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肿瘤患者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治疗的过程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价值,本研究选取博习诊疗中心实施PICC置管治疗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给予PDCA循环管理护理,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的差别。研究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无差别;干预后,研究组带管日常生活、带管运动、日常导管观察等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7%(p<0.05)。本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实施PICC留置导管治疗的过程实施PDCA循环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PICC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蛇志》2017,(4)
目的分析量化物理干预预防血液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栓(CRVT)的效果。方法将175例血液肿瘤行PICC置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行PICC置管后给予量化物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CRVT和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CRVT发生率为2.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感染发生率为3.41%,低于对照组的5.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量化物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穿刺侧肌群收缩能力,促进血液微循环和淋巴回流,在预防血液肿瘤患者CRVT发生率和降低感染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医护患三重干预模式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依从性中的应用。方法将62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PICC置管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以传统模式由护理人员行PICC置管化疗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并按照维护手册的要求定期维护;观察组以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三重干预措施的干预模式对妇科恶性肿瘤PICC置管患者进行围化疗期的管理,观察两组患者化疗的依从性、PICC置管定期维护的依从性、患者及其家属对PICC置管化疗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化疗的依从性、PICC置管定期维护的依从性、患者及其家属对PICC置管化疗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患三重干预模式能明显改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依从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心电监护仪引导腔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为血液疾病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尖端定位,探讨该方法对血液病PICC置管患者置管全程中的良莠影响及护理对策。将100例血液病进行超声引导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测量、X线导管尖端定位法进行PICC尖端定位;试验组采用PM-12心电监护仪引导腔内心电引导三向瓣膜PICC尖端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管术。分析、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液病患者置管过程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准确判断尖端位置的时效性,置管后出血、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率差异显著(p0.05)、CRBS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置管后穿刺点出血、局部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操作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操作的满意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血液病患者进行心电定位PICC到端尖的准确率高,患者对该方法比较满意;但置管后穿刺点出血、感染的发生率高于传统体外测量、X线导管尖端定位法。  相似文献   

5.
韩忠秀  唐忠敏 《蛇志》2015,(1):43-44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热敷预防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我科2012~2013年同期放化疗行PICC置管的鼻咽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浸泡导管后行PICC置管,置管后不给予热敷处理;观察组采用地塞米松浸泡导管后行PICC置管,并常规进行热敷。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4%,对照组发生率为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静脉炎的严重程度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热敷预防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疗效好,而且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韩忠秀  唐忠敏 《蛇志》2016,(4):473-474
目的观察热敷联合握球活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早期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将86例PIC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38例)。观察组置管后24h指导患者进行热敷及握球活动,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指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肢体肿胀情况及渗血发生率、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对照组肿胀发生率为22.9%,观察组为2.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渗血发生率及置管后1周导管体外刻度变化,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ICC患者早期进行热敷联合握球活动,能有效预防肢体肿胀的发生,且不引起穿刺口渗血及导管脱出,具有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利庆华  黄德斌  李焱  谢绍英 《蛇志》2016,(3):331-332
目的探讨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与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收治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实验组采用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和术后血肿发生情况,并于置管后1、2、3、5天于穿刺口取样及拔管前取导管血、拔管后导管头端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细菌培养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和术后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术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与传统PICC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评价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南楼老年患者PICC置管情况,记录超声引导及传统PICC置管两种方法的成功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引导组共512例次,传统PICC组共384例次,超声引导组均选择肘上静脉置管,传统PICC置管组均选择肘下静脉;超声引导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分别为96.7%,99.6%,传统PICC组分别为78.6%,86.2(P<0.01);超声引导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9%,对照组为12.0%(P<0.01)。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置管术显著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PICC组比较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行PICC置管的鼻咽癌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5月行PICC置管的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患者86例为对照组,2013年6月~2014年5月行PICC置管患者88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按PICC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概念和实施步骤制定护理措施加以具体指导。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循证护理能提高护理实践的科学性,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明显提高PICC留置导管患者的护理质量,同时护理质量也得到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为进一步降低血流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PICC置管患者,总结归纳导管给药和置管护理后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规范导管护理,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结果 PICC置管后有6例发生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致拔管。结论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在各项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手卫生,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防止交叉感染,减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临床血液肿瘤患者使用PICC导管进行营养支持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应用PICC导管进行营养支持的血液肿瘤患者共40例作为观察组纳入研究,同期非PICC导管营养支持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营养状况和不良事件出现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相关营养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应用PICC导管作为血液肿瘤患者营养支持的途径,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同时减少不良事件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西院233例行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将其分为再通组及未再通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史、置管相关信息、血栓相关数据、是否拔除导管以及是否抗栓治疗等数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例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再通组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不通组;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的患者其血栓完全再通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发现血栓后拔除导管组以及接受抗栓治疗组,其累积不通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PICC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者其效果更优;出现PICC管相关性血栓的时候,对于导管仍有用途,没有感染迹象的老年患者,主张保留置管。  相似文献   

