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探讨血清PCT、CRP和WBC在细菌性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85例细菌性感染患者作为试验组,非细菌感染患者80例作为非细菌感染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研究对象进行血清PCT、CRP及WBC的检测,比较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血清PCT、CRP及WBC水平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组PCT、CRP及WBC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P0.05)。结论:血清PCT、CRP、WBC可以作为细菌性感染的临床诊断指标,PCT、CRP和WBC联合检测可提高准确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儿科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疑似感染性疾病患儿115例,诊断后分为细菌感染组64例、非细菌感染组51例,另选取同期正常儿童35例为对照组,检测以上儿童PCT、白细胞计数(WBC)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细菌感染组患儿及非细菌感染组患儿WBC及CRP检测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细菌感染组患者PCT高于对照组(P0.05),非细菌感染组患者PCT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细菌感染组患儿PCT、WBC及CRP水平高于非细菌感染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患儿PCT阳性率为79.69%,非细菌感染组患儿PCT阳性率为13.73%(P0.05)。结论:PCT可作为儿科感染的治疗效果及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且对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感染新生儿和非感染新生儿血清前白蛋白(PA)、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胆碱酯酶(ChE)水平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探讨以上各项检测指标在新生儿感染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择发生不同程度感染的新生儿12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出院诊断为败血症60例作为败血症组,出院诊断为新生儿肺炎、泌尿道感染、感染性肠炎者60例作为其他感染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60例非感染新生儿作为非感染组。采集所有受检者静脉血进行CRP、PCT、PA、ChE、血常规检测,同时送检细菌培养。恢复期再次取患儿静脉血复查血常规、CRP、PCT、PA、ChE。比较各组各项检测指标的差异。结果败血症组、其他感染组及非感染组间血清PA、CRP、PCT、ChE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败血症组血清PA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感染组与非感染组(P均0.05);败血症组和其他感染组血清CRP、PCT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均0.05);败血症组和其他感染组血清ChE水平均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均0.05)。败血症组治疗后血清PA、ChE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CRP、PCT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败血症组早产儿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足月儿(P0.05)。PA、CRP、PCT、ChE、WBC计数均为诊断新生儿感染的敏感指标,但ChE、WBC计数的特异度均偏低。结论血清PA、CRP、PCT、ChE及WBC计数是诊断新生儿感染和判断疗效的敏感指标,ChE及WBC计数单独检测时特异性低,PA的阴性预测值较低。血清PA、PCT、ChE及WBC计数在诊断败血症时不受胎龄影响,CRP受胎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一般人群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一般人群感染性疾病80例患者,根据感染情况分为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各4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群8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予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检测,观察并比较三组观察对象的的各项指标。结果:对照组、病毒组、细菌组的WBC、CRP、PCT检测指标水平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WBC、CRP、PCT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比WBC、CRP、PCT单项检测高,且细菌组WBC、CRP、PCT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毒组WBC、CRP、PCT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一般人群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WBC、CRP、PCT联合检测能够明显提升诊断效果,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在早期识别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89例感染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3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30例和病毒感染组27例。患儿入院后,于次日清晨取静脉血进行血清CRP、WBC、PCT检测。观察三组患儿血清CRP、WBC、PCT检测结果。结果:细菌感染组血清CRP、WBC、PCT水平高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组CRP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WBC、PCT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WBC、PCT在早期识别儿童感染性疾病中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PCT,在辅助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方面,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重庆市涪陵区妇幼保健院接受诊治的肺炎患儿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血清中PCT、CRP及WBC的水平。结果:观察组中PCT、CRP、WBC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5%、47.5%、40.0%,PCT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RP、WB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中PCT、CRP及WBC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PCT、CRP及WBC有助于小儿肺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总数(WBC)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定量的电化学发光法测定58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及42例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的PCT,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患者的CRP,并同时检测患者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结果 58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PCT、CRP及WBC均显著升高(P0.01)。PCT及WBC在两组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对细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93.1%、72.4%和63.8%;特异性分别为85.7%、59.5%、71.4%。对细菌感染的诊断PCT比CRP及WBC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P0.01)。结论血清PCT检测优于血清CRP和WBC检测,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感染性疾病早期鉴别诊断中联合应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是高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787例病毒感染患儿、1787例细菌感染患儿、1787例健康儿童,分为病毒组、细菌感染组、对照组,共计5361例,均进行SAA、PCT、CRP检验,分析比较三组的检验结果。