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为余甘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当前市场流通余甘子共计30批,提取直径、厚度、粒重、表皮颜色L*,a*,b*值为外观指标进行量化测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没食子酸、柯里拉京、诃黎勒酸、鞣花酸的含量,利用描述统计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确定各鉴别主征重要程度,探索外观指标与内在成分的相关性,制定余甘子商品等级划分标准,运用肝癌HepG2细胞实验验证其科学性。结果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表皮颜色L*,a*,b*值与柯里拉京、诃黎勒酸、鞣花酸呈极显著负相关(|r|>0.5,P<0.01),与没食子酸相关性不强(|r|<0.1),综合考虑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结果及没食子酸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余甘子质控指标,最终确定表皮颜色L*,a*,b*值、没食子酸含量作为分级指标;根据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当同时满足表皮颜色L*<44,a*<7,b*<10,没食子酸含量>1.6%可判定为一等品;当不能同时满足上述条件判定为二等品。肝癌HepG2细胞实验表明一等品半抑制浓度(IC50值)低于二等品。此外,利用表皮颜色L*,a*,b*值制定比色卡,为余甘子商品等级的现场评价提供了可视化工具。结论 该研究初步建立了余甘子商品等级标准,有利于引导余甘子商品市场流通分档议价、优质优价。  相似文献   

2.
竹炳  吴杭莎  葛卫红  杜伟锋 《中草药》2024,55(10):3291-3299
目的 分析杜仲盐制前后杜仲胶胶丝力度与色度值及特征成分含量的相关性,为杜仲炮制过程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盐制前后的杜仲饮片为研究对象,使用Instron3343型材料试验机测定杜仲胶丝力度,利用测色仪采集色度值L*a*b*Eab*,采用HPLC法测定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京尼平、松脂醇二葡萄糖苷、金丝桃苷6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与散点图(scatter plot,S-Plot)分析各成分的权重,结合SPSS 26.0与SIMCA 14.1软件分析样品胶丝力度与色度值、特征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生品相比,杜仲盐制后胶丝力度极显著降低,L*a*b*Eab*均不同程度降低,金丝桃苷的含量、色度值L*a*b*Eab*与胶丝力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的含量与胶丝力度均呈显著负相关,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的含量与胶丝力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盐制后杜仲饮片的胶丝力度降低,杜仲饮片的色度值和金丝桃苷含量也一同降低,而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与京尼平苷的含量反而增加。为盐杜仲饮片的定性判别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杜仲盐制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滇黄精酒制过程样品粉末外观颜色与5个非糖类成分含量的关联性,确定颜色量化值用于判断酒黄精炮制终点的可行性,从甾体皂苷和黄酮类成分中筛选滇黄精酒制过程控制标志物。方法 利用色差仪量化滇黄精酒制不同时间点样品粉末的表观颜色变化,计算总色值(E*ab)、总色差值(ΔE*ab),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同时测定炮制0、5、10、14、16、18、20、22、24、26、28 h的酒黄精(编号S0~S10)中原薯蓣皂苷、伪原薯蓣皂苷、薯蓣皂苷、薯蓣皂苷元和水仙苷的含量,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样品粉末色度值与5个成分含量进行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滇黄精酒制过程中,样品粉末E*ab呈下降趋势,外观颜色由浅黄色向漆黑色变化;5个成分含量随时间动态变化趋势明显,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HCA结果显示,滇黄精酒制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炮制前期(样品S0~S1)、中期(样品S2~S4)和后期(样品S5~S10);PCA结果显示,初始样品与炮制过程样品的颜色、5个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样品S8和S9的差异最小;PLS-DA结果显示,b*、伪原薯蓣皂苷含量、水仙苷含量、薯蓣皂苷元含量和原薯蓣皂苷含量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均>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原薯蓣皂苷、薯蓣皂苷和水仙苷的含量与E*ab呈显著正相关(P<0.01),薯蓣皂苷元含量与E*ab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伪原薯蓣皂苷含量与E*ab无线性相关。