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C_2F_6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注气术及单纯C_0F_6注入术治疗视网膜脱离102例。结果:视网膜复位良好,93.2%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提高,7例视力无变化。C_2F_6注入量在0.6ml以下时,16~18天完全吸收;C_2F_6注入量在0.6ml~1.2ml时,34天~36天完全吸收。结论:C_2F_6作为眼内填充物,以其在眼内吸收缓慢的特性可有效地使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  相似文献   

2.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敏丽  区显宁  梁勇 《广西医学》2003,25(10):1891-1893
目的:讨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C3F8或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61例(61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冷冻、惰性气体C3F8或硅油眼内充填治疗,术后密切观察随访6个月.结果;玻璃体切除联合冷冻、惰性气体C3F8或硅油眼内充填治疗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49例,其中行最后随访时的视网膜复位率80.3%。视网膜复位眼最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有良好的疗效,解除视网膜牵引及合理选择充填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0例(20眼)在术前用三面镜行裂孔及变性区定位,在裂孔及裂孔周围行视网膜冷凝放出视网膜下液做硅胶填压及环扎带,最后顶起硅胶填压块证实裂孔位于的膜嵴前坡上,如眼压过低,则玻璃体腔力注入空气或C3F8,术后定期观察视力,玻璃体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随访1—6月,术后视网膜裂孔均闭,完全复位20眼,视力提高20眼,矫正视力〈0.3者6眼,≥0.3者14眼,视网膜下液延缓吸收3眼,7d后完全吸收。冷凝反应:0级2眼,Ⅰ级6眼,Ⅱ级11眼,Ⅲ级1眼。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手术野清晰,操作简便,易掌握,手术效果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2F6玻璃体腔注射 黄斑颞侧C形激光光凝治疗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8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PVR分级C级以下,无其他网膜裂孔,依视网膜脱离范围大小分别行眼球外放视网膜下液或不放液行前房穿刺,放适量房水后角膜缘后3.5~4.0mm巩膜外穿刺玻璃体腔纯C2F6注射0.33-0.5ml。术后取严格俯卧位,视网膜下液吸收后行黄斑颞侧C型激光光凝.结果:8例治疗患者,术后7天一3月随访。6例视网膜复位。2例视网膜未复位。改行玻璃体切割 硅油注入术,视力均较以前提高,但8例患者视力恢复较差,矫正视力在0.1或0.1以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该手术术式简单易行,对于发病时间短,无明显网膜增殖。不论裂孔及网膜脱离程度如何,均可采用该手术方法。尤其对于单眼或基层医院,不失为避免玻切手术并发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术后要求严格俯卧位,并早期行黄斑区氪黄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考察玻璃体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中全氟丙烷(C3F8)气体与硅油充填的手术疗效,探讨其各自的优缺点。方法将经玻璃体手术治疗的68例(68眼)视网膜脱离患者分为2组。A组(38例)在玻切术中注入C3F8充填玻璃体腔,B组(30例)则在术中充填硅油。3-6个月后分别记录所有病例视网膜复位、视力恢复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A组视网膜完全复位31例(81.6%),矫正视力〉0.1者27例(71.1%);B组视跨膜完全复位25例(83.3%),矫正视力〉0.1者14例(46.7呦。两组的视网膜复位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的术后视力恢复明显好于B组(P〈0.05),B组的并发症相对较多。结论 C3F8气体充填后并发症少,术眼视力恢复较好,视网膜复住率与硅油充填眼相近,可作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视网膜脱离中首选的充填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施行显微镜下直视手术后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原因及手术进行探讨。方法:对15例15眼裂孔性视网膜脱离(PVR—1~3)患者行显微镜下直视冷凝裂孔由于后瓣翻转、玻璃体条索等原因,而使裂孔某个区域封闭不好,视网膜不能复位,而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定期检查视力、眼压、眼内反应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15例15眼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视力提高14眼,同术前1眼,术中2眼医源性裂孔,位于周边部,1眼后囊下性白内障,术后矫正视力0.3以上10眼,0.1~0.3为4眼,1眼为HM/50cm。结论: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PVR—C1~3)的患者在显微镜下直视外路手术不能达到封闭裂孔,视网膜复位困难的情况下选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玻璃体手术治疗外伤性玻璃体出血的效果。方法: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外伤性玻璃体出血28例(28眼),其中伴有眼内异物7例,伴有视网膜脱离15例,受伤时间8d~3个月。结果:眼内异物均一次性取出,1例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经再次手术复位;15例视网膜脱离的患者,14例注入硅油.1例注入GF。气体,硅油取出后1例患者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二次注入硅油视网膜复位。伴有视网膜脱离的15例患者均在受伤2周后接受手术,无视网膜脱离的13例患者中有8例在2周以内接受手术。术后视力在0.1以上者有7例为受伤2周以内接受手术治疗。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外伤性玻璃体出血的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伤后2周为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效果。方法 复杂眼外伤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眼内异物摘出、视网膜切开、眼内光凝、注入过氟化碳液体、C3F8气体或硅油填充。结果 复杂眼外伤34例36眼,视力提高22眼,占61.11%,11眼视力不变,占30.55%,3眼视力下降8.34%,摘除5眼玻璃体或视网膜前异物,1眼因角膜混浊、水肿,细小石质异物未摘除,22例眼视网膜脱离,其中18眼视网膜复位,视网膜复位率86%。结论 经过合理的玻璃体手术,大多数严重眼外伤可以挽救眼球并恢复有用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摘出眼后段异物的效果和意义。方法对42例(42眼)眼后段眼内异物行玻璃体切除、眼内异物摘出术和(或)联合冷凝,光凝,眼内C3F8或硅油充填术者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手术成功摘出眼内异物,术后视力提高24眼(57,14%),视力不变10眼(23.81%),视力下降8眼(19.05%),1例最佳矫正视力0.6,伴视网膜脱离者8眼,术后近期(〈0.5年)视网膜全部一次性复位,术后远期(≥0.5年)发现有2眼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复位率为75.00%。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摘出术明显提高了眼后段异物的摘出率,术后视力恢复良好,并可及时处理伴随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16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16% C2F6或硅油手术.术后严格俯卧位至少2周以上.结果:11例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3例术后视力提高,3例术后视力无变化.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晶状体核硬化和眼压升高.