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和血糖水平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缺血性卒中病人血液流变性和血糖水平间的关系.方法对96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血糖和血流变学相关参数的检测.结果缺血性卒中病人的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其中全血中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与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正相关(P<0.05).调整红细胞聚集和变形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后计算血糖和全血黏度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发现全血中切、低切黏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和血糖正相关(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与血糖增高有关,高血糖主要通过影响红细胞聚集和变形能力、血浆黏度,使全血黏度升高,长期高血糖和反应性高血糖均可影响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血流变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3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组,20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163例),监测血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基化血红蛋白(GHbA1)、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并检测眼底,比较两组上述检测指标,然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DR组的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FBG、2hBG、GHbA1、TC、TG与NDR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FBG、TG是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程、FBG、TG为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重视并针对其危险因素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高压氧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的临床价值。方法将3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DM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在药物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14例,单纯以药物常规治疗。通过对治疗前后眼底和尿蛋白改变的比较及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等各项指标变化的观察。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眼底及尿蛋白检查均有好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经高压氧治疗能控制糖代谢紊乱,使血糖、血脂降低,改善血液流变学,延缓了因缺氧、微循环障碍所致的DMA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糖人群相关项目如全血黏度、三酰甘油(TG )、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血糖(GLU)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椎板式血液流变仪测血液黏度,用酶法试剂盒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GLU,TG,TC,HDL-C和LDL-C.结果 1 613名人员中高血糖者83人,占体检人数的5.15%,其中男性51人占高血糖者的66.3%,女性32人占高血糖者的33.7%.高血糖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血黏度低切值(t=6.38 P<0.05),全血黏度中切值(t=4.8 P<0.05),TG(t=5.86 P<0.05),TC(t=6.81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C(t= 6.0 P<0.05),全血黏度高切值(t=1.51 P>0.05),血浆黏度(t=1.51 P>0.05)和HDL-C(t=1.12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糖与全血黏度低切值回归方程为Y=0.935X+15.78,r=0.979,与TG回归方程为Y=0.544X-1.765,r=0.801.结论 该次研究的高血糖人群全血黏度低切值、全血黏度中切值,TG,TC和LDL-C值与对照组有差异,而全血黏度高切值、血浆黏度、HDL-C与对照组无差异,且GLU与全血黏度低切值及TG呈正相关,与全血黏度中切值、全血黏度高切值、血液黏度、TC,HDL-C,LDL-C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357例,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152例和未合并视网膜病变组(NDR组)205例。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和实验指标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情况、糖尿病病程、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血糖(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血脂以及尿白蛋白排泄率等。结果 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和尿白蛋白排泄率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显著关联。结论 糖尿病病程和尿白蛋白排泄率是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高压氧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峰  邹习武 《中国临床康复》2002,6(7):1022-1023
目的:为探讨高压氧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的临床价值。方法:将3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DMA患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在药物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14例,单纯以药物常规治疗,通过对治疗前后眼底和尿蛋白改变的比较及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等各项指标变化的观察,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眼底及尿蛋白检查均有好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性(P<0.05),结论:糖尿病患经高压氧治疗能控制糖代谢紊乱,使血糖,血脂降低,改善血液流变学,缓了因缺氧,微循环障碍所致的DMA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血糖对血液流变学指标中黏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血液流变学指标中血浆和全血黏度的影响。方法检测80例高血糖患者的血浆和全血黏度,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性别高血糖组血浆和全血黏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低切黏度的变化尤为明显;而高血糖患者中三个浓度组存在着不同的变化规律,血糖浓度在7.5~9.9mmol/L时血浆和全血黏度均出现一个峰值;在10.0~13.9mmol/L时则均有降低的倾向;当>14.0mmol/L,全血黏度明显下降,而血浆黏度则又恢复上升的趋势。结论高血糖病人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且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在检验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血糖对血流变学指标检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倩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7):3049-3051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胶囊辅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羟苯磺酸钙胶囊辅助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红细胞压积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低于对照组的2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采用羟苯磺酸钙胶囊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血液动力学指标,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可有效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并发视网膜病变46例(DR组),非视网膜病变58例(NDR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DR组与NDR组相比,TG、TC、LDL-C、FPG、HbA1c、全血低切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而HDL-C、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下降。结论:血糖、血脂异常及血浆粘度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慢性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大连地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①收集2005-01/2006-1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579例。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收集个人资料,测量体脂测量参数(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股围)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血糖、血脂、24h尿白蛋白、胰岛素敏感相关指标)。根据国际临床分类法,24h尿白蛋白情况,神经肌电图,彩超检查、头部CT、心电图以及酶学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③使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各危险因子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贡献大小。结果:糖尿病患者57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其中42.3%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中4.5%为增殖型视网膜病变;63.2%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7.0%合并糖尿病肾脏病变;56.6%合并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糖尿病病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腰股比为糖尿病肾脏病变独立危险因素(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005,0.019,0.069,6.693,P<0.05 ̄0.01)。