结论 在滇黄精酒制过程中,颜色量化值与化学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能客观判定酒黄精的炮制终点,可考虑将原薯蓣皂苷作为滇黄精酒制过程控制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金银花炭炮制过程中颜色变化及内在成分的相关性分析,并以pH、炭吸附力、显微特征为考察指标,探讨金银花炭“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方法 按炒制时间0.0、1.5、3.0、4.5、6.0、7.5、9.0、10.5 min制备不同炮制程度的金银花炭样品(编号为S1~S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代表成分没食子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含量,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金银花炭不同炮制程度样品的L*(亮度值)、a*(红绿色度值)、b*(黄蓝色度值),并通过SPSS 26.0和SIMCA-P 14.1软件分别对7种代表性成分含量与颜色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检测金银花炭不同炮制程度样品的pH、吸附力、特征结构变化情况并分析金银花炭炮制规律。结果 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木犀草苷、芦丁、绿原酸、异绿原酸A成分含量逐渐降低,隐绿原酸、异绿原酸C、没食子酸成分含量先增后降,所有成分总体呈降低趋势。样品粉末的L*b*降低,a*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L*b*与绿原酸、芦丁、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呈正相关,b*与没食子酸含量呈正相关,a*与隐绿原酸、异绿原酸C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各样品可以明显的分为3类,S1~S2聚为一类,S3~S5聚为一类,S6~S8聚为一类,其中S3得分最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异绿原酸C可通过色度值结合回归方程来预测成分含量。理化分析显示,金银花炭炮制品的pH随着炒炭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吸附力则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以S5样品的吸附力为最高,非腺毛、草酸钙簇晶、花粉粒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具有不同程度的减少,S6~S8样品各显微结构明显炭化,花粉粒几乎不可见。结论 金银花炒炭过程中化学成分和颜色特征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合理化性质的变化,认为S5样品为最优炮制品,可为金银花炭饮片的炮制规范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并丰富金银花“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15批大米理化性质、米炒党参粉末颜色值与米炒党参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探究不同大米对米炒党参饮片质量的影响。方法 测定大米理化性质,利用色度仪对不同米炒制的党参粉末颜色值进行测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党参多糖进行定量,HPLC法测定党参炔苷、5-羟甲基糠醛含量,并测定醇浸出物含量,采用AHP-熵权法结合多元相关分析评价不同大米炒制的党参饮片质量。结果 在相同的炮制条件下,不同大米炒制的党参饮片质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要求,但饮片内在质量存在一定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米炒党参样品中党参多糖含量与颜色值L*a*Eab*及大米的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党参炔苷含量与大米过氧化氢酶活动度成正相关,醇浸出物含量与颜色值L*a*b*Eab*及大米水分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正相关。结论 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大米对米炒党参饮片内在质量产生不同影响,米炒党参饮片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颜色值、大米理化性质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产地党参中4种功效成分的含量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为实施土壤生态调控,提高党参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测定不同产地共计24批次党参样品中的党参炔苷、苍术内酯Ⅲ、醇浸出物和党参多糖的含量及土壤肥力、16种土壤相关因子等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寻找影响党参化学成分含量变异的关键土壤因子。结果 陇西党参所含有的党参炔苷和苍术内酯Ⅲ含量均为最高,而党参多糖含量最高的地区为壶关。土壤的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与党参炔苷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1),有机质、pH、有效态锰和有效态锌与党参炔苷含量之间呈明显相关性(P<0.05),pH与苍术内酯Ⅲ含量间呈明显相关性(P<0.05);全钾与醇浸出物和党参多糖含量间呈显著相关性(P<0.01),而有效态锌则与醇浸出物和党参多糖含量均呈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产地土壤主成分分析表明,得分较高的样地是平顺、壶关、陇西,这与不同产地党参多糖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在党参栽培中可以通过适当提高有机质水平,增施特定营养元素肥料等农艺措施来调控党参功效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色泽量化原理分析荆芥药材粉末颜色与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指标成分含量、浸出物的相关性,同时对不同产地荆芥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UPLC测定不同产地荆芥药材的指纹图谱,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药材粉末颜色(L*a*b*值),同时测定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及指标成分含量,运用SPSS 26.0软件分析色度值与各项测定指标的相关性,结合聚类分析法、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熵权TOPSIS法对13批不同产地的荆芥药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13批荆芥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共确定21个共有峰,相似度较高,指认出橙皮苷、迷迭香酸、胡薄荷酮3个成分。