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记录,多为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侏罗纪和白垩纪的脊椎动物化石较少。目前,贵州省已发现中生代爬行类足迹点9处,分别为贞丰牛场、贞丰龙场、安顺幺铺、赫章辅处、毕节响水(2处)、仁怀茅台、赤水宝源和习水同民足迹点。文中除描述了贞丰龙场新增的一批足迹化石外,整理并总结了所有足迹点的发现史、研究现状、足迹类型与特征以及所反映的古生态信息。已发现的遗迹记录由69条行迹和420个孤立足迹组成,足迹总数达991个。所有的遗迹化石指示了至少477个造迹者,包括海生爬行类、手兽足迹类、非鸟兽脚类、鸟类、蜥脚类和鸟臀类等,其中三叠纪以海生爬行类主导,侏罗纪和白垩纪以蜥臀类主导。这个数据集为贵州中生代古生物类群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是晚中生代稀缺骨骼化石记录的良好补充,为研究贵州省中生代脊椎动物群的古生态与古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中三叠世安尼期罗平生物群海生爬行类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在距罗平县城东南15 km的罗雄镇大洼子村附近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地层中发现了罗平生物群。罗平生物群目前已经发现有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菊石、双壳、腹足类、腕足类、植物等十多个大类的化石,完好地体现了当时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是目前已知化石分异度最高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根据含化石地层中发现的微体化石牙形石Nicoraella Kockeli带,确认罗平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罗平生物群目前发现的海生爬行类种类丰富,基本涵盖了三叠纪时期主要的海生爬行类别,包括鱼龙类、鳍龙类、原龙类以及初龙类。中生代是对海生爬行类至关重要的时期。由于一直没有发现它们留下的遗迹化石,它们的运动模式还一直存在争议。云南罗平生物群海生爬行类研究中发现数百枚保存完好的幻龙类足迹——罗平双桨迹Dikoposichnus luopingensis,为研究其运动模式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另外罗平生物群中巨型捕食者张氏幻龙Nothosaurus zhangi的发现也支持了罗平双桨迹造迹者的存在。张氏幻龙拥有三叠纪世界上最大的头骨,这些处于食物链顶层的海生爬行类的繁盛说明当时生态系统已经很完善,代表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  相似文献   

3.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区调项目组2007年在罗平县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中发现了罗平生物群。罗平生物群是三叠纪的化石宝库,化石包含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以海生爬行类和鱼类为主。无脊椎动物以节肢动物为主,伴生有双壳类、腹足类、菊石、棘皮动物、腕足类、牙形石、有孔虫和植物类化石。牙形石研究显示罗平生物群处于Nicoraella kockeli牙形石带,时代上属于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罗平生物群保存在一个局限的台盆环境中。其化石的特异保存很可能与底层水缺氧和微生物席的密封作用有关。罗平生物群目前是研究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复苏的最好的一扇窗口,也是三叠纪海生鱼类和节肢动物化石保存最好的产地之一,为研究二叠纪末大绝灭后海洋生态系统复苏以及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4.
