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高吸油性树脂的网络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低交联度的丙烯酸酯类的吸油性树脂,考察了树脂的吸油性能。应用Flory—Huggins热力学理论对高吸油性树脂的吸油机理进行了探讨,并重点研究了树脂网络结构对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影响网络结构形成的诸因素如单体结构、共聚单体配比、树脂交联程度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丙烯酸-2-乙基-己酯与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为单体,合成了共聚型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共聚单体的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诸因素对高吸油性树脂的性能影响。制得的树脂可以吸其自身质量的11.8倍的煤油、14.7倍的苯、6.5倍的泵油。  相似文献   

3.
将单取代烯烃引入到β-环糊精(β-CD)外腔,使之成为空腔内外均具亲油性、且含有可聚合双键的活性大单体(β-CD-A);选取软单体丙烯酸十六酯(HDA)、硬单体苯乙烯与β-CD-A配伍,经悬浮共聚制备出了含环糊精基三元共聚高吸油树脂—PCDHS。论文探讨了β-CD-A用量、软硬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等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工艺。结果表明,PCDHS高吸油树脂对汽油、甲苯、氯仿和四氯化碳的吸油倍数分别达到25.6,37.2,45.3和54.6 g/g,保油率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以甲基丙烯酸酯及苯乙烯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自溶胀型的高吸油性树脂.考察研究了交联剂及分散剂的种类、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单体配比等因素对高吸油性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所合成的高吸油树脂可吸自重15倍以上的苯、14倍以上的二甲苯,且吸油后树脂强度高.  相似文献   

5.
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回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及丙烯酸异辛酯(EHA)为共聚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醇酯( EGDMA)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明胶为分散剂,活性磷酸钙(ATCP)为助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在3L四口烧瓶中合成了三元共聚高吸油树脂.讨论了吸油时间、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及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吸油...  相似文献   

6.
二元共聚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与甲基丙烯酸丁酯为单体,水为分散相,BPO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交联剂结构、交联剂浓度、共聚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等对高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所制树脂可吸其自身重的11倍左右的煤油、16倍左右的苯。  相似文献   

7.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二元共聚树脂,采用冻胶纺丝技术制备了纤维状共聚物树脂,研究了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含量对树脂饱和吸油率、吸油速率以及充分溶胀后树脂剩余率的影响,分别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对树脂的化学结构和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利用软件materials studio对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共聚过程中的物理缠结能力进行了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8.
以丙烯酸2-乙基己酯与醋酸乙烯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以单体自交联制得高吸油性树脂。对影响其吸油性能的多种因素,如单体配比、引发剂、油水相比的用量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的高吸油性树脂吸苯最高达16.1g/g,吸甲苯为14.8g/g,吸环己烷为13.3g/g,吸煤油为12.5g/g,可用于河面、海洋浮油的回收及工厂废水处理等领域.  相似文献   

9.
丙烯酸系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低交联度的丙烯酸系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单体种类和配比及破乳方法对产品形态和吸油倍率的影响,并对吸油树脂的性能进行了综合测试。本文研制的吸油树脂吸油率可达30倍以上,可广泛用作改性剂和吸收剂。  相似文献   

10.
裸眼封隔器遇油膨胀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外裸眼封隔器采用橡胶遇油膨胀的原理,而遇油膨胀橡胶是在传统橡胶基体上引入吸油性树脂制成的.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一种共聚型高吸油树脂,研究了单体种类与配比、交联剂种类与用量、引发剂用量、分散剂用量对合成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吸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因素依次为交联剂数量、单体配比、交联剂种类、引发剂用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合成吸油树脂吸油倍率最高的配方:交联剂选择PEGDA,配方中的加入量为1.3%,单体配比(MMA/SMA)为12.6/0.4(质量比),引发剂(BPO)的加入量为1.1%.  相似文献   

11.
黄一磊  李忠 《功能材料》2011,42(Z1):99-101,109
采用悬浮法制备了一系列憎水性、高比表面积的多孔树脂,讨论了交联剂用量、致孔剂用量和组成对多孔树脂的吸油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采用10份质量的DMA作为反应单体,采用90份质量的TRIM作为交联剂,采用100质量的致孔剂(其中甲苯为90份质量,正庚烷为10份质量)时所制得的多孔树脂的吸油烟率最大,达到0.305g/g...  相似文献   

12.
纯化凹凸棒粘土与甲基丙烯酸酯复合吸油树脂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纯化凹凸棒粘土(简称凹土)与甲基丙烯酸酯悬浮聚合制备了复合吸油树脂.使用傅立叶红外研究了纯化凹土与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情况,通过电镜观察了纯化凹土的加入对树脂形态的影响,测试了纯化凹土加入后树脂吸油性能的变化及热稳定性.研究表明,适当添加纯化凹土与甲基丙烯酸酯共聚能提高复合吸油树脂吸油量并明显提高吸油速率.  相似文献   

13.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米-纳米复合结构高吸油树脂中空微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为单体、甲基丙烯酸双环戊二烯酯为交联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高吸油树脂中空微球.表征了高吸油树脂微球的微观形貌,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同时与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的树脂的吸油及疏水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球是由许多纳米粒子聚集而成的中空微米级微球;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树脂吸油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到达饱和吸油率所需时间减少;交联剂用量为3%(质量分数)的树脂吸油性能达到最好,对甲苯、三氯甲烷的饱和吸油率分别为20.78及28.32g/g,4h内对甲苯的吸收基本饱和;而采用悬浮聚合所制备的高吸油树脂,对甲苯和三氯甲烷的饱和吸油率分别为11.26、24.18g/g,12h吸油达到饱和;喷雾干燥及悬浮聚合制备的树脂与水的接触角分别为111.14与85.39°,表面能分别为38.10与42.85mJ/m2,采用喷雾干燥制备的高吸油树脂中空微球表现出较好的疏水性.  相似文献   

14.
烯丙基COPNA-BMI树脂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烯丙基缩合多核芳烃-双马来酰亚胺(COPNA-BMI)预聚树脂为原料、以硅油为分散和导热介质,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烯丙基COPNA-BMI树脂微球。采用SEM研究树脂微球的形态;采用FT-IR研究树脂微球悬浮聚合前后官能团的变化;采用TG-DTG和SEM研究树脂微球的耐热性和炭化形态。研究表明,烯丙基COPNA-BMI树脂微球具有很好的球形和表面光洁度,其粒径主要分布在10μm~20μm之间;经过悬浮聚合后,烯丙基COPNA-BMI树脂碳碳双键的特征吸收峰消失;该树脂微球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其炭化产物是具有很好球形度的炭微球。  相似文献   

15.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以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双烯化合物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方法合成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单体结构、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及共聚单体配比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高吸油性树脂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二元共聚树脂,并用冻胶纺丝技术制备了纤维状共聚物树脂.研究了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含量对树脂饱和吸油率以及充分溶胀后树脂剩余率的影响,分别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对树脂的化学结构和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