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微量泵输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唇裂修复中的麻醉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和苏醒的影响。方法选择600例唇裂修复术的患儿,年龄3~12个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术前评估Ⅰ~Ⅱ级,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K组),每组30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R组采用微量泵分别输注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麻醉,K组采用微量泵分别静脉输注氯胺酮和丙泊酚维持麻醉,2组均接带小儿储气囊吸氧管,保留自主呼吸,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所有药物。记录患儿术中心率、血压、呼吸、脉搏氧饱和度以及术后的拨管时间和清醒程度。结果K组患儿的术中血压和心率较R组高,术后苏醒程度较差,拨管时间较R组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和脉搏氧饱和度的差异不明显。结论微量泵静脉输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是小儿唇裂修复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唇裂是小儿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唇裂修复手术部位与口腔、呼吸道相通 ,基础麻醉容易发生呼吸道意外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 ,经多年探索 ,总结经验教训 ,近年来我们采用静脉复合插管全麻 ,取得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唇裂患儿 5 4例 ,男 35例 ,女 19例 ,年龄 4月~ 6岁 ,体质量 6.5~ 2 0kg ,双侧Ⅱ度 9例 ,单侧Ⅱ度 2例 ,双侧Ⅲ度 13例 ,单侧Ⅲ度 2 7例 ,唇裂术后畸形 3例 ,其中 15例合并腭裂、口鼻瘘等畸形。手术时间为 80~ 2 45min ,平均 12 6min。1.2 麻醉前准备麻醉前了解患儿全身情况、血常规、胸透等是否正常 ,心肺…  相似文献   

3.
腭裂修复术8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自 19881997年共收治腭裂 82例 ,均为第一次手术修补 ,本文就本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本组 82例 ,男性 5 8例占 71% ,女性 2 4例占 2 9% ,男女之比为 2 .4∶1。年龄 1~ 6岁 5 3例 ,7~ 12岁 2 5例 ,13~ 2 2岁 4例。单侧完全性 65例 ,双侧完全性 12例 ,不完全性 5例。合并单侧唇裂 65例 ,双侧唇裂 12例 ,右眼球先天性缺失 1例 ,多指 1例 ,附耳 3例 ,内脏倒置 1例。1.2 麻醉方法口腔气管插管全麻 80例 ,鼻腔气管插管全麻 2例。腭部用2 0 g/L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内加少许肾上腺素浸润麻醉。仅 1例术中插管脱出 ,行二次插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静吸复合加局部阻滞麻醉在婴儿唇裂整复术中的价值和观察要点。方法 在120例婴儿唇裂 整复术中采用静吸复合加局部阻滞麻醉,用力月西、芬太尼、氯胺酮、司可林或万可松诱导插管,吸入异氟醚或安氟 醚维持麻醉,术区注入含1/250 000肾上腺的0·5%~1%利多卡因,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心 电图等,麻醉师仔细观察综合判断,对呼吸道感染后恢复期的患儿吸氧并延迟拔管。结果 120例婴儿唇裂整复术 中麻醉平稳,术毕苏醒快,无1例出现意外。结论 静吸复合加局部阻滞麻醉用于婴儿唇裂整复术,麻醉平稳,围 手术期内环境稳定,出血少,清醒快,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唇裂局麻手术2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唇裂的早期手术修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特别对于今后的独生子女.但婴儿的年龄越小,全麻的危险性相对就越大.我们从1978年以来,对248例婴幼儿唇裂,采用局麻手术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全部手术病例248例.新生儿38例48h内出生,1~2个月102例,2~6个月82例,6~12个月22例,1~2岁4例.单侧完全性唇裂162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82例,双侧唇裂4例其中1例双侧完全性唇裂.手术根据裂隙大小采用不同手术设计方法,如下三角瓣法,旋转推进法,旋转推进加小三角瓣法等.手术全部在局麻下完成,无1例发生窒息死…  相似文献   

