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实验对用玻片固相抗体免疫荧光检查Q热立克次体进行了实验条件、特异性试验及感染蜱标本的初步研究。与常规免疫荧光技术比较,在检查Q热立克次体的标本中其非特异性荧光显著降低,而检查细胞外的抗原其敏感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2.
取日本血蜱和微小牛蜱卵早期胚细胞,按苏州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气干法制备染色体标本,显徽摄影后,采用饿酸—鞣酸—镀膜技术,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日本血蜱染色体标本经胰酶预处理后,其染色体臂呈弹簧样螺旋结构;微小牛蜱染色体标本按常规Giemsa 染色,染色体表面光滑。本文为蜱亚目染色体扫描电镜观察的首次报告,并讨论了蜱类染色体螺旋结构与G 显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嗜群血蜱 Haemaphysalis concinna 是森林脑炎、蜱媒斑疹伤寒疾病重要传播媒介。该种蜱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及西北的新疆地带。山西省为首次记录。到目前为止山西省蜱类已达14种。嗜群血婢与日本血蜱极相似,主要区别:前者(♀)须肢第三节顶端向内侧弯曲,须肢合拢时交叠呈钳状,口下板齿式为6/6,后者(♀)须肢第三节顶端不向内侧弯曲,口下板齿式为5/5。1979年5月26日,在交城县关帝山吔区,在犬体卜采到该蜱标本。(标本经由北师大姜在阶教授复核,特此致谢)  相似文献   

4.
锐跗硬蜱Ixodes acutitarsus(Karsch,1880)原记述于日本、后记录于印度、锡金、缅甸。在我国曾发现于台湾、湖北、云南、西藏。除寄生于动物外也侵袭人(邓国藩1978:中国经济动物志第十五册蜱螨目蜱总科,45—47页)。在我们的标本中有两个雌性成虫,经签订是锐跗硬蜱,标本是范定恒等于1955年5月采自西藏毕通,由甘贻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了解陕西省莱姆病的媒介蜱类。方法采用拖旗法调查采集。结果获得蜱类标本1116只,经整理鉴定,计硬蜱科Ixodidae 5属15种,即硬蜱属Ixodes1种,血蜱属Haemaphysalis4种,璃眼蜱属Hyalomma3种,革蜱属Dermacentor5种,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2种。结论初步掌握了陕西省的常见蜱种。  相似文献   

6.
作者于1999年5月在新疆哈巴河铁热克提林牧区调查莱姆病时,采用布旗法和宿主检蜱法,对当地莱姆病媒介蜱类作了调查研究,捕获蜱类标本3090只,经整理鉴定,共系8种,其中森林革蜱D.silvarum1543,占捕获总数49.94%,银盾革蜱D.niveus1099只,占35.57%,草原草蜱D.nuttalli383只,占12.49%,边缘革蜱D.marginatus58只,占1.88%,嗜群血蜱H.concin-ma、铃头血蜱H.campanulata、全沟硬蜱I.persulcatus和残缘璃眼蜱Hy.detrtum共7只,占0.22%。当地蜱类在不同生境、不同寄主和不同时间内,其种类组成、活动及数量动态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张萍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5):113-113
总结6例蜱叮咬伤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目的是提高大、中、小城市医师对蜱叮咬伤的诊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苏部分地区动物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携带状况,探讨其可能的传播媒介和自然宿主。方法 2012年3月~12月在江苏省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7个市/县,采集鼠、牛、羊、刺猬、鸟类和蜱等动物标本,提取总核酸后,应用实时荧光RT-PCR法对标本进行布尼亚病毒S基因核酸的检测,阳性标本采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结果采集761只(管)动物,43只(管)检出SFTSV核酸阳性,阳性率为5.65%。采集3 728份标本,阳性49份,阳性率为1.31%。鼠的病毒携带率最高(6.84%),蜱标本阳性率最高(4.94%)。除蜱标本外的3 647份标本中检出阳性45份,阳性率为1.23%,不同器官阳性率分别为淋巴结(50.00%)、血清(2.34%)、脾(1.64%)、心(1.64%)、肝(1.28%)、肺(1.09%)、脑(0.94%)、肾(0.73%)、血块(0.41%)。5月标本阳性率最高(4.01%)。从1份羊血清及其体表1份蜱标本中各分离出1株SFTSV病毒。结论鼠、牛、羊和蜱均可携带SFTSV,可能是其自然宿主或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9.
莱姆病是林区近几年发现的蜱媒螺旋体病,可与森林脑炎同时发生,近5年本院检查804份血清标本,森林脑炎抗体阳性133例,占16.4%,莱姆病抗体阳性96例,占11.94%,其中16例抗体双阳性  相似文献   