结果:细菌感染组的SAA、PCT、CRP水平比对照组高,病毒感染组SAA、CRP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联合诊断细菌性感染的灵敏度为94.85 %、特异度为87.69 %、准确度为90.08 %,均明显高于SAA、PCT、CRP单独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小儿感染性疾病早期鉴别诊断中SAA、PCT、CRP联合应用效果显著,能确保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诊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雷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病毒性及细菌性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各40例作为病毒组及细菌组,并选取同期40例健康新生儿为健康组,比较其治疗前后三组新生儿PCT、CRP及WBC水平。结果:细菌组PCT、CRP及WBC水平均较高,且与病毒组及健康组新生儿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毒组患儿相应检测结果也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后,病毒组与细菌组患儿PCT、CRP及WBC水平稍高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对新生儿PCT、CRP及WBC水平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帮助医务人员对其病情进行诊断,使其尽早得到有效治疗,并可通过再次检测判断其治疗效果,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血培养与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细菌性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厦门市同安区中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疑似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以血培养结果为标准,将所有患有细菌性血流感染的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其余分为对照组(58例)。观察组患者中,革兰阳性菌感染28例,革兰阴性菌12例。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水平以及观察组患者中革兰阳性与阴性菌感染患者的PCT、hs–CRP水平;并计算PCT、hs–CRP对细菌性血流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革兰阳性菌患者的PCT水平低于感染革兰阴性菌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hs–CRP水平与感染革兰阴性菌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血清PCT、hs–CRP水平单独检测的方式比较,联合检测对细菌性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灵敏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PCT、hs–CRP水平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于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82例儿科感染患者资料,分为细菌感染组(151例)与非细菌感染组(13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1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单独予以胶体金定量法、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及两者联合检测,比较三组血清PCT与CRP水平及阳性率。结果:与对照组CRP、PCT比较,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均显著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细菌感染组比较,细菌感染组PCT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CRP检测阳性率14.17%比较,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91.39%、94.66%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菌感染组PCT检测阳性率92.72%比较,非细菌感染组与对照组的6.11%、4.17%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与CRP联合应用可提高小儿感染疾病诊断灵敏度,为小儿感染性疾病临床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血清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潮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细菌感染的5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A组,再选取同期50例病毒感染的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B组和同期50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C组。采用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WBC等。结果:A组患者PCT阳性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PCT水平、CRP水平、WBC显著高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能够为感染性疾病提供相关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社区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惠州市惠城区水口人民医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者89例,按照是否为细菌性感染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为45例细菌性感染患者,对照组为44例病毒性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免疫比浊法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白细胞(WBC)及血清CRP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的WBC水平低于10×10~9·L~(-1)(阴性),血清CRP水平高于8.0 mg·L~(-1)(阳性),观察组的WBC及血清CRP水平均超过正常水平,均为阳性,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WBC和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WBC阳性检出率为77.78%以及CRP阳性检出率为84.4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WBC阳性检出率22.73%以及CRP阳性检出率34.0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社区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血常规与CRP联合检测有助于分辨出患者是否为细菌性感染,便于早诊断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测定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24例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再将其按照细菌培养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78例)和非细菌感染组(46例),另选择64例进行体检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受试者治疗前血液中PCT和白细胞(WBC)水平,并测定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液中PCT和WBC水平;对比PCT和WBC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PCT和WBC显著高于对照组受试者(P0.05),PCT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患者(P0.05),而WBC与非细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细菌感染组患者PCT和WB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受试者(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细菌感染组患者PCT水平逐步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WBC水平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还是维持较高水平,其回落速度慢于PCT。