中生代海生爬行类分类已超过6个目中的30个科,例如包括鱼龙类、蛇颈龙类、海生湾鳄类(众所周知从三叠纪到白垩纪)、沧龙类(晚白垩世)及海龟鳖类(晚白垩世)。就海生爬行类而论,集群绝灭是在晚三叠世,并且很清楚地确认,在晚白垩世至少还有一个科,而在那里晚侏罗世的一个科没有得到公认。植龙类、盾齿龙类、幻龙类及其它一些种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恐龙足迹化石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绝大多数属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三叠纪恐龙足迹非常少见。目前在四川彭县、天全和富顺发现的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是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石。由于中国还未发现三叠纪恐龙骨骼化石,因此这些恐龙足迹化石填补了中国恐龙研究的一段空白。目前发现的三叠纪恐龙足迹化石数量较少、特征不很明显、分类位置也不是很明确,因此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调查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质学报》2022,(4):558-560
中国是世界上恐龙足迹化石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绝大多数属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三叠纪恐龙足迹非常少见。目前在四川彭县、天全和富顺发现的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是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石。由于中国还未发现三叠纪恐龙骨骼化石,因此这些恐龙足迹化石填补了中国恐龙研究的一段空白。目前发现的三叠纪恐龙足迹化石数量较少、特征不很明显、分类位置也不是很明确,因此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调查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立军  赵曌  龚一鸣 《地球科学》2015,40(2):381-396
通过系统梳理与奥陶纪-志留纪、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二叠纪-三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之交 的5次生物大灭绝期遗迹化石记录相关的生物和环境事件,发现遗迹化石对5次大灭绝事件为负响应,即在大灭绝事件之后 的残存期和复苏期期间,遗迹化石的多样性、丰度、潜穴直径、生物扰动强度、遗迹组构阶层都大为减小.遗迹化石反映的造迹 生物行为习性和觅食策略在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后也各有不同,食沉积物性觅食策略在晚奥陶世和晚白垩世大灭绝事件之 后占据主导,滤食性觅食策略在晚三叠世大灭绝事件之后占据主导,机会主义遗迹(如Planolites)、食沉积物性和滤食性等多 种觅食策略和行为习性在晚泥盆世F-F和晚二叠世两次大灭绝事件之后占据主导.晚泥盆世F-F和晚二叠世两次大灭绝事件 之后,遗迹化石记录了底栖生物系统由简单向复杂、由二维向三维生态空间拓展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贵州省盘县—普安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顶部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保存完整、精美、属种丰富的海生爬行类化石,包括鱼龙类、幻龙类、原龙类等主要海生爬行类群。这些珍稀海生爬行类化石的发现对探讨海生爬行类早期起源、演化、古生物地理迁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确定其产出层位的精确地质年代,本文选择贵州盘县新民羊圈—楚皮凹剖面关岭组顶部地层进行了系统的牙形石样品采集、分析。结果表明,自下而上可识别出4个牙形石生物带,即Nicoraellagermanica带,Nicoraella kockeli带,Paragondolella bif urcata带和Neogondolella constricta带,可…  相似文献   

9.
在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和牛场镇两地中三叠统关岭组下段的泥质白云岩中保存有古老的爬行类--"手兽"的足迹化石--Chirotherium.该足迹为四足动物留下的行走轨迹,后足保存较完整,前足可见零星和不完整的趾痕.单个足迹由五个脚趾和后掌组成,由于其中的四个脚趾伸向前方而第五趾由后掌外侧横向伸出且向后弯曲,整个足迹看上去犹如人的手掌印痕.由前足脚印保存不完全可以判断,该造迹动物既可以四足行走又可以仅靠后足奔跑.龙场足迹点保存完整的后足脚印最大为长16cm,宽14cm,平均单步长70.2em,复步长为140cm;而牛场足迹点所见最大后足脚印长达25cm,宽17cm,平均单步长为52cm,复步长为98.5cm.笔者等参照国际上流行的计算方法,根据脚印长度和步长大小计算了两地造迹动物的臀高和行走速度:臀高大约0.64~1.0 m,估计身长可达2~3m,行走速度4~10km/h.考虑到造迹动物当时仅仅处于漫步和小跑状态,推测其奔跑速度可以达到20km/h以上.于欧洲、美洲等地发现的Chirotherium多数保存于三叠纪的红色砂泥岩层表面,其中多数岩层发育泥裂构造;还有些则保存于薄层碳酸盐岩层的表面,也多数发育泥裂构造.贞丰的两处足迹都保存于中三叠统关岭组下段发育泥裂构造的泥质白云岩表面,同样反映了当时炎热干旱的气候特点.在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和亚洲的中国都发现了仅存于三叠纪的Chirotherium,说明这些地点在当时曾经属于同一个大陆,而且都处于干旱、炎热的低纬地区.由于该足迹点当时处于扬子古大陆南缘的台地上,而其东南侧则是著名的三叠纪南盘江复理石盆地,对该足迹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探讨台地和盆地的相变关系和生态差异,进而揭示盆地演化过程中与扬子板块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学前缘》2017,(1):52-64