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峰1分别与L*b*、总色值(E)呈高度正相关,胡薄荷酮含量、峰17分别与L*b*E值呈高度负相关,橙皮苷含量、峰9分别与b*值呈高度正相关;峰3分别与L*b*E值呈显著正相关,橙皮苷含量、峰9分别与L*E值呈显著正相关,峰7、18分别与L*E值呈显著负相关,峰5、11、13、14、16分别与b*值呈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可将荆芥药材聚成2类,浙江萧山聚为一类,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河南周口聚为一类。OPLS-DA结果显示,峰17(胡薄荷酮)、9(橙皮苷)、13、10(迷迭香酸)、11、12、14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均大于1。熵权TOPSIS法结果显示河北安国产荆芥的质量整体较佳。结论 荆芥药材粉末色度值与各项测定指标密切相关,可用于不同产地荆芥药材的质量控制和预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熟大黄炮制过程样品表观颜色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色谱峰所表征成分的相关性,以揭示大黄酒蒸过程中的质量传递规律。方法 运用视觉分析仪分析熟大黄不同炮制时间点样品粉末的颜色变化,采用HPLC指纹图谱进行共有成分指认及其相对峰面积计算,利用多元统计学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表观颜色和HPLC指纹图谱中成分变量的聚类、判别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熟大黄炮制过程中,样品粉末a*(红绿色值)变化幅度不大,L*(明度值),b*(黄蓝色值),E*ab(总色度值)呈下降趋势,颜色由亮转暗,由黄色到棕褐色转变。在254 nm和280 nm处,指纹图谱中共指认了46个色谱峰,经对照品比对鉴定出了其中18个成分。L*b*E*ab的变化趋势与鞣质类(儿茶素、表儿茶素和没食子酸乙酯),二苯乙烯苷类(反-3,5,4′-三羟基苯乙烯基-4′-O-β-D-葡萄糖苷),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2?-O-没食子酰基-6?-O-(4?-羟基)-桂皮酰基]-葡萄糖苷(苯丁酮苷类),结合蒽醌类(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酸-8-O-葡萄糖苷和大黄素-8-O-葡萄糖苷)及ω-羟基大黄素的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P<0.01),与游离蒽醌类(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则呈负相关。与254 nm相比,280 nm的过程样品色谱峰的相似度变化较为明显,检测到的共有峰数目也更多,该波长可反映更多大黄酒蒸过程中化学成分组成上细微的差异。结论 鞣质类、二苯乙烯苷类、苯丁酮苷类成分主要与L*的相关性较强,蒽醌类成分则与b*的相关性较强;E*ab的下降与游离蒽醌类成分含量升高及儿茶素、二苯乙烯苷类、结合蒽醌类、苯丁酮苷类和ω-羟基大黄素等成分的下降密切相关。过程样品颜色指标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熟大黄药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测定黄芩粉末的色度及有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将代表颜色与代表质量的内在含量指标值相关联,探讨黄芩药材化学成分与色度之间的相关性,为中药黄芩的等级标准及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色差仪对黄芩粉末进行测定,以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黄芩含量测定项下方法,采用HPLC进行测定,通过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结合药材内部物质成分含量测定结果,对二者间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黄芩中黄芩苷含量与a*(代表颜色红绿色度)、b*(代表颜色黄蓝色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在一定程度上a*b*值越大,黄芩苷含量越高;而黄芩苷含量与L*(代表颜色明暗)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在一定程度上,L*值越小,黄芩苷含量越高。结论 黄芩外观颜色与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相关,且颜色深棕黄色的黄芩,黄芩苷含量较高,质量相对较好。通过色差仪的测定可初步快速判断黄芩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为黄芩药材等级划分及制订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在其生产及商品流通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丁宁  任榕霞  王杨  崔伟亮  张磊  李慧芬 《中草药》2023,54(19):6286-6294
