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煜  张玉龙 《齐鲁学刊》2002,2(5):126-1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可分为法制的初创、法制的严重受挫、法制的重建与发展和从“法制”到“法治”的跃迁四个时期 ;文章从新视角分析了新中国法治进程曲折和坎坷的深层原因 ,并对如何构建一个法治的中国社会 ,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法治保障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经济区是河南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从区域发展和法治建设相协调的内在逻辑来看,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法治保障,对于谋划和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至关重要.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可以考虑从六个方面构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效的法制支撑:明确协调机构,建立中原经济区行政契约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中原经济区立法协调与透明机制;严格行政执法,建立中原经济区行政执法协调与合作机制;强化司法权威,建立中原经济区司法协调与合作机制;提高法治实效,建立中原经济区法律监督机制;培育法治文化,建立中原经济区法治区域优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法治逐步被中国人所理解并接受,人们的法治观念水平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从纯粹把法治作为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法制工具到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从倒逼式工作到被确定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动式建设;从法治社会建设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发展。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必须加强党内法规建设;坚持依宪治国与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着力抓好法治政府建设这个关键;发展民主,夯实法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学校园的法治环境通过多年的努力,其局面已发生了较大改观。但是,其形势仍然不能乐观,校园法制安全事件屡屡发生。提高大学生的法制素养和安全防范意识,构建长效的校园法治文化体系,仍然是高等院校当前和今后十分迫切的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法治化进程的加快,校园法治化建设已成为21世纪高等学校重要的办学理念,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校园法治的构建是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构建和谐校园是校园法治建设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提高学校管理者法律素养、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健全校园民主监督机制、设立校园法律服务机构等,是依法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范忠烽 《南方论刊》2010,(8):44-45,54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生活的基本任务之一。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他们的法律意识状态影响着我国未来社会法治走向和法治水平。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应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拓展法制第二课堂活动,重视大学生犯罪心理教育与预防,也有赖于整个法律环境的净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法治背景下影响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和阻碍藏族聚居区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民族地区的法制现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构建藏族聚居区社会稳定发展的法治思路和对策:以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思想指导解决藏族聚居区稳定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民族宗教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推动藏族聚居区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加快民主法治化进程,保障和促进藏族等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斌 《西部论坛》2001,3(1):1-3,11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治环境对于西部大开发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西部大开发在我市要健康、顺利、继续开展,离不开法制的保障、促进、引导和制约作用,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势在必行。故必须:加快法制规范环境建设,使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提高法治执行环境质量,使西部大开发处处体现依法办事;强化法治思想环境建设,为西部大开发营造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8.
马苹 《理论界》2013,(6):71-73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是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必须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发挥党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大作用,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调和矛盾缓冲作用,发挥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发挥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谐”与“法治”密不可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要构建一个法治社会,而构建法治社会之前提则又在于培育法治精神,因为没有法治精神的法治社会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法制社会,根本没有和谐可言。  相似文献   

10.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制度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依靠是法治。在“依法治国”的总体框架下,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积极构建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机制。重点是坚持依法完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自治的法律制度,保障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活力不断增强,构建有利于夯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基础;健全综治信访和维稳的法治机制,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强化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责任,推进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法治化,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谐;强化宗教事务管理的法治机制建设,坚持完善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突机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监管法治机制,保障公共安全预警防控体系高效运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实现依法推进。  相似文献   

11.
王作全 《青海社会科学》2013,(6):123-127,132
在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目标的推动下,青海中小企业发展的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法治社会的更高目标来看,还需要从夯实法治社会的思想基础、构建更加完善的法规体系、改善法治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努力,以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探索法治之路经历了建设新民主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法治三个历史阶段。从整体上看,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成绩巨大,特点鲜明。站在新起点上,中国共产党须继续破除政治体制、法制建设以及文化与社会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障碍,不断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推进到新水平和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刘萍 《齐鲁学刊》2012,(5):100-106
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价值目标是建设法治社会。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应以保障人权、公平正义、民主参与和权力制约的法治理念为导引,进一步完善民生民权保障的法制;加强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法制模式;强化公众民主参与机制;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健全多元化的公民权利救济机制,拓展法院的司法功能。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应通过民主方式,将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为人民权利的行使、人民意志的实现提供法制保障;通过积极发挥法的规范作用,促进依法办事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通过发挥法的社会作用,提高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是和谐社会建设对社会主义法的形成和实现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我们必须注重发挥法治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实行依法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十分重要。要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须从以下方面着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快经济发展;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策略等等。  相似文献   

16.
法治大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大庆的实现形式,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加快大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步伐的高度,充分认识构建法治大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思想认识、推进机制、执法理念、执法人员素质和理论研究等五个方面推进法治大庆建设。  相似文献   

17.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依托;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现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利于建设法治中国、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借鉴国际法治经验,但不照搬照抄。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共中央从时代要求、理论要求、实践要求出发提出的,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从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观念;维护宪法权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等多个方面来探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明确地提出和论证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的意义在于:法治是治国之道;法治是强国之路;法治是民生之本;法治是公平正义之魂。当前,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部署,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由"法律体系"的构建向"法治体系"构建的转变。这一转变,更加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的机制方略和行动纲领及其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价值意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内涵;勾勒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