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位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破裂患者,经手术、激素、西药对症治疗后疗效不满意,出现术后截瘫,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笔者辨证运用邓铁涛教授的大剂量补气活血方药治疗脊髓损伤的经验,给予中药、针灸推拿联合治疗.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药、针灸推拿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指标明显改善.显示了中医中药疗法在修复术后脊髓神经损伤,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面的确切优势.希望更好的学习、总结和继承邓铁涛学术思想,并在实际病例中运用邓老的经验论治疑难杂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五痿汤加减配合针灸对外伤性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五痿汤加减方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五痿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未出现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性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后病情稳定,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营养神经药物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和益气活血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能力、神经营养因子指标变化情况,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经系统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患者升高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后,治疗组的营养因子指标(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均<0. 05);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 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 42%(P <0. 05)。结论益气活血汤加减联合针灸可明显提升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增强机体运动能力,改善神经营养状况,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田玉  张志禹  张兴  李铁 《吉林中医药》2021,41(3):408-410
脊髓损伤是多种外伤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一种疾病,针灸可有效治疗脊髓损伤造成的一系列并发症。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部分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但尚不明确。文章总结了近年来针灸疗法治疗该病的机制研究文献,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脊髓损伤区域微环境、促进轴突细胞延伸及神经纤维再生等作用机制对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做进一步阐述,分析目前该领域存在的不足,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立新  孙忠人  尹洪娜 《陕西中医》2023,(10):1482-1486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治疗虽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神经系统病变的痊愈和神经损伤的再生依旧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尿失禁和尿潴留,常并发于脊髓损伤。针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针灸和相关联合疗法已被证明在改善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因此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笔者整理归纳针灸治疗的相关临床观察文献,发现包括单纯针刺、电针、温针、艾灸、联合针灸疗法等多种针灸疗法可以提高疗效。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和临床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针刺抗脊髓损伤临床与机理研究概况周羚,黄诚(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200030)主题词脊髓损伤/针灸疗法,截瘫/针灸疗法脊髓损伤是外力的作用致使脊髓或马尾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造成受损平面以下截瘫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脊髓损伤一直为神经外科研究的...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是一种具有严重致残性的创伤,此病往往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或截瘫,由于不少人认为截瘫是不可逆的功能损伤而忽视早期康复,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对截瘫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截瘫"早期"康复是指脊髓损伤发生后直到骨科情况允许伤区脊柱适当负重的一段时间。早期康复应寓于早期治疗之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并截瘫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8年12月对外伤性脊髓损伤并截瘫的98例患者进行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及术后使用降纤酶,并配合中药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法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98例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及术后使用降纤酶,并配合中药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并截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近几年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文献,从针灸电针、艾灸、针刀、中药配合针灸、推拿按摩配合针灸治疗等方面阐述,发现针灸为近年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手段中最主要的方法,疗效较好。但脊髓损伤病理复杂,患者康复仍是医学研究的重点、难点,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髓损伤并截瘫7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并截瘫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及功能康复不甚理想,这是骨科临床棘手的问题。笔者借鉴国内外对脊髓损伤的病理、生化方面的研究结果和内科治疗脑血栓的经验,采用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及术后使用精制蝮蛇抗栓酶并配合中药等为主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并截瘫72例,总有效率85.9%。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梳理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探讨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及其职能。一般博物馆的功能包括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同样是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包括中医药文物、标本的收藏、研究、鉴定,传承中医药历史、反映当代中医药科技、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旅游;素质教育;服务社会变革等。因此认为,中医药博物馆的职能重在面向全社会,承担其相应职能。  相似文献   

19.
方证相对论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以间接致思的思维方式探求人体生理、病理及防病治病规律,开展方证研究也应遵循中医学的本原思维模式。方随证出,因证变化而药物组成变化是方证对应的一般规律,称之为“方证相对论”。方证对应理论体系是非线性的、多维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应体现当代医学最新成就。从中药分子水平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阐明方剂作用机理以求得方证的最佳对应和变化规律,应是方证研究深化的客观要求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宋洁  刘慧灵  薛健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482-2482
目的建立提取物中大孔树脂残留物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二乙基苯和萘的含量,色谱条件为:SE-54,(30 mm×0.25 mm,0.25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柱温采用程序升温,FID检测器检测。结果几种残留溶剂加样回收率>95%,RSD<3.0%。结论该方法的精密度、线性关系和回收率良好,且方法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