目的 以色空间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研究麦麸对麸炒山药外观颜色的影响,为中药炮制辅料麦麸质量标准的制定和麸炒炮制工艺的优选提供依据。方法 以不同含水量(ω)、不同粒径(Φ)的麦麸为辅料以及加入不同用量(n)的麦麸,分别制备麸炒山药。采用色差仪测定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L*a*b*及总色度值Eab*L*为亮度,a*为红绿色度值,b*为黄蓝色度值,Eab*=(L*2a*2b*21/2],采用SIMCA 14.1和SPSS statistics 26对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麦麸含水量主要影响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a*,含水量越大,a*值越小;麦麸粒径主要影响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L*,粒径越细,L*值越分散;麦麸用量则主要影响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a*b*,每100 g山药用麦麸5~20 g,麦麸用量越大,a*b*值越大。合适规格麦麸炮制的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及总色度值范围分别为81.09≤Eab*<90.12。基于色度值的麦麸规格参数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式分别为ω=0.688 L*+1.264 a*-0.872 b*-18.113,Φ=0.058 L*+0.049 a*-3.696,n=0.346 L*+0.867 a*-24.666。结论 麦麸含水量<25%,粒径10~50目,每100 g山药饮片用麦麸10~15 g,炮制出的麸炒山药饮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性状要求。过于潮湿、粒径过细及麦麸用量过大或过小均难以满足麸炒山药的外观颜色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不同炮制加工的熟地黄水煎液对雌性大鼠排卵功能的影响,为熟地黄的炮制加工与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清蒸法(一蒸一晒)和传统法(九蒸九晒)炮制生地黄,得到2种不同炮制工艺的熟地黄。以动情周期正常的雌性成年大鼠为研究对象,设空白组和清蒸组、传统组。观察这2种熟地黄的水煎液对雌性大鼠动情周期、卵巢组织形态及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清蒸组和传统组的给药剂量均为3.6 g·kg-1。建立熟地黄的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药效学指标研究熟地黄对雌性大鼠排卵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清蒸组大鼠血清中雌二醇和孕酮含量明显降低(P0.05),动情周期明显延长(P0.05),卵巢中闭锁卵泡数目明显升高(P0.05);传统组各项指标变化皆不明显,与空白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谱效学结果显示毛蕊花糖苷与清蒸法制备的熟地黄抑制大鼠排卵作用呈正相关;传统法制备的熟地黄HPLC图谱中3,5号峰与抑制排卵作用呈负相关。结论:清蒸法炮制的熟地黄对正常雌性大鼠的排卵有一定抑制作用,传统法炮制的熟地黄在排卵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甄臻  李慧芬  刘静  王杨  孔庆悦  张学兰 《中草药》2021,52(24):7438-7446
目的 采用色差法和显微成像技术获取生地黄与熟地黄粉末和显微特征颜色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探究基于色度学原理对生地黄与熟地黄进行快速鉴别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色差仪测定地黄生、熟品粉末颜色,使用显微镜摄取生地黄与熟地黄木栓细胞、导管的显微特征图像,使用“显微特征颜色提取”软件测定显微特征颜色,以生地黄与熟地黄粉末和显微特征颜色值(L*a*b*)及总色值(Eab*)为基础,利用Kruska-Wallis H秩和检验、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研究生地黄与熟地黄的差异,利用Fisher判别分析建立二者粉末与显微特征颜色的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结果 a*为生地黄与熟地黄主要差异性颜色值,木栓细胞为生地黄与熟地黄主要差异性显微特征。生地黄与熟地黄粉末颜色的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为y=0.629L*+0.379 a*-2.754 b*+1.494 Eab*-40.662,显微特征颜色的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为y=0.497L*-0.659 b*+0.267 Eab*-5.428;上述2个函数判别规则为y>0判为生地黄,y<0判为熟地黄。结论 利用色差法和显微成像技术实现了生地黄与熟地黄粉末和显微特征颜色的数字化表达,Fisher判别分析利用饮片粉末和显微特征颜色信息可有效判别生地黄与熟地黄,为中药生、制饮片的判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鸡冠花药材粉末颜色与其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方法:用电子感观分析法(色度计)测量药材粉末L*,a*,b*值,用RP-HPLC法同时测定鸡冠花4种有效成分含量,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鸡冠花总黄酮(以芦丁计)含量,用SPSS 19.0分析颜色值与有效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L*与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a*与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b*与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呈极显著负相关。