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手术组2006年1月~2014年5月间接诊的4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其中35例分别采用了3种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另6例进行了随诊观察。结果 4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其中1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病人复发,2例未治疗的病人动脉瘤增大。结论治疗组和观察组做统计学分析(P0.01),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根据动脉瘤的形态、与小脑后下动脉的关系及对侧椎动脉的发育情况等因素来选择不同的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采用支架技术治疗的9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6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 结果 9例患者均在首次治疗中成功植入支架或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椎动脉均保留通畅,无动脉瘤破裂、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获4~39个月临床随访,随访过程中无再出血表现.6例患者获3~18个月造影随访,其中2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者随访发现动脉瘤再通或增大,再次行血管内孤立术及椎动脉近端闭塞术;2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者随访造影示动脉瘤闭塞;另1例不全闭塞. 结论 血管内支架技术能保存患侧椎动脉畅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应严密随访,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不同部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小脑后下动脉(PICA)与瘤体的关系进行分类,Ⅰ类:PICA起始部远离瘤体;Ⅱ类:PICA起始部发自瘤体上下缘;Ⅲ类:PICA 起始部发自瘤体.所有病人均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 随访82例,时间3~18个月.Ⅰ类动脉瘤40例,其中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术23例,术后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术17例,术后动脉瘤完全及近全栓塞12例,随访动脉瘸保持稳定13例.Ⅱ类动脉瘤27例均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术后动脉瘤完全及近全栓塞17例,随访动脉瘤保持稳定18例.Ⅲ类动脉瘤15例,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7例,术中均行部分栓塞,随访动脉瘤保持稳定4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8例,术后随访仅3例动脉瘤保持稳定.结论根据PICA和动脉瘤体的关系进行分类,充分考虑PICA的位置关系,可指导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共收治17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接受血管内治疗。3例栓塞动脉瘤的同时闭塞载瘤动脉,14例采用血管内重建技术: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术后3个月~1年复查造影。结果17例血管内治疗中手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有15例完全治愈,动脉瘤完全不显影;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病例动脉瘤保持稳定。在平均14.4月中的随访中,所有患者一般状态平稳,没有再出血或梗死。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的。与结构破坏性手术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结构重建性手术: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或多支架血管内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IVADA)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的24例IVADA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为单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为双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5枚夹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8枚,单纯双支架治疗2枚,闭塞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成像和血管造影影像学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经过。结果影像特点为MR内膜瓣与壁间血肿,DSA珠线征,双腔征等。12例支架治疗中4例单纯支架后造影复查不显影,8例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7例造影复查不显影;6例载瘤动脉闭塞4例造影复查不显影,全部病人临床随访症状消失。15例DSA复查随访,夹层动脉瘤不显影,无复发。结论DSA及MR检查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诊断价值;血管内治疗如支架技术(单纯置入或联合弹簧圈栓塞)以及载瘤动脉闭塞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破裂VADA的临床资料,均使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按使用支架数量分为单支架组(n=32)和多支架组(n=25),比较两组间即刻和随访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结果。结果治疗即刻VADA完全栓塞、近全栓塞和部分栓塞,单支架组分别为4例(12.5%)、7例(21.9%)、21例(65.6%),多支架组分别为13例(52%)、7例(28%)、5例(20%)。影像学随访12~78个月,单支架组30例,其中VADA完全栓塞19例(63.3%),显影11例;多支架组24例,其中VADA完全栓塞23例(95.8%)、显影1例。术后即刻与随访期VADA完全栓塞率,多支架组显著高于单支架组(P〈0.05)。死亡3例。改良mRS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在技术上是安全有效的,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可有效提高即刻及远期的完全栓塞率,降低术后复发及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血管重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纪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各种颅内疾病中。颅内动脉瘤是最为凶险的一类,为此,人们对于治疗这一疾病的努力从未停止。传统手术治疗动脉瘤时,需解剖脑组织后行动脉瘤夹闭。但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病,脑组织并无病变,因此.避开脑组织直接针对动脉瘤进行治疗,避免脑组织的无谓损伤.在理论上是最为直接和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根据血管结构的血管内治疗方案及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1例,对其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结果 21例患者中,7例(33.3%)行载瘤动脉闭塞术,8例(38.1%)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6例(28.6%)行单纯支架置入术。本组2例(9.5%)死亡,1例(4.8%)重度残障,2例(9.5%)轻度残障,16例(76.2%)预后良好。所有患者进行6月至1年的随访,动脉瘤无复发。