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目的:测定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风湿热静止后血浆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为研究风湿性心脏病瓣膜和心肌损害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空腹抽取4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人群的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s-ICAM-1,s-VCAM-1和vWF含量。结果: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血浆中s-ICAM-1,s-VCAM-1,vWF浓度都高于健康人群(P<0.01);而且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血浆中s-ICAM-1浓度高于风心病无房颤患者(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风湿热静止后心脏瓣膜和心肌的损害与高表达的s-ICAM-1, s-VCAM-1和vW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压力培养细胞装置研究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在机械力作用下肌糖蛋白-C(TN-C)表达的改变,从瓣膜对机械力损伤修复角度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无菌手术获取主动脉瓣,剥除内皮层,胶原酶消化分离间质细胞,体外培养;构建产生等双轴周期性压力装置;利用机械力作用细胞后,以实时定量RT-PCR鉴定TN-C的表达;加入不同蛋白激酶阻断剂,分析参与机械力诱导TN-C的信号传导途径.结果 成功构建双轴周期性压力装置;机械力通过RhoA/ROC途径诱导TN-C的转录,而p38MAP、PC和ER途径没有参与机械力诱导TN-C的表达.结论 在风湿性瓣膜炎的发病过程中,机械力在TN-C的转录和表达中有一定作用,从而诱发瓣膜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3.
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是指人体心脏经风湿热感染后其心脏瓣膜所遗留下来的病变.在生育年龄的妇女,风湿性心脏病占心脏患者的70%.妊娠合并心脏病居产妇死亡的第二、三位.占非直接产科死因的第一位.风心病威胁着育龄妇女的妊娠、分娩与围生儿的生存[1].我科2007年以来收治38例风湿性心脏病产妇,根据产妇的病情及术后情况,适时实施有效的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病原微生物经血流直接侵犯心内膜、心瓣膜和血管内膜所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多发生于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的病人,尤其在心脏手术后.亦可发生于无心脏病变的正常人.病原微生物最常见为细菌,其他为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  相似文献   

5.
信息动态     
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病变.多于儿童起病,成年后逐渐发展成风湿性心脏病并伴随着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等.近年来,风心病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已急剧下降,但在其他地区如非洲、亚洲,它仍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1-2].妊娠合并风心病的生理病理改变,使对于这类患者的麻醉管理有很大的特殊性.本文报道1例风心病产妇剖宫产手术的麻醉处理及体会.  相似文献   

6.
心脏瓣膜病是由于炎症、退行性改变、黏液变性、先天性畸形、缺血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单个或多个瓣膜的结构异常,即粘连、增厚、变硬、挛缩等,并可累及腱索和乳头肌,导致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最常受累为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临床上最常见的为风湿热所致的风湿性心脏病,该病与甲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反复感染有关.近年来,我国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已有所下降,但瓣膜黏液样变性和老年人的瓣膜钙化日益增多.本节主要介绍风湿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7.
心脏瓣膜病是由于炎症、退行性改变、黏液变性、先天性畸形、缺血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单个或多个瓣膜的结构异常,即粘连、增厚、变硬、挛缩等,并可累及腱索和乳头肌,导致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最常受累为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临床上最常见的为风湿热所致的风湿性心脏病,该病与甲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反复感染有关.近年来,我国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已有所下降,但瓣膜黏液样变性和老年人的瓣膜钙化日益增多.本节主要介绍风湿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8.
患有心脏病的妇女,一旦怀孕后就会给心脏增加额外的负担,特别是在妊娠晚期、分娩时或产后,往往因心功能不良而造成严重后果。据国内报道,在孕产妇死亡的原因中,由于妊娠合并心脏病而导致死亡的占到第2位。在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患者中,以合并风湿性心脏病者最为常见。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由于风湿热累及心脏引起的。近年来,由于风湿热能得到及时与彻底的治疗,其发展到累及心脏的情况已逐渐减少,所以妊娠合并风心病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下降,而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发病率则相对增高了。这是因为,随着心脏内科的诊断技术及心脏…  相似文献   