②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24h尿白蛋白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独立危险因素(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014,0.158,0.536,0.039,0.006,P<0.05 ̄0.01)。③糖尿病病程、年龄、血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独立危险因素(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016,0.039,0.608,0.433,P<0.05 ̄0.01)。④年龄、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24h尿白蛋白为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085,0.092,0.248,1.153,0.937,0.002,P<0.05 ̄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独立保护因素(偏回归系数为0.992,P<0.05)。结论:腰股比是糖尿病肾脏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5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视网膜病变组75例,无视网膜病变组83例,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舒张压、血清脂蛋白α、载脂蛋白Al、载脂蛋白B等因素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脂蛋白α、载脂蛋白Al、载脂蛋白B、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程、血糖、血脂以及血清脂蛋白α等均是发生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37例。对合并与未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37例入选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共80例(占33.6%)。(2)与未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相比,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患者的年龄更大(P<0.05),糖尿病病程更久(P<0.01),空腹血糖较对照组高(P<0.01),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较对照组升高(P<0.01),但是总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及总胆红素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下降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血清总胆红素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有益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469K>E基因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及其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用PCR检测10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469KK、KE及EE基因型出现的频率,并检测其空腹血糖、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血浆游离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总胆固醇水平,并与120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和15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游离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浆游离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0.01)。KK,KE,EE3种基因型在3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15,P<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等位基因E出现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0.05),2型糖尿病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469E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浆游离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K携带者(P<0.01)。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脂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以82例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肾功能及24 h尿白蛋白定量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病程、SBp、HbAlc、LDL、TC、BUN、Scr、SUA是糖尿病并发肾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医生早期、及时、全面的检测、评估与治疗相关危险因素,对于防止和延缓糖尿病并发肾病的发生及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补肾健脾方联合常规西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血糖、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肾健脾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血糖、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如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以及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补肾健脾方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控制患者血糖,改善血液流变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激光治疗,观察组加服复方血栓通胶囊,比较两组眼科参数、血脂、糖尿病指标、血流学指标、眼底病变改善情况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黄斑中心凹厚度、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DSQL总分低于对照组;眼底病变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及2型糖尿病未伴发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糖、血压、病程、血脂、肾功能等指标水平,探讨影响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因素。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伴发眼底病变分为两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和糖尿病未伴发视网膜病变组(NDR组)。采集患者病史记录中的血压、病程等,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E(ApoE)、游离脂肪酸(NEFA)、尿素(BUN)、肌酐(Cr)、尿酸(UA)、餐后2h血糖(2hPG)水平;采集患者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全血,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留取患者晨尿,应用免疫比浊仪测定尿微量清蛋白(m-ALB)水平。结果 DR组的病程、FPG、卧位舒张压、TC、HDL-C、LDL-C、ApoA1、m-ALB水平明显高于NDR组(P0.05),其余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病程延长,以及FPG、卧位舒张压、TC、HDL-C、LDL-C、ApoA1、m-ALB水平增高是糖尿病伴发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衡欣 《临床医学》2021,41(2):116-118
目的探讨和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许昌市人民医院视网膜下积液患者60例,均行玻璃体切除术,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和血明目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视力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和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下积液疗效显著,可提高视力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张允  陈明卫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8):2645-2647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及肾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2017年在亳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19例。根据有无视网膜病变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0组,n=79)和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1组,n=40),根据24h尿微量清蛋白分为无糖尿病肾病组(DN0组,n=64)和有糖尿病肾病组(DN1组,n=55)。分别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24h平均葡萄糖(MG)、空腹血糖变异系数(FPG-CV)等有无差异。结果 DR1组及DN1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低血糖发生率、SDBG、FPG-CV、LAGE均分别高于对应的DR0组及DN0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SDBG及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肾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糖波动是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肾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梁怡 《医学临床研究》2013,30(1):108-109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生化指标的特点,分析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比较单纯糖尿病与合并DR患者的病程、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尿蛋白水平.[结果]DR的发生、发展与病程、血糖、HbA1C、血脂水平有关,且可通过尿蛋白的发生与否及严重程度预示DR的存在.[结论]严格控制血糖、血脂、监测及控制尿蛋白,定期检查眼底,可预防DR的发生及延缓DR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