PCT监测对细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高于WBC监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测定可以有效分别感染类型,监测感染患者病情变化,可操作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检测在细菌性血流感染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诊治的300例疑似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所有患者均为入院后首次送检进行血培养,并对其进行PCT、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常规检测,根据血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流感染组(113例)、局部感染组(55例)和对照组(132例),比较三组PCT、IL–6、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等水平,分析血培养结果。结果:以PCT、IL–6、CRP、WBC水平为评价指标,血流感染组最高,其为局部感染组,对照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00例血培养标本中,阳性113例,其中革兰氏阴性菌81例(71.68 %),检出率较高的菌株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为42例(37.17 %)、23例(20.35 %)和8例(7.08 %),血流感染组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者其PCT、IL–6水平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RP、WBC水平稍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上诊断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时,在常规诊断的基础上辅助PCT检测诊断,能够有效区分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所引起的血流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血清CRP与PCT及白细胞计数在糖尿病足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2月该院接诊的糖尿病足感染的患者69例作感染组,选取同期69例单纯糖尿病足患者作为对照组,感染组患者需要根据其感染程度分为重、中、轻度感染,各23例,参与该实验的患者均进行血清CRP与PCT及白细胞计数检测,分析全部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感染组患者的血清CRP与PCT及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感染组患者的血清CRP、PCT及白细胞计数与中度、重度感染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感染组患者的血清CRP与PCT及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中度感染组患者,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与PCT及白细胞计数应用于糖尿病足感染的患者中有着重要意义,可有效诊断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同时,可判断患者的感染程度,并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该种检测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在婴幼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索患感染性疾病的婴幼儿110例,根据感染类型分为A、B、C共3组。A组40例为细菌感染,其中A1组18例为严重脓毒症(血培养阳性),A2组22例为局部细菌感染(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单纯泌尿系感染);B组35例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仅以阿奇霉素治愈并在病程中查MP-Ig M阳性,细菌培养及常见病毒抗体均为阴性;C组35例为病毒感染,明确轮状病毒性肠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疱疹性咽峡炎,细菌培养、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Ig M阴性。患儿入院时均进行血常规、CRP及PCT测定,比较各组白细胞计数(WBC)、CRP及PCT水平差异;并对B、C 2组血常规的单核细胞比例升高(10%)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婴幼儿细菌感染时WBC、CRP和PCT水平升高,A组与B组及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WBC、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单核细胞升高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CRP在婴幼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临床意义,而PCT对严重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具有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比较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常规炎性标志物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及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6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呼吸道感染组,根据出院时的诊断结果将其分为细菌性感染组128例和病毒性感染者组141例,并将135例健康体检儿作为对照组,同时检测3组PCT、hs-CRP、ESR、WBC水平,比较细菌感染组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Youden指数。结果细菌性感染组PCT、hs-CRP、ESR、WBC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但病毒性感染组患儿的PCT、hs-CRP较对照组无明显升高(P均0.05),细菌性感染组血清PCT、hs-CRP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高于ESR、WBC(P均0.05),四项炎性标志物的约登指数(youden)比较PCThs-CRPESRWBC。结论血清PCT、hsCRP对小儿细菌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优于ESR、WBC,联合检测血清PCT、hs-CRP、ESR、WBC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类型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早期判断重症肺炎程度及预后的意义。方法选择肺炎患者78例为肺炎组,另根据病情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选择同期住院具有呼吸道症状的非肺炎患者78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肺炎组和对照组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肺感染评分、痰量等临床指标。结果肺炎组和对照组WBC、CRP、肺感染评分以及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轻症组肺炎患者感染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重症组患者细菌感染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肺炎组PCT阳性69例(88%),对照组3例(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炎组CRP阳性70例(90%),对照组15例(1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炎组WBC计数阳性67例(86%),对照组14例(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PCT、CRP、WBC对肺炎患者诊断灵敏性分别为88.5%,89.7%以及85.9%,CRP灵敏性稍高,但是3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的特异性为94.9%,CRP为80.8%,WBC为82.1%,PCT特异性与其他2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好转组治疗1 d后血清PCT降至1.63μg/L,治疗5 d后为0.57μg/L,治疗7 d后为0.29μg/L,未愈组治疗1 d后血清PCT升至3.15μg/L,治疗5 d后为5.01μg/L,治疗7 d后为6.37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动态检测血清PCT的水平可以辅助诊断肺炎,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州新海医院收治下呼吸道感染120例,均于入院24 h内(基线期)、抗感染治疗7 d(治疗后7 d)时检查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并进行肺炎严重指数评估,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7 d PSI评分及血清PCT、hs–CRP、WBC水平显著低于基线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与血清PCT、hs–CR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PCT、hs–CRP水平可作为判断下呼吸道感染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