a*,b*与异鼠李素含量不相关,L*,a*,b*与总黄酮(以芦丁计)的含量不相关。结论:鸡冠花粉末颜色越暗、偏红程度越大,其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含量越高,而偏黄程度大,则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含量越低;鸡冠花异鼠李素含量仅与鸡冠花粉末明暗程度相关(负相关);鸡冠花总黄酮含量(以芦丁计)与其粉末颜色不相关。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代表了植物中最多的黄酮醇类化合物,因此用它们作对照品来分析药材有效成分与粉末颜色相关性有一定意义,且测定鸡冠花的颜色值用以评价其质量具有简便、节能的优点,可为鸡冠花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途径和参考。另外,鸡冠花主要色素类成分为红色素,鸡冠花粉末颜色值是否反应鸡冠花红色素的含量以及鸡冠花具体发挥作用的成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定木香粉末色差值及有效成分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和挥发油的含量,将代表颜色的指标值与代表质量的指标值相关联,探讨有效成分含量与颜色值之间的相关性,为木香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色差计对木香粉末色差值进行测量,以流动相甲醇-水(65∶35)等度洗脱,检测波长225 nm,采用HPLC测定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测定木香挥发油的含量,通过SPSS 21.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挥发油含量与L*(代表颜色深浅),b*(代表颜色红绿方向),E*ab(代表总色差)存在负相关关系,且效果极显著(P0.01),但与a*(代表颜色红绿方向)不显著相关。结论:L*,b*,E*ab越小,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越高。木香颜色值与3种有效成分含量都有关,且颜色深的木香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质量较好。通过利用色差计对木香粉末的色差值进行测定,可以快速预测木香中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可为该药材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地黄“九蒸九晒”过程中4种活性成分HPLC检测方法,探索酒地黄炮制过程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YMC-Pack ODS-A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03、334 nm,柱温35℃,测定酒地黄炮制过程中梓醇、毛蕊花糖苷、地黄苷D和益母草苷含量。结果建立了地黄“九蒸九晒”过程中4种活性成分HPLC检测方法;梓醇、毛蕊花糖苷、地黄苷D和益母草苷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RSD均小于2.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101%(RSD<2%)。梓醇、地黄苷D和益母草苷含量随蒸制次数增加而不同程度下降。结论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地黄炮制过程中4种活性成分的变化过程,所建立的方法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6.
色度分析花椒黄酮类成分含量与颜色值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花椒黄酮类成分与外观颜色相关性,为花椒品质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引入色度空间系统CIE L*,a*,b*对花椒药材粉末颜色进行客观量化,以总黄酮及黄酮类成分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橙皮苷为指标,研究其与颜色值的相关性。结果:花椒的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含量与L*,a*显著正相关(P0.05),而总黄酮、芦丁与b*无显著相关性,金丝桃苷、槲皮素的含量与颜色值b*显著正相关(P0.05);青椒橙皮苷的含量与L*,a*,b*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花椒颜色值与总黄酮、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橙皮苷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张晓亚  徐金娣  许军  邹叶廷  龙芳  李松林 《中草药》2021,52(6):1591-1600
目的对《中国药典》收载的蒸制和酒炖2种炮制法所得熟地黄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整合基于HPLC(C18)-PDA、HPLC(NH2)-ELSD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ELSD的糖组学和基于UPLC-QTOF-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2种熟地黄的糖类组分(多糖、寡糖和游离单糖)和非糖小分子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蒸制地黄相比,酒炖地黄多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更宽,较大相对分子质量多糖占比较高。2种熟地黄多糖均由甘露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但其物质的量比稍有不同(2.57∶0.05∶1.00∶0.87∶0.10vs2.07∶0.07∶1.00∶1.05∶0.17)。