打成单细胞悬液后接种于培养基中。贴壁细胞达到90%左右融合后,用胰蛋白酶和乙二胺四乙酸进行消化,将悬浮的细胞与CD11b抗体避光反应2min。移入已预置入磁场的LD管,不加压通过,收集管中的细胞成分,用培养基重悬并吹打成单细胞悬液后以1×10^9L^-1-2×10^9L^-1的密度接种于培养基中培养。②培养传代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表面标记物,并利用诱导剂观察其定向诱导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能力。 结果:①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磁珠法获得的细胞几乎无圆形细胞夹杂。贴壁率高。形态单一呈典型成纤维样、漩涡状生长。体外增殖迅速。②细胞生长曲线绘制情况:细胞贴壁后一两天为细胞生长缓滞期,之后进入对数增长期,六七天后进入平台期。③细胞周期分析结果:G0/G1期细胞约86%,S+G2+M期约14%。④细胞袭面标记物检测结果: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表达CD45,68.7%表达CD29,3%表达CD34,89.6%表达CD105。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与成骨细胞定向分化情况:在地塞米松、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吲哚美辛等诱导剂作用下,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诱导组细胞第5天开始油红O染色显示细胞核呈蓝色,细胞内脂滴呈橙色;在β-甘油磷酸钠、2-磷酸-抗坏血酸等诱导剂的作用下,第10天开始AKP染色显示细胞内有致密颗粒形成,Von Kossa染色显?  相似文献   

16.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成骨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方法人脐带经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后于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通过传代作纯化和扩增;采用倒置显微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及细胞周期;以含有成骨细胞诱导剂(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抗坏血酸)的DMEM/F12培养基对传至第3代的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并对诱导后细胞作成骨细胞检测。结果经酶消化后,细胞贴壁生长,主要呈"成纤维样",但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细胞质突起多,细胞核大而疏松,核仁明显;第1、3、5、7代细胞生长曲线基本相同;细胞表面表达CD105、CD90、CD44、CD29及CD13,不表达CD34、CD45、HLA-DR;培养至第4代的细胞约72.724%的细胞处G1期、S期的细胞仅占18.069%,第6代时G1期细胞约为83.875%、S期为9.606%左右;细胞经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线粒体明显增多,出现较多的基质小泡、髓样体和空泡状结构,碱性磷酸酶染色显示呈强阳性,茜苏红染色和Von-Kossa染色显示细胞有钙盐沉积并形成钙结节。结论人脐带中分离及培养扩增细胞具有MSCs的基本特性,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成为多种类型的细胞,易于体外培养扩增,但脐血中间充质干细胞的建立时间长、频率低是其主要缺点.目的:体外分离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 06/2009 0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试验室完成.材料:脐血取自足月正常分娩的产妇,由青岛市立医院妇产科提供.方法: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当细胞汇合90%单层细胞后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取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以1×106密度接种,当细胞达50%~60%融合时,加入含0.1 μmol/L地塞米松、10mmol/L β-甘油磷酸钠、50 μmol/L维生素C的DMEM成骨细胞诱导液;对照组加入普通低糖DMEM培养液培养.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细胞生长曲线分析,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von Kossa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情况.结果;原代培养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传代后细胞形态均一,呈梭形旋涡状排列.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29,CD44,CD13,不表达CD34.生长潜伏期为两三天,第三四天进入对数增殖期,1个月后进入平台期.胞核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核膜清晰,有一两个核仁,染色质较粗,胞质中细胞器丰富,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7 d后逐渐汇合呈铺路石状,14 d后von Kossa染色出现钙化结节,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对照组未见钙化结节,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阴性.结论: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法可成功从人脐血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报道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成功率较低,且缺乏较为统一的鉴定方法。目的:对传统的体外分离培养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加以改良,以提高细胞培养成功率,并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4/2007-01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完成。材料:取自足月健康顺产新生儿的脐带血标本28份,由上海市红房子医院产科提供,经产妇和家属同意。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新生儿脐带血,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生血清的α-MEM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原代培养5-7d后半量换液,后每隔三四天全量换液一次。待细胞贴壁后,按处理方法不周分为2组:改良1组当皿底圆形巨核细胞融合、梭形成纤维样细胞脱落时将细胞悬液移入新的皿中培养;改良2组待皿底圆形巨核细胞渐渐占据优势时,将培养基换为含体积分数为15%小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当圆形巨核细胞大部脱落后换回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取第5代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逍行体外成骨及成脂诱导。主要观察指标:显微镜下观察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免疫表型,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染色检测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结果:28份脐带血中20份培养出贴壁细胞(改良1组6份/10份,改良2组14份/18份),其中13份培养出能融合且可稳定传代的成纤维样细胞(改良1组4份,改良2组9份),成功率为46.4%,可传至22代且形态无变化,强烈表达CD105、CD29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而CD34、CD45和CD106等早阴性表达。在特定诱导条件下,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结论:脐带血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易于体外扩增、传代稳定,体外培养方法经改良后可提高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背景:脂肪基质细胞在体外能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但脂肪基质细胞开始诱导反应的最佳时间尚未明确。目的:通过成人脂肪基质细胞的体外扩增生长曲线和超微结构特征推测诱导分化反应的最佳时期。方法:将取自吸脂术的脂肪组织消化、离心、提取细胞,并体外培养、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计数法测定脂肪基质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CD44、CD29、CD34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脂肪基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脂肪基质细胞生长迅速,传代到第3代5-7d呈对数生长,第8天细胞呈长梭形,数量达(5.32±0.03)×107L-1并趋于稳定;脂肪基质细胞的CD44、CD29阳性表达率为(84.35±9.73)%,(86.37±8.45)%,CD34为阴性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到处于幼稚状态的细胞器等超微结构。脂肪基质细胞作为一种多能干细胞,传至第3-6代8-12d时的细胞数量多且形态稳定,具有细胞分化和合成所需蛋白的超微结构,此时是开始诱导分化反应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0.
组织块贴壁法扩增兔脂肪干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研究显示兔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分离方法大多数为Ⅰ型胶原酶消化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扩增兔脂肪干细胞尚不多见。 目的: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兔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兔脂肪干细胞,并进行成脂、成骨的诱导分化。 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出兔脂肪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形态特征。取对数生长期的第3代细胞,用MTT法绘制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CD29、CD44、CD45的表达情况;分别用成脂和成骨诱导培养液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油红O、茜素红染色定性鉴定。 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的兔脂肪干细胞呈梭形纤维样细胞形态,生长力旺盛。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第3代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强表达CD29,CD44,阴性表达CD45。兔脂肪干细胞经成脂诱导14 d后,油红O染色阳性;成骨诱导培养14 d后,茜素红染色阳性。提示组织块贴壁法可以分离培养出兔脂肪干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