6.
唇裂修复是颌面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患者多糸婴幼儿,围术期呼吸道并发症多,且来之凶猛,处理不当可发生生命危险.我院自1990年1月~1995年12月共收治小儿唇裂264例,全部采用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加局麻施术.发生围术期呼吸道并发症5例.其余病例麻醉手术均顺利,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SpO2评估低龄唇裂患儿整复术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SpO2 评估 3~ 6月先天性唇裂患儿唇裂整复术的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先天性唇裂择期整复术患儿 80例 ,按年龄分为 2组 :Ⅰ组 :3~ 6月。Ⅱ组 :>6月 ,对比观察二组唇裂整复术患儿围麻醉期SpO2 (脉搏血氧饱和度 )的变化 ,从而估算患儿对手术的耐受性及安全性。结果 :Ⅰ组和Ⅱ组SpO2 的变化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3~ 6月先天性唇裂患儿接受唇裂整复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水合氯醛灌肠法在小儿唇裂术后拆线时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2009年860例唇裂术后拆线的6岁以内患儿,按照体质量采用水合氯醛灌肠镇静。结果:806例患儿在5~15 min入睡,37例在15~30 min入睡,17例无效。结论:采用水合氯醛灌肠,可使患儿产生良好的镇静制动效果,使患儿唇裂术后拆线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婴幼儿唇裂患儿全麻术后发热原因。方法 分析72例婴幼儿唇裂患儿全麻术后体温变化情况,并与51例局麻患者术后体温进行比较。结果 局麻组患者术后体温无一例升高;而全麻组婴幼术后当天有13例出现不同程度体温升高,但并非恶性高热症,经降温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结论 某些全身麻醉药可导致体温中枢调节紊乱,引起体温升高。应尽量缩短全麻时间和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婴儿唇裂术后拆线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年龄小于1岁唇裂术后拆线患儿6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肌注组(K),七氟醚吸入组(S)和七氟醚复合笑气吸入组(SN)。K组给予肌注氯胺酮5mg/kg,咪唑安定0.05mg/kg,阿托品0.01mg/kg;S组以8%七氟醚,氧流量6L/min面罩吸入诱导;SN组以8%七氟醚,复合笑气4L/min,氧气2L/min吸入诱导,患儿入睡后改为4%七氟醚,氧流量3L/min维持,吸入2min后开始拆线。术中常规监测患儿HR,SpO2。记录患儿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术中发生体动情况及术中呼吸抑制、分泌物增多等并发症情况。结果:S组和SN组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短于K组,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和SN组患儿术中体动的发生率小于K组。3组均有患儿发生舌后坠和分泌物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吸入诱导和苏醒时间均比肌注氯胺酮麻醉迅速,能够更加安全有效地用于唇裂婴儿术后拆线;复合笑气吸入不能缩短七氟醚吸入麻醉的诱导和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唇裂患儿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方法 本研究包括94例3个月至3岁的唇裂患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围手术期按照抗生素使用原则给予预防性抗生素输液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基础补液.观察两组患儿生命体征、切口愈合情况及血常规各项指标变化并进行对比,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围手术期生命体征、切口愈合情况及各项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唇裂患儿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非必要.  相似文献   

12.
唇裂修复术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随着人们对唇裂畸形的深入研究 ,其修复方法越来越多 ,特别是近2 0年来 ,一些学者对口轮匝肌的解剖学研究和对唇裂畸形时 ,口轮匝肌异常发育和错位畸形作了深入研究以来[1]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以往唇裂修复方法迥然不同的方法。对口轮匝肌进行复位和重建术 ,即肌功能修复术 ,并将这一术式写入新的教科书[2 ] 。我们对 1 0例单侧唇裂患儿使用该法进行唇裂修复术 ,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1 0例 ,其中男 6例 ,女 4例。年龄 0~ 4岁6例 ,4~ 1 3岁 4例。 唇裂 5例 , 唇裂 4例 , 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我院共为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行唇腭裂修复术 1 8例 ,现将围麻醉期管理方法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腭裂修复术 1 5例、唇裂修复术 3例 ;男 8例、女 1 0例 ;年龄 5个月~ 1 2岁。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之种类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7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4例、法洛氏四联症 2例、多瓣膜狭窄及闭合不全 2例、动脉导管未闭 1例、右室肥大 1例、右位心 1例 ;同时合并精神运动发育迟缓 5例、多指趾畸形 3例、脑瘫 3例、小颅畸形 2例。术前已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5例。ASA分级Ⅱ~Ⅲ级。心功能均在Ⅰ~Ⅱ级。心电图…  相似文献   