结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根据血管结构行血管内治疗是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的治疗方案,患者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术前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榷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我科11例经DSA确诊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与影像资料及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随访情况.结果 11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第四脑室出血1例,脑干梗死1例,后循环TIA 1例,反复头痛头晕1例.有2例CTA检查阴性,经DSA确诊.行血管内治疗10例,1例放弃血管内治疗.随访3个月~3年,未有脑卒中事件发生.结论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以后颅窝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多见,头痛以枕项部剧痛为主,确诊需DSA,治疗方式以血管内治疗为首选,成功治疗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血管内介入等综合方法 治疗破裂出血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态选用不同方法 共治疗14例,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治疗6例,双支架治疗4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治疗4例.术后尽早将血性脑脊液排出,同时防治血管痉挛.结果 术中无栓塞及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除1例Hunt-Hess Ⅴ级患者死亡外,其余13例均恢复良好.平均随访16个月,无再出血.影像随访1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者仅有1例部分再通;2例双支架治疗患者原扩张已消失,另2例扩张部分明显变小.3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无再通.结论 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出血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根据夹层动脉瘤不同的形态特征,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早期栓塞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和病情情况,22例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分别采用弹簧圈闭塞近端椎动脉1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15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5例(其中两个以上支架叠加4例),单纯双支架治疗1例。术后腰大池引流血性脑脊液,防治脑血管痉挛。结果栓塞成功100%,无术中出血。1例有术后早期非动脉瘤性出血,2例有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1例高龄Ⅳ级患者放弃治疗出院。随访3~18个月,无再出血,无脑梗死。20例恢复良好,1例遗有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影像随访14例,3例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消失。11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的无再通,对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结论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该尽早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介入方法安全有效,应优先考虑保留载瘤动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Su W  Gou S  Ni S  Li G  Liu Y  Zhu S  Li X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2011,18(12):1639-1644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VADA) are challenging disorders for neurosurgeons. Between December 2005 and May 2010, we treated 12 patients for DA of the intracranial VA. Three were treated by open surgery, seven underwent endovascular manipulation, and two were conservatively managed. Nine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rom the ruptured aneurysm, and of these, two experienced abrupt re-hemorrhage and three presented with symptoms of brainstem ischemia. One of the two patients with a re-hemorrhage underwent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and died in hospital of re-bleeding at 30 days after initial presentation. No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al deficits occurred in patients treated by open surgery or via an endovascular approach. No re-hemorrhage or ischemic symptoms were observed in the 11 remaining patients during the mean 29-month (range: 14-54-month) follow-up. The chosen management strategy should b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linical condition and imaging results. Endovascular treatment, which includes several techniques,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most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33例椎-基底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瘤治疗方法与预后关系。材料与方法:报告33例椎-基底动脉瘤。动脉瘤破裂致SAH18例,动脉瘤直径从5mm到45mm。其中9例行保守治疗。直接手术治疗中,9例夹闭术,2例瘤壁加固术。1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9例保守治疗中3例因再次出血死亡。11例直接手术均痊愈。13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后1~3个月后复查造影,闭塞率>80%者12例。结论:椎-基底动脉瘤积极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率,依动脉瘤部位与大小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至关重要,血管内栓塞治疗适于直接手术难以达到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急诊介入治疗技术.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手术治疗经过.结果 20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合并脑积水)为主要临床表现,13例DSA造影表现为串珠征;20例中有18例对侧椎动脉发育良好的病例采用夹层动脉瘤栓塞联合载瘤动脉闭塞的手术方式治疗,生存率达94% (17/18),随访未见闭塞血管再通或动脉瘤复发.结论 对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急诊行动脉瘤栓塞联合载瘤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