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标准信息》2005,(12):39-41
提倡中国汽车自主开发,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紧紧抓住“十一五”这个自主创新的战略机遇期,已成为我国汽车企业界的共识。从我国汽车出口曾与国际市场掩击,我国汽车自主创新的“后发优势”的品牌背后的中国汽车文化一个方面考虑,结论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汽车开始,汽车行业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全方位地影响着各国民众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文化。受各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各国的汽车文化又不近相同,他们有哪些异同昵?我国的汽车工业算起来也有502年的发展历史,但汽车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只是近十几年来的事,而从产品自主到文化自主,作为全球第一的汽车大国,中国理应有自己的汽车文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进入汽车社会和建设汽车强国迫切需要有先进的汽车文化。本文在分析论述了建设先进汽车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汽车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我国建设先进汽车文化的目标及指导思想,提出了发展先进汽车文化的路径,这些都将有利于我国汽车文化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4.
铝合金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及其前瞻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汽车工业是高新技术的最大载体;汽车工业与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汽车工业已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尤其在2000年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并已成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和世界上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5.
近10余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翻天覆地、日新月异.往日的汽车梦,如今梦想成真,汽车已走向千家万户,走进寻常百姓家.伴随着汽车工业的进步,丰富多彩的汽车文化自然也应运而生,其中"车模"伴"车展"就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汽车文化的形成与普及见证了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所以记录、拍摄"车展"、"车模"有着明晰的时代意义,相比一般人像摄影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所以,笔者也"情不自禁"地加入这一拍摄内容的行列之中.本期便以"车模"为抓拍对象,与影友交流切磋.  相似文献   

6.
中职学校汽车实训中心文化建设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和行动导向教学原则,探索建立“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使汽车实训中心的文化与校园文化和汽车维修企业文化相契合,成为汽车实训中心文化建设的灵魂,这是紧紧围绕当前课程改革为中心而建设的,同时有助于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实现。创造中职学校汽车实训中心不同文化特色,是职业教育校本课程质量的真正体现,突显了中职学校汽车实训中心文化建设特色的唯一性。  相似文献   

7.
李津臣  李然 《包装工程》2021,42(8):175-183
目的 以中国民族汽车品牌下的SUV汽车造型设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从造型基因、品牌意象,以及东西方汽车设计理念的视角,探究我国民族品牌汽车的设计思想.方法 选取国内外行业中具有设计代表性且已取得良好市场销量的汽车案例,分析汽车个体及其家族造型的设计特点与规律,对比东西方设计理念下的典型汽车设计案例,寻找适合中国民族品牌汽车的发展方向.结果 在东西方设计理念融合的大环境下,设计了一款具有东方民族意象感的汽车方案.结论 归纳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中国民族品牌汽车造型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对如何提升汽车自主品牌形象、传达中国民族文化、增强本土品牌汽车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或启示性.  相似文献   

8.
起亚汽车脸谱化塑造对中国汽车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许世虎  吴寒 《包装工程》2012,33(16):48-51
以起亚汽车虎啸式家族前脸设计案例为引导,分析起亚汽车脸谱化塑造取得成功的原因,论述了脸谱化作为汽车企业成熟化标志、传承汽车文化、承载个人情感的作用。同时结合当代中国自主品牌在产品造型上的问题,提出了起亚汽车脸谱化成功对中国汽车造型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工业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然而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可行性研究就具有非常现实战略意义,本文就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智能网联汽车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变革趋势下产生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由于体现为跨行业多领域新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化发展必定能带动相关行业的协同进步,从而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本文阐述了建设汽车强国的本质内涵以及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对建设汽车强国的意义,分析了中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具备的基础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以智能网联汽车为载体的建设汽车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翁维雅 《硅谷》2009,(12):191-191
汽车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已成为人类文化及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将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而更加的丰富。首先对企业文化进行概述,然后就汽车文化的特性、表现形式进行详细的探讨,最后,对如何创建和谐的汽车文化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甲醇的原料来源非常广泛,尤其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包括农村地区。甲醇是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汽车属于广义的新能源汽车。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应该有甲醇汽车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汽车的发展方向与低碳经济是一致的,低碳经济旨在降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应用,而汽车一直以节能、环保和安全作为发展主导方向。故在未来的日子里,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轻对原油进口依赖的解决方案之一,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及应用前景,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历经了40多年的汽车工业革命,中国汽车已经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地汽车产品生产和汽车生产布局。在中国加入WTO和世贸组织以后,国产汽车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得汽车保有量和产量得到很大提高,使得汽车占有率超过汽车市场的95%。目前,汽车已成为大众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因此,汽车维修费用和日常保养费用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汽车的结构原理和维修理论,对汽车修理、汽车零件、维修资费、汽车性能等方面叙述,与论文的主体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汽车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和能源问题,因此汽车节能减排问题近来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中从中国汽车节能减排政策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反应及其零部件研发现状人手,对中国汽车节能减排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未来几年我国汽车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汽保设备是指用于汽车维修保养的各类设备,从事汽保设备生产和服务等行业统称为汽保产业。随着汽车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以及汽车维修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中国汽保设备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私用轿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对中国应不应该发展私用轿车,中国应着重发展什么样的轿车,中国应不应该发展自己的轿车工业,中国轿车工业的出路在哪里,以及应如何发展中国的轿车工业,……等等,讨论颇多,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关心的问题。文章试图分析目前提出的有代表性的各种观点,并对有关问题提出笔者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笔者认为解决"汽车灾难"问题的根本出路不在抑制私用轿车的发展,而在于发展汽车高新技术,加强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文章在肯定引进合资对提高我国汽车制造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指出它的负面影响是逐渐丧失产品开发的主动权;提出中国汽车工业的总战略应是:"自强不息加国际合作",其中包括:高新技术战略、自主双赢战略、内联自强战略、自主品牌战略和跨越赶超战略。  相似文献   

18.
《硅谷》2013,(14):I0004-I0004
新华网消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的《201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3汽车蓝皮书)近日在北京正式发布。这是自2008年以来,三方联合推出的第六本中国汽车产业年度报告。2013汽车蓝皮书以"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汽车产业国  相似文献   

19.
以"珍惜生命、把握安全"为办刊宗旨以促进道路交通安全、创建和谐社会为目的推进汽车产品安全技术进步关注汽车安全产品质量提升宣传车辆安全检验和道路交通安全政策传播机动车和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知识创刊于1995年的《汽车与安全》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管,中国机动车辆安全鉴定检测中心主办,全国发行,目前市场上唯一一本以汽车安全和交通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国家一类科技期刊。2001年获得新闻出版署"双效期刊"奖,  相似文献   

20.
以"珍惜生命、把握安全"为办刊宗旨以促进道路交通安全、创建和谐社会为目的推进汽车产品安全技术进步关注汽车安全产品质量提升宣传车辆安全检验和道路交通安全政策传播机动车和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知识创刊于1995年的《汽车与安全》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管,中国机动车辆安全鉴定检测中心主办,全国发行,目前市场上唯一一本以汽车安全和交通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国家一类科技期刊。2001年获得新闻出版署"双效期刊"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