14.
Mohler法修复单侧唇裂的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侧唇裂的修复方法很多。 1a来 ,我们采用Mohler法 (毛氏法 )修复各型唇裂 2 0余例 ,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 ,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2 0 0 1年 3月~ 2 0 0 2年 8月 ,采用Mohler法行唇裂修补术共 2 2例 ,年龄 3月~ 1 2岁 ;其中男性 1 2例 ,女性 1 0例 ;完全性唇裂 1 8例 ,不完全性唇裂 4例。有 2例发生C瓣坏死 ,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2 手术方法2 .1 定点以单侧完全性唇裂为例 ,手术定点同常规方法 ,定“1”、“2”、“3”、“4”点 (见图 1 )。图 1 手术定点2 .2 划线鼻小柱用一支双钩皮…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唇裂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唇裂修复术的可行性。方法:48例先灭性新生儿唇裂患儿为治疗组,60例6个月以上婴幼儿唇裂患儿为对照组,行先天性唇裂修复术。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患儿均无麻醉意外,手术顺利,2~11a随访上唇部疤痕明显小于对照组,上唇外型与婴幼儿时手术无明显差异。结论:新生儿唇裂修复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婴幼儿唇裂手术中,应用丙泊酚与传统的氯胺酮静脉麻醉方法比较。方法:Ⅰ~Ⅱ度唇裂手术婴幼儿55例,男34例,女21例;平均体重(8.3±2.5)kg。全部患儿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Ⅰ组(氯胺酮组n=29),Ⅱ组(丙泊酚组n=26)。结果:Ⅰ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明显较Ⅱ组长(P<0.05),且躁动哭闹人数、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丙泊酚用于婴幼儿唇裂修复术,具有苏醒快、气道分泌物少、术后恢复安全系数高的特点。而氯胺酮+γ-羟基丁酸钠麻醉,具有诱导插管平稳,但术后苏醒延迟、恶心呕吐、躁动哭闹发生率较高等特点,尤应注意术后呼吸道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三种氯胺酮复合麻醉在小儿唇裂修复术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种氯胺酮复合麻醉在小儿唇裂修复术中不行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87例ASA I-II级单侧唇裂患儿,按随机双盲法将病人分为三组,A组31例接受氯胺酮+羟丁酸钠麻醉,B组27例接受氯胺酮+咪达唑仑麻醉,C组29例接受氯胺酮+羟丁酸钠+咪达唑仑麻醉。记录病人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呼吸抑制情况、术中追加氯胺酮次数、麻醉苏醒时间,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麻醉苏醒时间C组>A组>B组(P<0.05);术中追加氯胺酮次数C组明显少于A、B组(P<0.01);B组有一例因呼吸抑制明显改用气管插管,呼吸抑制B组明显高于A、C组(P<0.01)。结论:在保证呼吸道畅通的前提下,单侧唇裂患儿麻醉可采用不进行气管插管的方法,在药物选择方面以配伍使用小剂量的咪达唑仑0.01mg/kg+羟丁酸钠50mg/kg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8.
整复双侧唇裂的方法很多 ,但一般只能达到关闭裂隙 ,取得静止状态下的协调与对称。双侧唇裂患者 ,常存在严重的软组织缺损和鼻畸形 ,组织移位和前颌骨前突明显。用传统的手术方法来恢复其理想的形态较为困难 ,而口轮匝肌未重建其连续性 ,是造成唇部平坦、前庭沟过浅畸形、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我科自 1988年以来采用Barsky术式改进法修复双侧唇裂 70例 ,在临床上获得了功能较好的口轮匝肌环及满意的外形。1 临床资料先天性双侧唇裂 70例 ,男性 37例 ,女性 33例 ;年龄 6个月~ 14岁 ,6个月~ 2岁 5 8例 ,3~ 10岁 8例 ,10岁以上 4例。完…  相似文献   

19.
在国外,唇裂修复术需在全身麻醉下施行。国内常采用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的复合麻醉方法,本文就基础麻醉的临床应用和常用的两种药物——硫苯妥钠和氯胺酮在唇裂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1材料与方法 1.1我院1999年11月至2005年10月行新生儿唇裂修补术31例,均为足月顺产,男18例,女13例;年龄1~6d,体重3.4-4.5kg。其中唇裂12例,唇裂伴腭裂19例,术前常规禁奶4h,禁水2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