作为植物化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化石不仅在探究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和植物界演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古气候变化和古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证据之一。中国中生代木化石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类型多样,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在四川、重庆、云南、辽西和新疆等三叠纪—白垩纪化石产地和层位陆续发现了一批木化石新材料,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中生代木化石的多样性的认识,并在利用木化石揭示三叠纪至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特征和变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文中重点介绍在四川盆地晚三叠世、辽西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及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的木化石新发现并分析其古气候指示意义,揭示上述化石所反映的气候降温事件、古气候波动及其与带毛恐龙出现的关系等。通过对中生代木化石多样性演化、时空分布模式以及木材生长轮解剖特征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古气候整体特征,并对中国中生代木化石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张艳霞  陈军  江小均 《地质论评》2017,63(2):458-470
蜥脚类恐龙是中生代时期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作为广泛分布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种进化十分成功的恐龙,蜥脚类足迹也是分布较广,从早侏罗世到晚白垩世的地层中都有发现。诸城地区南部皇龙沟莱阳群、北部张祝河湾及棠棣戈庄大盛群中发现了三处早白垩世时期数量不等的恐龙足迹化石,这三处化石点都发现了蜥脚类的恐龙足迹化石。诸城地区三处的蜥脚类恐龙足迹之间有什么异同呢?这些足迹的造迹者都属于同一种蜥脚类恐龙吗?本文在大量的数据统计基础上,根据前后足的面积比对蜥脚类足迹进行了初步分类,推测早白垩世早期的皇龙沟及早白垩世晚期的棠棣戈庄都至少生活有两种不同的蜥脚类恐龙,证实了蜥脚类群居生活的特性。对三处不同时期蜥脚类恐龙体型的对比总结出蜥脚类体型趋小化的演化趋势,并分析认为环境的变化是演化的动力机制。对白垩纪恐龙物种的更替,古环境变化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于恐龙足迹重建攀西地区白垩纪恐龙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攀西地区没有白垩纪恐龙骨骼化石记录,对该区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组合的认识尚属空白。1991年,攀西地区首次发现了恐龙足迹,此后陆续发现了8个足迹点。这些足迹点共发现9种不同的非鸟恐龙足迹(6种非鸟兽脚类、1种蜥脚类和2种鸟脚类足迹),以及翼龙和龟类足迹。共11种足迹形态类型由185道行迹(与孤立足迹)组成,可能代表着同等数量的造迹者。其中飞天山组的组合多样性最强,小坝组和雷打树组较弱。这个相对全面的足迹数据库,为该地区白垩纪四足类的古生态学普查提供了动物群的组成信息,这在该缺乏骨骼化石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白垩纪四足动物足印的生物地层学、生物年代学与遗迹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全球范围来看,白垩纪四足动物的足印多数是非鸟恐龙与鸟类留下的痕迹;少量足印来自翼龙、鳄鱼、龟、哺乳动物和其他四足动物。白垩纪的足迹化石以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朝鲜)和北美西部的最为人所知。南美(主要是阿根廷和巴西)也有一定数量广泛分布的足迹化石,欧洲、非洲与澳大利亚的白垩纪足迹组合则鲜为人知。以白垩纪四足动物的足印记录为基础,我们对两个全球足印生物年代重新进行了检查。早白垩世生物年代以蜥脚类与鸟脚类的足迹为特征。晚白垩世生物年代中的蜥脚类足迹较少,但是鸭嘴龙、暴龙和角龙的足迹增多了。另外,白垩纪足印化石的记录中记载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地层学信息,如北美白垩纪中期蜥脚类恐龙的消失,以及白垩纪末恐龙的绝灭。越来越多来自东亚的白垩纪足印记录使我们对更精细的地方性白垩纪足印生物年代学有了初步印象。因此,以地方性四足恐龙(包括鸟类)遗迹属的地层分布为基础,可以识别出三个或四个足印生物年代。种类丰富并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东亚的白垩纪鸟类动物的遗迹群,可能指示白垩纪时东亚存在着一个独特而繁盛的鸟类动物群。以足印化石为基础的这一假说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山东是中国著名恐龙之乡,产有许多恐龙骨骼化石,如白垩纪著名的青岛龙和山东龙等.相比之下,恐龙足迹化石发现稀少,公开报道的仅有白垩纪的两个产地[1,2].2002年,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时,在蒙阴县常路西南(图1)三台组发现了恐龙足迹化石,这是山东省境内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5.
