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强震前主破裂潜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形变异常及伴随地壳形变而产生的地下水化学前兆现象随时间变化显示出的动态异常,依据怀来地震台地形变、流体观测资料,研究了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前地形变、地下流体异常特性及同步性,有由短期向临震演化的不同阶段异常特征。形变异常早于流体异常出现,临震异常集中出现,反映明显。断层气CO2、水汞、体应变同时在震前的二个月出现,显示出异常的集中性、同步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北6.2级地震的连续形变前兆异常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首都圈连续形变观测网内倾斜及应主的观测资料,对张北地震的前兆异常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果:震前1年半到两年(即1996年)在这一地区存在较大区域的连续形变异常,在这种中长异常背景的基础上,倾斜、应变观测结果再次出现新一轮异常,并且新的异常在观测地点和时间上一致,异常点相对于中长期时的空间范围缩小,响震中区集中(约200km范围内)。新一轮异常从其中最早的异常开始到地震发生在1年以内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异常特征,研究了跨断层形变异常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地震发生了隆起区边缘的形变高梯度带上,有明显的地形变前兆,说明大面积地形与断层形为观测相结合对一些较大地震作出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张北6.2级地震前河北北部的地壳形变异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河北省地震局掌握的张北6.2级地震前河北北部及邻省山西的地壳形变资料利用周期滤波,调和分析两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处理,获得异常12项,其中趋势异常10项,短临异常2项。本文分析了这些异常的特性及张北地震的关系,同时针对这些异常分析了形变手段地震预报的现状及当前的困难,并探讨了今后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1987年1月8日甘肃迭部5.9级地震与地形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7年1月8日甘肃迭部5.9级地震前,该区域的地壳形变中长期背景和定点台站连续观测资料的震反应异常,分析研究了这此异常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对山西省地震局代县中心地震台的水准观测项目在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北M6.2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张北M6.2地震前存在着大范围的应力积累、调整过程。代县台的7条水准测线均存在长、中期形变异常。异常时间大约1a~2a左右。异常幅度变化大。地震发生在测线观测曲线异常转折恢复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天祝—景泰6.2级地震的地形变异常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笃信 《地震》1994,(4):59-64
本文总结了1990年天祝-景泰6.2级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特征,发现这次地震并未发生在地壳垂直运动最强烈的地方,而是在其边缘。至于断层形变,则随测点与震中关系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6,18(2):170-178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 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 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 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 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9.
地壳形变与地震前兆探索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国华 《地震》2012,32(2):22-30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中地壳形变观测技术、 数据处理方法和软件及地壳形变前兆观测研究进展。 1966年邢台地震后, 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经历了难得的成功、 更多惨痛失败和“地震不可预报论”等干扰, 发展曲折。 尽管2008年汶川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预报失败,但这两次和其他大地震前后GPS和其他观测得到的地壳形变表明, 大地震是有前兆的, 是可以预报的。 比较了我国地震预报所采用的主要的地形变观测技术和分析方法, 讨论了观测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特点, 简要介绍了地壳形变地震前兆新近的研究结果, 重点阐述了GPS观测技术多方面的优势。 事实证明, GPS观测得到的汶川大地震前的形变异常或前兆, 是我国地壳形变观测与地震前兆探索最突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1.
周仕勇 《内陆地震》1995,9(1):24-28
科学地选取了8种可用于地震短期日常会商的测震学定量预报参量,编写了相应的计算程式及分析预报软件包。计算了新疆乌鲁木齐等6个重点监测区的预报参量背景值和异常定量判据指标。根据参量动态曲线与已有强震震例的对应关系,对各预报参量的预报效能、预报高效能区及盲区、异常出现时段参数均作了详细分析。最后简要介绍了最新实际应用中的预报实例。研究结果及研制的相应软件在实际日常会商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价值。  相似文献   

12.
唐山地震公路交通系统的震害统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唐山地震是研究公路交通系统地震灾害的一个极好震例。调查收集了唐山地震时194座桥梁和河北省境内公路路面的破坏资料,调查资料区分了桥梁的结构类型和规模类型、结构破坏和功能破坏,通过统计分析给出了不同结构破坏和功能破坏的桥梁数按地震烈度的分布,并进一步计算了桥梁的结构破坏概率和功能破坏概率,给出了相应的拟合结果。把桥梁与路面的破坏概率相对比表明,桥梁的结构破坏概率明显高于路面的结构破坏概率,路面在Ⅷ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深受地震灾害磨难的国度。在地震预测预报尚不尽人意的今天,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引导普通民众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地震的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技巧和方法,这将在防震减灾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论述了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宣传重点。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及其震后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美凤  林世敏 《地震》1997,17(2):184-194
通过对台海海峡7.3级地震序列研究表明,该地震是一次板内的主-余震型地震,震源机制解确定此次地震是NW走向断裂的走滑正断层错动;震区地震构造背景和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图像与我国东南沿海成一体性,表明属于我国东南涡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震前出现多项地震学异常。震兆演化过程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本次地震有一寂的可预测性,根据地震活动分幕结果,认为近期东南沿海的一系列中强震活动属于该带第五活跃幕的地震群体活动并预  相似文献   

15.
1997年伽师强震群及预报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马陵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7,11(4):390-398
1997年1月21日以来,新疆伽师地区发生了强震群活动,至4月16日共发生7次6级地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追踪分析了强震群序列和前兆资料,对其中3次6级,3次5级地震公开向社会作出临震预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减灾实效。  相似文献   

16.
杨章 《内陆地震》1990,4(2):126-133
根据新疆及苏联天山地区的地震目录和古地震研究成果,将整个天山地区的地震韵律划分为地震世、地震亚世、地震期、地震幕、地震阶五级,探讨了各级韵律的特征。估计了我国天山地区未来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7.
根据震区地质构造特征及现场考察结果,2001年7月11日甘肃省肃南县祁青乡5.3级地震属中等强度一般破坏性地震,是托勒山北缘断裂最新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序列特征与迁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献智 《华南地震》1994,14(3):57-60
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的迁移规律和序列特征,以及与台湾地区Ms≥7.0级地震的关系。所得结果对该带的地震趋势估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甘青地区未来强震危险区的综合判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甘青地区近年来在活动断裂地质填图,专题研究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所获得的大量成套的地震地质资料,充分考虑断裂几何学特征、活动性质、活动时代、滑动速率、历史地震及古地震复发间隔、离逝时间等特征的差异,划分出了不同地震危险程度的区段。同时结合该区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对甘青地区未来20年内发生强震的危险区段进行了综合判定,认为本区未来20年内是强震的多发时期,今后几年内存在发生6级以上甚至7级左右强震的较大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现场考察资料论述了阿尔金山中段南侧地震形变带的基本特征,对地震断层剖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阿尔金山中段南侧大地震的基本参数及其地震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