2种熟地黄均含有寡糖水苏糖、甘露三糖和蜜二糖,但酒炖地黄中水苏糖含量显著高于蒸制地黄(P<0.01)。2种熟地黄均含有游离单糖葡萄糖、果糖、鼠李糖、甘露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但酒炖地黄中葡萄糖(P<0.01)、鼠李糖(P<0.05)和甘露糖(P<0.05)含量均显著低于蒸制地黄,而半乳糖含量显著高于蒸制地黄(P<0.05)。2种熟地黄中共筛选到29个差异性非糖小分子成分,主要为环烯醚萜苷类、苯乙醇苷类和呋喃醛衍生物。代表性成分定量分析表明,与蒸制地黄相比,酒炖地黄中梓醇、益母草苷和地黄苷D含量较高(P<0.01),密力特苷(P<0.05)和5-羟甲基糠醛(P<0.01)含量较低。结论蒸制和酒炖地黄内在质量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内在质量差异是否会显著影响其药效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青黛粉末外观颜色及其提取液颜色与靛蓝、靛玉红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27批青黛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青黛粉末及提取液的色度值L~*,a~*,b~*。运用SPSS 20.0软件对青黛有效成分含量与其色度值进行相关性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感官评定青黛粉末外观颜色结果表明,随着粉末颜色加深,分光测色仪测定粉末和提取液的明亮度(L~*)降低、红-绿色度(a~*)升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靛蓝含量与青黛粉末L~*呈负相关(P0.01),相关性系数为-0.520;与a~*呈正相关(P0.01),相关性系数为0.567。靛玉红含量与青黛粉末、提取液的L~*呈负相关(P0.01),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635,-0.580;与a~*呈正相关(P0.01),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06,0.493。结论:青黛粉末外观颜色较深者,其靛蓝、靛玉红含量较高;青黛粉末L~*,a~*与靛蓝、靛玉红含量的相关性比提取液的相关性大;青黛粉末颜色与靛蓝、靛玉红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为青黛快速鉴别方法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青黛色度值的方法具有稳定性、科学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定龙胆色差值及有效成分龙胆苦苷的含量,将代表颜色的外观指标值与代表质量的内在含量指标值相关联,探讨有效成分含量与颜色之间的相关性,为常用中药龙胆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色差仪对龙胆粉末进行测定,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龙胆含量测定项下方法,采用HPLC进行测定,通过SPSS 21.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龙胆中龙胆苦苷含量与L*(代表颜色深浅),E*ab(色差值)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 01),表明在一定程度上,L*,E*ab值越大,龙胆苦苷含量越高;而龙胆苦苷含量与a*(代表颜色红绿色度),b*(代表颜色黄蓝色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0. 01),表明在一定程度上,a*,b*值越小,龙胆苦苷含量越高。结论:龙胆外观颜色与有效成分龙胆苦苷含量有关,且颜色偏浅黄色的龙胆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质量相对较好。通过色差仪对龙胆色差值进行测定,快速预测龙胆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可为该药材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测定怀地黄中地黄苷A,地黄苷D,益母草苷含量的方法。方法: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测得85-5,北京1号,白状元,沁怀,白选,沁怀郑共6个品种108份怀地黄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结合高效液相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同时测定的样品中地黄苷A,地黄苷D,益母草苷的含量,并利用TQ软件将光谱信息与测得含量相关联,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建立怀地黄中地黄苷A,地黄苷D,益母草苷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24 67,0.934 96,0.951 54,校正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分别为0.016 6,0.015 9,0.022 8,验证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分别为0.017 00,0.007 86,0.012 50,交叉验证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ross validation,RMSECV)分别为0.032 13,0.030 36,0.069 22,以及性能指数(performance index,PI)分别为92.5,82.7,83.1;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NIR模型预测值与HPLC测得参考值的P分别为0.422,0.549,0.131,均0.05,表明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绿色,可用于怀地黄中地黄苷A,地黄苷D,益母草苷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