山东发现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东是中国著名恐龙之乡,产有许多恐龙骨骼化石,如白垩纪著名的青岛龙和山东龙等.相比之下,恐龙足迹化石发现稀少,公开报道的仅有白垩纪的两个产地[1,2].2002年,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时,在蒙阴县常路西南(图1)三台组发现了恐龙足迹化石,这是山东省境内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恐龙足迹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006年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在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西10公里处发现一恐龙足迹化石点。由于恐龙足迹产地的地层研究程度较低,因此这批恐龙足迹的研究在地层年代确定、以及恢复古环境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共识别出脊椎动物足迹化石119个,其中大部分为恐龙足迹,包括兽脚类恐龙足迹:玫瑰实雷龙足迹(Eubrontes glenrosensis)、海流图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 hailiutuensis ichnosp.nov)和鸟脚类恐龙足迹中型异样龙足迹种(Anomoepus intermedius),以及鳄类足迹的蛙步足迹,其中海流图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 hailiutuensisichnosp.nov)为新种。根据足迹形态的对比,推断造迹恐龙分别为兽脚类恐龙中的巨齿龙类(Megalosaurus)和双脊龙类(Dilophosaurus)以及鸟脚类恐龙棱齿龙类(Hypsilophodont)。通过对比发现乌拉特与波兰Opatw附近的Podole地区的早侏罗世的足迹组合十分相似,因此建议将乌拉特中旗海流图的足迹及含足迹地层的年代归入侏罗纪早期。根据对足迹产地附近的地层剖面的研究以及足迹组合中含大量鸟脚类恐龙足迹的事实推断:侏罗纪早期研究区古环境为山涧河流环境,雨量充沛。  相似文献   

17.
罗平生物群     
《云南地质》2015,(2):160+318
<正>罗平生物群是目前已知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中生代海生化石库之一,代表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早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罗平生物群是海生动物、陆生植物以及少量陆生动物的混合群落。其中,节肢动物占主宰地位,以甲壳纲为主,还有鲎类、千足虫类等。鱼类也丰富多样,至少有二十多个种,其中大部分是新属新种。伴生化石还包括海生爬行类、双壳类、腹足类、菊石、棘皮类、腕足类、牙形石、有孔虫等。罗平生物群保存精美,种类丰富,规模庞大,堪称世界级化石宝库,是云南省继澄江动物群之后又一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8.
正甘肃恐龙遗迹化石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年兰州大学谷祖纲教授在海石湾地区采集到4块恐龙足迹化石。可惜的是,后来不仅标本下落不明,也未留下任何可以考证的资料。甘肃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的正式报道是在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省地质局区调队联合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在兰州市红古区花庄镇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恐龙足迹化石。1999年,李大庆带领的科研小组在永靖县盐锅峡地区开展生物地层调查时,在当地居民称为"老虎口"的地方发现了多处恐龙足迹化石点。经过进一步发掘,揭示出了"一处世界罕见的、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恐龙遗迹化石产地"。2001年,该产地被国土资源部批建为"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成为我国首个以恐龙足迹化石群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的国家地质公园。2003年以来,省地矿局三勘院古生物研究中心在临洮中铺、永靖关山、玉门昌马等地零星发现过恐龙足迹化石。  相似文献   

19.
罗平生物群     
<正>罗平生物群是目前已知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中生代海生化石库之一,代表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早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罗平生物群是海生动物、陆生植物以及少量陆生动物的混合群落。其中,节肢动物占主宰地位,以甲壳纲为主,还有鲎类、千足虫类等。鱼类也丰富多样,至少有二十多个种,其中大部分是新属新种。伴生化石还包括海生爬行类、双壳类、腹足类、菊石、棘皮类、腕足类、牙形石、有孔虫等。罗平生物群保存精美,种类丰富,规模庞大,堪称世界级化石宝库,是云南省继澄江动物群之后又一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20.
罗平生物群     
正罗平生物群是目前已知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中生代海生化石库之一,代表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早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罗平生物群是海生动物、陆生植物以及少量陆生动物的混合群落。其中,节肢动物占主宰地位,以甲壳纲为主,还有鲎类、千足虫类等。鱼类也丰富多样,至少有二十多个种,其中大部分是新属新种。伴生化石还包括海生爬行类、双壳类、腹足类、菊石、棘皮类、腕足类、牙形石、有孔虫等。罗平生物群保存精美,种类丰富,规模庞大,堪称世界级化石宝库,是云南省继澄江动物群之后又一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