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16%C2F6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邵利琴  盛张兴 《浙江医学》2017,39(16):1376-1378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采用显微镜下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5例,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视网膜下液放液,巩膜外冷凝,巩膜外垫压,环扎,玻璃体注空气等处理,对患者术后视力改善、视网膜复位、视网膜下液吸收、眼压、视网膜冷凝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3例视力提高,2例无变化。34例经一次外路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1例经二次外路手术复位。术后25例出现一过性高眼压,视网膜冷凝反应I级29例,Ⅱ级6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缝穿巩膜、眼内出血、视网膜坏死及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随访中未发现有植入物感染或脱出。结论显微镜下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单纯巩膜外加压+冷凝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5例14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结果138例138眼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成功率95.2%。失败7眼,其中6眼再次手术后复位,另1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第1天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102眼(70.3%),30眼术后2~3 d完全吸收,4眼术后3~7 d吸收,2眼术后15 d以后吸收。随访3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在双目间接眼底镜下实施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是治疗绝大部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视网膜玻璃体手术中利用原裂孔气液交换联合C3F8气体眼内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51例(51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环扎加压术加玻璃体切除术、利用原裂扎进行气液体交换(Fluid-Airexchange简称FA)后眼内填充C3F8气体,其中22例(22眼)行完全FA术,29例(29眼)行不全FA术。结果:观察术中并发症及术后1周眼内气量、眼压及视网膜复位情况,全FA组与不全FA组比较术后第1天眼内气体充满及始终未充满病例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用原裂孔进行气液交换,并采用不同剂量C3F8眼内填充是一种较为简单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并分析有关因素。方法对15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手术。术后严格俯卧位至少2周以上。结果13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3只眼术后视力提高,2只眼术后视力无变化。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晶状体核轻度硬化2只眼,眼压升高1只眼,纤维素性渗出2只眼,双眼复视1只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前详细检查眼底、正确设计手术方案及良好的手术技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秦程  高翔  孙建国 《广西医学》2009,31(3):387-389
目的探讨松弛性视网膜切开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21例(21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松弛性视网膜切开联合眼内光凝和硅油填充术治疗:观察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视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出院时21例患者均视网膜解剖复位。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解剖复位16例占76.2%,视力提高17例占80.9%,其中视力恢复〉0.02者8例占38%,最好视力0.08。结论松弛性视网膜切开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可提高其解剖复位率,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C3F8在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 2 2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复位术 ,术中应用C3F8。结果 术后随访 2~ 6月 ,2 0只眼视网膜复位 ,2例 3个月内复发 ,17只眼视力较术前提高。结论 C3F8应用于视网膜脱离手术 ,有利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 ,并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脱离手术眼内注气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视网膜脱离手术眼内注气方法已普遍应用,回顾我院236眼网脱手术,56眼眼内注气产生的并发症,探讨其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可用气体为C3F8或消毒空气,由相当于睫状体平滑部处巩膜注入0.6~1ml,近期观察3个月。结果术中注气56眼中手术一次成功50眼(89%)。术后伴发症:玻璃体混浊加重15眼,占27%;其他并发症:黄斑退行性变3眼,视神经萎缩1眼,脉络膜脱离1眼,睫状体平滑部脱离1眼,眼底出血1眼,严重偏头痛2例,共24眼(例)。结论眼内注气成功率高,并发症可由于气体本身或技术上的问题引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并发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施行玻璃体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2例并发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标准三切口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光凝,根据情况联合注气(C3F8)或硅油注入术,手术结束时,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l,TA)。术后全身配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月至5年,22眼视网膜复位良好,21眼视力较术前有增进,1眼与术前无明显差别,但是视网膜平复,未见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及明显的增生膜。结论:玻璃体手术联合激素是治疗并发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的有效方法。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术后,注入适量TA,TA可以缓慢释放,相当于在玻璃体腔内注入缓释激素,有利于预防葡萄膜炎反复发作及增生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术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6例(16只眼),施行玻璃体切除及空气、C3F8或硅油充填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16例患者,术后11例裂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5例未愈,术后最佳视力0.05~O.2,近期治愈率达68%。结论:玻璃体手术中充分剥离黄斑前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膨胀气体及促进黄斑裂孔愈合的辅助药物的应用对提高手术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勇洁 《广东医学》2006,27(12):1861-1862
目的评价玻璃体显微切除手术治疗眼内异物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46眼)经显微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其他技术治疗的伴眼内异物的穿通伤的病例资料,对比观察术前和术中裂孔发现的个数和视网膜脱离的眼数,术后视力的改变,一次取出异物的成功率,网膜的复位情况。结果术前发现视网膜裂孔48个,术中发现视网膜裂孔58个,给予光凝、冷凝处理;术前视网膜脱离15只眼,术中确认36只眼,其中异物周围视网膜局部的浅脱离28眼,视网膜全脱离6例,漏斗状脱离2例;术后视力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次取出异物的成功率为97.8%,视网膜的复位率为89.1%。结论显微玻璃体手术可成功地摘出眼内异物,更准确、直观地了解眼内的病变,及时处理,有效地防止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