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动脉导管未闭1013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 01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过程与转归.结果:单纯动脉导管未闭组无死亡;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组易早期产生重度肺动脉高压和心功能不全,手术死亡3例.结论:经左腋下小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优点多,可为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的常规方法.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者,可根据病情分期或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2.
<正> 1974年4月~1992年5月,共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500例,均治愈。着重介绍了动脉导管未闭常用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指出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一经明确诊断应积极手术治疗.对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导管直径小于1.0 cm 者宜采用结扎法;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11例的外科治疗阎德民谷春久张显清肖德绵袁翼华(第一临床学院心脏外科,沈阳110001)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我院自1964年1月~1996年6月对843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55例姜克勤(淄博市中心医院胸心外科255036)关键词动脉导管;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治疗我院1987年4月~1996年12月收治动脉导管未闭55例,现将治疗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45例;年龄...  相似文献   

5.
随着早产儿医学的发展,临床上遇到越来越多的动脉导管未闭患:本总结了我科从1995年至1997年收治的3例病人并结合献对有关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3例病人的出生体重分别为1500克、2150克、1800克。入院诊断均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以后又发现患有动脉导管来闭,药物治疗失败以后,患儿均接受了手术结扎并获得成功,没有并发症。本3种促使动脉导管关闭的方法包括传统的治疗,药物治疗(给消炎痛等)和手术结扎。作还提出了理想的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动脉导管未闭X线的临床表现,提高动脉导管未闭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对26例先天性心脏病中动脉导管未闭病人进行X线拍摄;分析比对X线表现、超声检查和手术所见的共性与差异。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所拍摄的片子,准确诊断16例。结论X线对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自1938年Gross首创用结扎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以来,其手术方法颇多,有结扎、切断缝合、动脉导管缝合器闭合术及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缝合术。我院自1975年至1989年共施行动脉导管未闭手术8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引下儿童漏斗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能否作为传统漏斗型动脉导管未闭微创治疗的改良方法。方法 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二病区2015年10月至2017年7月, 已排除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的115例1~14岁单纯漏斗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平均年龄3.58岁, 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 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引下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对照组49例, 应用传统常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即通过降主动脉造影和X线引导下进行封堵。结果 漏斗型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2~8 mm的患者中, 观察组较对照组麻醉手术时间短、总射线量及造影剂使用量小、总住院费用低、手术并发症少 (P <0.05) 。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引下儿童漏斗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具有操作简捷、麻醉手术时间短, 不需造影剂, 并发症少, 患者住院费用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自1972年5月~1980年4月8年来,我科对30例术前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作了手术治疗,其中有2例误诊。本文总结单纯动脉导管未闭28例的外科治疗,并就有关诊断、手术适应症、手术技术以及2例误诊的教训等进行扼要讨论。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正> 自1972年5月~1980年4月8年来,我科对30例术前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作了手术治疗,其中有2例误诊。本文总结单纯动脉导管未闭28例的外科治疗,并就有关诊断、手术适应症、手术技术以及2例误诊的教训等进行扼要讨论。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左腋下小切口Hem-O-lok结扎夹治疗动脉导管未闭5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腋下小切口Hem-O-lok结扎夹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6年3月-2009年6月对53例动脉导管未闭采用左腋下小切口Hem-O-lok结扎夹治疗。结果手术时间30~60min,平均40min,术中无出血,术后杂音消失,无手术死亡,随访6~24个月,平均8个月,无残余分流及血肿。结论左腋下小切口Hem-O-lok结扎夹治疗管型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左腋下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9例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一次性手术治疗。7例术前已明确诊断为房、室间隔缺损合并PDA,2例在手术中发现PDA。8例痊愈出院随访结果良好,1例术后因心律失常死亡。本文着重讨论了手术方法的要点和手术适应症。手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在体外循环深低温低流量灌注下施行。并且强调了预防可能发生的灌注肺及气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胸膜外结扎动脉导管未闭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动脉导管胸膜外手术结扎方法的疗效和优点。方法:1998年6月至2002年4月,对16例12岁以下的PDA患进行了胸膜外手术结扎。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术后肺部感染及导管再通,随访1-31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PDA胸膜外结扎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手术方法,创伤小,输血少,肺部并发症少,恢复快,是一种安全而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康或  张嬿  彭汇娟  周小林  李曦 《西部医学》2011,23(10):1969-1970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诊断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PDA合并重度PH患者的心脏二维超声改变、多普勒血流特点以及显示PDA切面。结果超声心动图诊断PDA合并重度PH符合率87.5%,误诊4例;二维超声的主要改变是肺动脉扩张、右心增大;彩色多普勒分流束及分流频谱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左高位切面是诊断PDA合并重度PH的最易显示切面。结论 PDA合并重度PH的临床及超声特点与单纯PDA不一致,注重超声心动图检查思维与技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闻(PDA)的手术治疗及其效果.方法PDA患者89例,单纯管型分别行双重结扎加贯穿缝孔(54例),主动脉外膜下结扎(18例).单纯双重结扎(4例),心包内结扎(1例)和切断缝合(1例).其余11例在体外循环下切开肺动尽缝合导管内口。结果死亡1例(1.12%)。术后杂音完全消失者82例(92.13%)心尖区有轻度收缩期杂音2例(2.25%),肺动脉井区有SMⅡ~Ⅲ/6者4例(4.49%)术后血压升高22例.其中1例出现高血压脑病.68例随访6mo~5a,未发现导管再通.结论双重结扎加贯穿缝扎治疗PDA安全可靠,疗效满意.PDA术后应重视高血压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和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手术式选择,并就其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408例患者,分别采用后外侧切口双重结扎,全身浅低温双重结扎,以及正中劈胸骨体外循环辅助下经心包内分离双重结扎PDA,或切开肺动脉直视下缝闭PDA。结果:早期死亡4例(0.98%),再通5例,发生乳糜胸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对不同类型动脉导管未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自93年9月至94年12月,我院采用切断缝合术治疗12例动脉导管未闭,术中均控制性降压,同时监测平均动脉压,阻断导管时MAP为6.7-8kPa,手术效果满意。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有可能出现术后再通,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因此,切断缝合术无疑是预防上述并发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104例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其中,91例行动脉导管结扎,13例行导管切断缝合,全组无手术死亡。作者着重讨论了术中出血的预防和处理,并认为加涤纶布卷结扎未闭动脉导管不仅安全、有效,而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导管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us,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PDA患者应用国产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先行球囊扩张术,再行PDA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者,先行PDA封堵治疗,后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即刻X线造影观察疗效,24h、1个月、3个月、1年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1例患者植入封堵器均获成功,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肺动脉平均压较术前明显下降。术中无任何严重并发症,随访1个月至3年,未发现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溶血、血栓或主、肺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法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