9.
袁学琴  芦涛 《中外医疗》2012,31(12):69-69
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 52例患者中,原先患有心脏疾病的47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3例,先天性心脏病17例,老年性瓣膜退行性改变7例,未患有心脏疾病的5例;所有患者中血培养阳性33例,其中链球菌2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43例;经内科治疗后3例患者死亡.结论 基层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在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基础上发病,致病菌仍以链球菌为主,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已不能完全使疾病痊愈,应探讨内、外科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45例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方法,对45例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和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的患者行心内畸形矫治和瓣膜替换手术,术中温度控制在31~35℃,不阻断主动脉,心脏始终有氧合血供应下进行代谢,并能准确发现和有效矫治心内畸形,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心功能恢复快,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停跳和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 对比分析心脏停跳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的疗效。方法 5 5 8例患者分别采用心脏停跳手术 2 31例 ,不停跳手术 32 7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仍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置左心房引流管 ,降温至 (32± 1)℃并维持 ,仅阻断上下腔静脉 ,不阻断主动脉 ,维持灌注压在 8kPa左右 ,心脏跳动下进行畸形矫正 ,方法同停跳下手术。结果 不停跳组早期死亡 7例 (死亡率 2 .14 % ) ,停跳组早期死亡 5例 (死亡率 2 .17% ) ,其余均痊愈出院 ,随访 3~ 2 3月 ,恢复良好。结论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是一种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并可简化操作 ,缩短体外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心脏空搏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方法:47例心脏病患者在不使用心脏停搏液于心脏跳动下手术。建立体外循环后,将上、下腔静脉回心血流引入氧合器,使心脏处于空搏状态,维持窦性心律,灌注流量为60~120 m l·kg- 1 ·m in- 1。平均鼻咽温度维持在34℃。结果:全组病例全部康复,未出现低心排、肾衰、心律失常及空气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空搏下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caused mainly by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still remains a big clinical challenge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Owing mainly to their strong prognostic efficiency and easy detecti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and heart rate turbulence (HRT) are widely used in recent years as the predictors for the risk of SCD.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总结了自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我科对16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分别采取冷血心脏停跳液灌注心脏(心停跳组,AH)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心不停跳组,BH)下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心电图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植技术的迅速发展 ,心脏移植术已成为终末期心脏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 ,供心的切取及心肌的保护是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关键。我院于 1996年 3月至 1998年 9月进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 2例。现将心脏移植术中供心的切取配合及供心保护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2例供者均为脑死亡患者。  物品准备 :手术开始前 6 0min打开手术间层流和暖气。准备常规开胸和体外循环器械 ,无菌冰块 4盒 (生理盐水 5 0 0ml+复方氯化钠 5 0 0ml制成 ) ,冷冻灌注液 2 0 0 0ml ,阻断管用一次性使用的吸氧管制成 (长约 5cm) ,氩气刀。2 供心切取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既往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减低明显,本研究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探讨心率变异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3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双源冠脉CT检查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50例经双源冠脉CT、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无明显冠脉血管病变者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即85例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2组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包括SDNN、RMSSD、pNN50、SDNN index和SDANN。结果 对照组的SDNN为(128.32±42.27)ms,RMSSD为(49.29±19.75)ms,pNN50为(14.86±16.67)%,SDNN index为(49.07±33.69)ms,SDANN为(102.61±35.02)ms,冠心病组的SDNN为(98.84±25.76)ms,RMSSD为(43.07±21.81)ms,pNN50为(5.42±5.62)%,SDNN index为(31.42±10.99)ms,SDANN为(89.37±24.06)ms。冠心病组的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RMSSD、pNN50、SDNN index和SDAN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可能与其迷走神经功能受损有关。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来进行心率变异分析,是一项进行心脏自主神经张力检测的无创技术,可用于评估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系统损伤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衰患者糖代谢调节激素的变化与植物神经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47例(B组)冠心病心衰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A组)空腹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c肽水平及短程心率变异指标。结果:①各组间血糖无显著差异(P〉0.05);②B组治疗前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均显著高于A组(P〈0.05),其中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③B组治疗前后AVLF、ALF、AHF、TP均显著低于A组(P〈0.05),且治疗前明显低于治疗后(P〈0.05);④B组治疗前后ALF/AH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存在植物神经功能的损害,不仅损害迷走神经,同时也损害交感神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功能Ⅱ~Ⅳ级的患者40例,入院后每日观察心率及血压,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T组,20例)和卡维地洛组(CA组,20例),院外随访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后分别做超声心动图进行比较.结果T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分数(FS%)、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频谱E波峰值流速与A波峰值流速之比(E/A)明显提高(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mm)]、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mm)]及等容舒张时间(IRT)明显缩小及缩短(P<0.05);CA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VEF、FS、E/A显著增加(P<0.05,LVEDd、LVESd及IRT明显缩小及缩短(P<0.05;CA组与T组疗效比较:CA组△LVEF、△FS、△E/A显著大于T组,(P<0.05),△LVEDd、△LVESd、△IRT显著大于T组(P<0.05).结论ACEI类药物可抑制心衰患者的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卡维地洛与ACEI类药物和用对改善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则显著优于单用ACEI类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5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抗心衰常规治疗,62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2个月的临床疗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U)及HRV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3%,显著高于对照组(72.4%)(P〈0.01);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均显著改善,但观察组LVEDD显著小于对照组,LVEF、SU及HR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美他嗪用于缺血性心肌病心衰,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及HRV,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