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目的:探究早产儿呼吸暂停(AOP)施以经鼻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固始县妇幼保健院治疗的98例AOP患儿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两组,两组均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对照组44例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观察组54例行NSIMV,比较组间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比对照组79.55%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呼吸暂停次数比对照组少,呼吸机通气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 h后,观察组pH、氧分压(PaO_2)值均比对照组高,PaCO_2值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产儿呼吸暂停联合NSIMV、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维持量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17例早产儿呼吸暂停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儿分成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9),对照组采用低剂量枸橼酸咖啡因(5 mg·kg~(-1)·d~(-1))进行维持治疗,观察组采用高剂量枸橼酸咖啡因(10 mg·kg~(-1)·d~(-1))进行维持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61%高于对照组的87.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暂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暂停时间以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25%和13.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产儿呼吸暂停患儿来说,采用高剂量枸橼酸咖啡因进行维持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性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与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CPAP治疗,观察组予以HHFNC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及全量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率为10.00 %低于对照组的2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治疗期间开展HHFNC干预,能改善患儿缺氧状况及预后,缩短患者全量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呼吸窘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及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28%,对照组为92.08%,观察组疗效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确切,治疗相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研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1年7月-2013年8月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治疗方法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机械通气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基础上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结果。结果:临床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气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借助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可消除患儿临床症状,改善血气情况,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比较枸橼酸咖啡因、氨茶碱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广 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 105 例呼吸暂停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氨茶碱,n = 55)、观察组(枸橼酸咖啡因, n = 50)。比较两组患儿血气分析、肺功能、机械通气支持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足疗程后,观察组 患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有创、无创机械通气率低于对照组,有创、无创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不 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于呼吸暂停早产儿,枸橼酸咖啡因有助于改善患 儿肺功能,促进病情预后,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于清远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患儿65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机械通气(CMV)治疗,观察组给予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降低,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升高,但观察组的降低、升高幅度均超过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为5.71%,明显低于对照组23.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高频通气治疗对血气指标的改善更为显著,治疗有效率更高,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7 年 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157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8例)和观察组(79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呼吸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及用 氧时间、血气指标及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用氧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 pH 及血氧分压(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低于 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 98.73 % 高于对照组的 80.77 %,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P < 0.05)。 结论:将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明确,能够减少机械通气及用氧时间, 改善患儿病情,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固尔苏联合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呼吸窘迫新生儿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2组均行CPAP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固尔苏治疗。在用药前后对患儿进行动脉血气监测,包括血p(O2)、p(CO2)及pH,记录患儿在治疗期间机械通气各参数变化,比较2组患儿在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及机械通气相关参数变化。结果 2组患儿在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及机械通气相关参数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固尔苏联合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改善患儿血气分析及机械通气效果,缩短氧疗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鼻双水平(N-Bi PAP)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RDS)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78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78例患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经鼻持续气道(NCPAP)通气治疗,实验组接受经鼻双水平(N-Bi PAP)通气治疗,同时给予两组患儿猪肺磷脂注射液及基础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新生儿血气分析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儿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鼻双水平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状况,能降低p H、增加血氧分压同时降低血二氧化碳分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情况方面,能减少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双水平通气可以有效缓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周期短、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新生儿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纳入本研究50例新生儿合并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症患儿均为2015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遂溪县人民医院收治,以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2.0%比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68.0%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变化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短,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新生儿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较为理想,在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的同时也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CPAP呼吸机、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氨溴索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CPAP呼吸机联合氨溴索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Fi O2无明显差异,治疗后48h两组患儿Fi O2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间Fi 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AP呼吸机、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通气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2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通气期间采用基础性护理干预,观察组通气期间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并发症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堵塞、口腔感染、窒息)、护理舒适度评分(生理维度、环境维度、心理维度)、家长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 d,观察组护理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预后情况、护理舒适度以及家属满意度更优,更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无创高频通气技术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撤机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诊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中,选择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3)和观察组(n=63),对照组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干预,观察组行无创高频通气,将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通气前两组患儿血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通气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在用氧时间、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脱机成功率等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频通气方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脱机过程中应用,能在减少用氧时间、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脱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选取60例,以治疗方式为依据,分为两组,对照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观察组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治疗后6hFiO_2、PH值、PaO_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的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常频机械通气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临床疗效。方法:抽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新生儿ARDS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双号的方式将其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所有患儿都选择常频机械通气模式,同时,观察组还需要同时注射猪肺磷脂注射液,然后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观察其治疗前后呼吸频率、心率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5 %远远大于对照组的7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呼吸频率、心率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水平明显优异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生儿ARDS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常频机械通气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保证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改善肺通气功能,促进气血分析指标正常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所选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4年2月至2017年5月所收治,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选择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结果:治疗后6 h,观察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p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时,选择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能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使其治疗时间缩短,而且还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机械通气治疗基础上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氧合功能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最高平均动脉压(MAP)、最高浓度持续时间、氧合指数及呼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呼吸机有效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死亡率3.57%及并发症发生率3.57%低于对照组的10.71%、17.86%(P0.05)。结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功能有积极影响,可有效改善患儿肺氧合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治疗呼吸暂停早产儿疗效及对神经发育、β内啡肽(β–EP)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的影响。方法:选取泉州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5例呼吸暂停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儿(40例)采用枸橼酸咖啡因治疗,对照组患儿(45例)采用氨茶碱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并发症、肺功能、神经发育、β–EP及BMP–7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时间、呼吸暂停消失时间及吸氧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会行为及总发育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心律失常、消化道症状、血糖异常、喂养不耐受、肝肾功能损伤及死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肺功能恢复指标显著好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肺功能恢复指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猪肺磷脂注射液与氨溴索结合治疗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接诊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62例,利用抽签分组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研究组接受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氨溴索治疗,对照组接受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治疗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症状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施以猪肺磷脂注射液与氨溴索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