10.
24例患者均在蜱咬后出现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其中16例伴淋巴结大、头痛、发热及项强。用ELISA法测定24例患者血清抗BB抗体水平,20例IgM—抗BB抗体阳性;11例IgG—抗BB抗体阳性;两种抗体总阳性率达91.67%。7例皮肤红斑标本病理检查呈急性非特异性渗出性炎症。提示血清抗BB抗体测定是诊断LD的一种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陇东蜱类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陇东位于甘肃东部、包括庆阳、平凉丙地区共14个县。本区蜱类过去从未有人进行过系统调查与研究。我们于1981年6月至1983年8月对本区家畜、野生动物和鸟类体外寄生蜱类进行了全面调查与研究、共采获标本837号、经整理、鉴定计得陇东地区蜱类9种、隶属一科三属。现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山西省晋中太行山地带,进行了日本血蜱、长角血蜱和森林革蜱季节动态调查研究,查清了三种硬蜱成虫、若虫及幼虫活动季节及对不同宿主选择,为消灭三种硬蜱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绥芬河林区鼠体寄生蜱的种类组成及生态习性。方法:采用笼日法捕活鼠,收集鼠体寄生的幼、若蜱。结果:采获鼠体寄生幼、若蜱4615只,计3属4种,其中全沟硬蜱占72.1%,为优势蜱种。不同鼠体蜱种类组成有所不同,全沟硬蜱幼、若蜱为黑线仓鼠(95.2%)、黑线姬鼠(90.8%)、大林姬鼠(88.4%)、褐家鼠(86.2%)和大仓鼠(85.1%)体寄生的优势蜱种,森林革蜱幼、若蜱为花鼠(63.5%)的优势蜱种。黑线姬鼠体全沟硬蜱幼、若蜱的高峰期在8月上半月(52.0)。黑线姬鼠体全沟硬蜱幼、若蜱的寄生百分率(54.5%)和花鼠体森林革蜱幼、若蜱的寄生指数(17.8)最高。结论:本次调查为防鼠、防婢及蜱媒病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鼠类及鼠体表寄生蜱的种类及构成,为蜱传疾病防治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收集鼠体表寄生蜱。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蜱类进行计数及鉴定。结果捕获的鼠类经形态学鉴定,确认分为2目2科4属8种;采获鼠体寄生蜱157只,计2属2种,为粒形硬蜱和板齿鼠血蜱。结论广州地区鼠体寄生蜱类种类较单一。发现罕见板齿鼠血蜱。  相似文献   

15.
蜱类刺吸家畜的血液,除了传播多种病原体外,还会引起牛的产奶量、产肉量下降。调查内蒙古包头地区17家牛场蜱虫的感染情况、蜱虫染蜱率、染蜱指数、体表寄生蜱的分布及蜱的季节消长规律,结果显示包头地区牛场蜱虫感染率偏低,仅有1家肉牛场有微小牛蜱感染。肉牛体表寄生此蜱主要集中在腹部鬃毛密集处,颈部肉垂处,次为两前腿和两后腿区间,占总数的85%以上。该蜱活动时间4~11月,高峰期是5月上旬、8月上旬和9月下旬。并针对蜱虫成虫活动高峰时间应采取防治措施,用1%敌百虫溶液、0.02%蜱虱敌溶液对牛体表及畜舍寄生的蜱进行喷洒杀灭,两种药物均可有效地杀灭微小牛蜱,动物健康也未见异常,可用于包头地区动物体表及圈舍蜱的杀灭药物。  相似文献   

16.
Colti病毒性脑炎8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早在半个世纪前 ,FlorioL等[1,2 ] 就描述了一种由落矶山森林蜱 安德逊革蜱叮咬所引起的蜱媒病 ,称为Colorado蜱传热 (CTF) ,并从这种革蜱中分离出其病原体 :CTF病毒。由于国内尚未见Colti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报道 ,为此 ,我们在 1994年 6月~ 1998年 9月收集了粤东地区六所综合性医院临床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人血清标本 177份 ,检出Colti病毒抗体阳性 (ELISA滴度≥ 1∶10 0 )者 2 3例。现就此 2 3例中 8例临床资料较完整者进行分析 ,并与国外迄今最大组的Colorado蜱传热病人[3] 作比较…  相似文献   

17.
1964年我们在四川省重庆地区自然界捕捉的铃头血蜱首次分离出Q热立克次体,并对该毒株的抗元性进行了研究。鉴于该蜱在国内分布较为普遍,为进一步了解铃头血蜱对Q热立克次体的易感性,探讨其在Q热疫源及流行病学上的意义,特以铃头血蜱为对象,在实验条件下,观察蜱对Q热立克次体的易感性、已感染的蜱叮刺健康动物能否传播、立克次体在蜱体内的储存时间、蜱粪污染情况及病源体经卵、经期传递等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80年曾报道了我省11种蜱,其中3种为首次记录。1982年我们在蜱生态学调查中又采到二种,即:麻点璃眼蜱Hyalomma rufipes及中华革蜱Dermacentor sinicus。中华革蜱为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种,在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山东、新疆先后发现。1982年4月,我们在太原西郊丘陵地区野兔身上采获到该种蜱;麻点璃眼蜱在我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莱姆病在山区儿童中的流行状况及特点。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了514例山区儿童抗莱姆病螺旋体IgG、IgM抗体水平,并进行了传播媒介、带菌率、病理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结果514名儿童中,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阳性率8.17%,IgM抗体阳性率2.14%,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蜱的带菌率为30%。结论山区儿童中存在莱姆病感染,约50%的感染儿童为无症状隐性感染,应注意早期发现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20.
蜱是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虫,血餐是其唯一的营养来源,在叮咬人畜吸血的过程中传播多种病原体,引发蜱媒传染病。蜱的共生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等,影响着蜱的营养、繁殖、代谢,对病原体在蜱体内的存活、定殖及蜱的传病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共生微生物的多样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总结了环境因素对蜱类共生微生物的影响,以期为蜱类共生微生物的研究积累资料,为利用共生微生物开展蜱媒病的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