13.
黄晓琴 《蛇志》2017,(3):335-336
目的观察水胶体敷料预防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行PICC置入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PICC置管术后的常规护理,如使用硫酸镁湿敷等护理措施;观察组行PICC置管术后给予水胶体敷料预防护理措施,即将10cm×10cm的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沿静脉穿刺走向覆盖于置管部位上方约5cm处,置管7天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治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患者为2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对防治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具有显著效果,且操作简单易行,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微信群在深静脉置管化疗患者出院后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2017年7月收治的38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4个疗程实施延续护理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8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2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上通过微信群进行延续护理。两组患者4个疗程结束后,观察延续护理的效果,并对两组患者的置管护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自我护理能力、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置管护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自我护理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信群对深静脉置管患者的延续护理能加强患者对置管护理知识的掌握,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毛彬彬  张巧仙  方云  林尽 《蛇志》2021,(1):74-76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提高肿瘤患者输液港护理依从性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8月我院收治的504例输液港置管的肿瘤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240例和观察组264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和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输液港护理依从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输液港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PDCA循环能优化维护流程,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输液港护理依从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杨玲娟  邹金梅  倪雪梅  曹梅  熊玮 《生物磁学》2013,(34):6676-6678
目的:比较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三种不同途径进行PICC置管的成功率和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以寻找最佳置管途径。方法:对2010年-2012年入住我科的153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成功率和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三种途径PICC置管成功率比较: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途径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的途径应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最后选头静脉。  相似文献   

17.
《蛇志》2018,(1)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PICC置管困难的原因,并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行PICC置管的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出现PICC置管困难症状。将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PICC置管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50例患者根据PICC置管困难原因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为94.00%(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41/5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为96.0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39/5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PICC置管困难的老年患者,在准确分析置管困难原因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穿刺成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的有效方式。方法将126例老年危重患者按照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间断脉冲式冲管加脉冲式正压封管,即输液过程中间断脉冲式冲管(冲管间断时间为4h),输液结束后脉冲式正压封管,脉冲频率均5个/s;对照组采用普通冲封管法。两组冲封管液体均为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导管内赘生物形成情况、导管堵塞发生率及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结果两组导管内赘生物形成情况及导管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脉冲式冲管加脉冲式正压封管(脉冲频率均5个/s)能有效减少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内赘生物的形成,降低导管堵塞发生率,延长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保证老年危重患者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情况、治疗方法及转归,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放疗科一病区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50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因治疗需要行PICC置管,并在循证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 9例患者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00%;溶栓治疗后9例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无栓子脱落导致脑栓塞和肺栓塞病例。结论做好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和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的护理,杜绝或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从而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及早发现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并及时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延长PICC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8月在我科治疗的84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留置PICC的临床资料,观察PICC置管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84例PICC置管均成功,置管时间38~128天,置管长度38~50cm;出现机械性静脉炎10例,导管破损、漏液6例,穿刺侧肢体肿胀4例,导管脱出3例,导管堵塞3例,皮肤过敏2例,感染1例。结论 PICC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相对少、感染率低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多疗程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