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长期使用率。方法加强对新做的内瘘促使成熟,成熟内瘘在使用中、拔针后及透析期间的护理。结果有效的减少了内瘘的并发症,保证充足的血流量,提高了长期使用率。结论重视动静脉内瘘的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球囊型胃造瘘管在长期胃造瘘患者换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长期胃造瘘成年患者30例次(行胃造瘘术后2周及以上),患者出现并发症需要换管,其中采用经皮内镜胃造瘘(PEG)法换管17例次(PEG组),经皮瘘道球囊管换管13例次(球囊管组)。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换管时间、换管费用、换管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患者换管原因主要是切口感染并渗液、管周渗漏、管道老化。球囊管组的平均换管费用在(630.49±16.69)元,较PEG组平均换管费用(2300.20±189.36)元明显减少,球囊管组平均换管时间(3.7±0.5)min,明显短于PEG组(26.3±0.8)min,均P〈0.05。两组问换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瘘道球囊管置管操作简便,无并发症,经济实用。尤其适用于需要多次换管的长期胃造瘘患者。  相似文献   

3.
<正>对无法进行肾移植的尿毒症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是肾替代疗法的主要方法,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被认为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为最理想的血透通路,其特点是寿命长,并发症发生率低[2],自体AVF中桡动脉-头静脉内瘘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3]。国外有研究显示,自体AVF血透通路狭窄是最常见的并发症[4],随着内瘘使用时间的延长,内瘘狭窄致血透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瘘常见并发症的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护理对策.方法 24例尿毒症患者在内瘘手术后、使用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对出现并发症的内瘘进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内瘘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和患者内瘘并发症的临床表现,重新评估患者内瘘功能,并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12例患者出现局部血肿,3例出现短时血栓形成导致暂...  相似文献   

5.
动静脉内瘘(AVF)是慢性肾衰竭患者维持血液透析的血管途径,一条好的血管通路,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减轻患者的痛苦,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护好动静脉内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直接影响到患者长期存活和透析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寿命的延长,慢性肾衰竭患者在老年病人明显增多,老年维持性血透的患者也明显增多,该人群血管通路的难以建立以及使用期限短是临床公认的事实;而动静脉内瘘狭窄是内瘘失功能常见的并发症。我科自2008年1月起开展球囊扩张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尤其是对老年患者的治疗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收集28例伴有腹壁造瘘口并发症的直肠癌患者的资料并进行分析。腹壁造瘘口并发症的类型:过敏性皮肤炎症8例、造瘘口狭窄4例、造瘘口水肿5例、造瘘口感染6例及造瘘口疝5例。其中11例患者经腹膜内造瘘,17例患者经腹膜外造瘘。所有患者经处理并发症好转。在该28例患者中,瘘口狭窄和造瘘口疝与经腹膜内造瘘成正相关(P0.05)。合理选择造瘘口方式和位置可以防止造瘘口并发症发生,正确的处理方式可治愈造瘘口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改善长期携带的Foley’s导尿管的膀胱造瘘患者的不适症状。方法回顾总结2001年至今治疗的需长期携带膀胱造瘘管的患者,对其所带的Foley’s导尿管进行了一点改动。结果经过改动后的Foley’s导尿管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膀胱刺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达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应用改良后的Foley’s导尿管可以改善长期携带造瘘管的膀胱造瘘患者的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8.
张力 《护理学杂志》2012,27(13):38-39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并发医源性动脉瘤的原因和护理措施。方法对13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合并动脉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护理。结果13例中5例给予手术切除,其余8例采取保守治疗,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医源性动脉瘤是因手术方式及长期反复穿刺自体动静脉内瘘造成的严重并发症,关键在于预防,应根据患者内瘘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操作方式,加强护理,预防早期动脉瘤,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自1966年Brescia等将桡动脉和头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动一静脉内瘘以来,学者们创立了很多建立动一静脉内瘘的方法,并成功地进行血液透析,而血管通路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对透析效果和患者长期存活有重大影响,但是长期使用的内瘘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血管狭窄、血栓形成、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窃血综合征、上臂肿胀以及血管瘤样扩张等。严重扩张的血管不仅容易发生血栓、继发感染,极端情况下甚至可引起内瘘破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0.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管通路的首选[1],但有些患者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因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内瘘,导致血液透析无法长期进行的患者,双腔带Cuff导管做为半永久血液通路应用逐渐增多,据报道[2],美国有25%的患者使用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作为长期血透通路。现对我科16例经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带Cuff导管使用情况及其并发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动静脉内瘘术3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可用于清除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而建立合适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得以进行的前提。长期透析患者一般可行动静脉内瘘术,直接穿刺动脉化的静脉即可获得足够的血流量。2004年10月—2009年8月我院共行动静脉内瘘术316例,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准备、制作、术后观察及并发症防治等问题,以提高成功率,延长使用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血液循环通路——体内动-静脉瘘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好动-静脉内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直接影响到患者长期存活和透析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并发医源性动脉瘤的原因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13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合并动脉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护理.结果 13例中5例给予手术切除,其余8例采取保守治疗,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医源性动脉瘤是因手术方式及长期反复穿刺自体动静脉内瘘造成的严重并发症,关键在于预防,应根据患者内瘘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操作方式,加强护理,预防早期动脉瘤,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对目前国内外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的维护现状进行综述,提出在做好AVF穿刺综合护理的同时,定期监测内瘘血流量,重视AVF感染的预防护理,落实透析后的压迫止血护理,指导患者做好居家自我护理,并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以期减少AVF并发症,延长AVF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经动脉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动脉栓塞治疗的5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资料,分析其治疗的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并随访其短期及长期疗效。结果 52例患者中,48例(48/52,92.31%)栓塞成功,4例栓塞失败后行外科手术治疗。48例栓塞成功患者中,41例(41/48,85.42%)成功闭塞瘘口且保持颈内动脉通畅。4例(4/52,7.69%)术后复发,分别经压颈、球囊、液态胶栓塞及闭塞颈动脉的方法治疗成功。44例无复发患者短期内所有患者眼部症状缓解,长期随访中无复发病例。结论经动脉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可脱球囊栓塞为其首选方法,辅以弹簧圈、液态胶栓塞,其短期及长期疗效均可肯定。  相似文献   

16.
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顺利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前提.但随着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血管资源逐渐耗竭,按照常规方法建立适当血液透析通路已不可能,而且近年临床工作中的高龄合并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持续增加,这些患者已经存在的血管病变给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带来了相当的困难.虽然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及人造血管内瘘等逐渐应用于临床,但其长期通畅率低,易发生感染、血栓形成及动脉瘤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其使用寿命,而且价格昂贵也限制了这些技术的使用.王玉柱等介绍大隐静脉移植上肢血管内瘘具有建立相对容易、术后并发症少、长期通畅率高,易于护理操作,透析充分性好,总体费用低的特点.根据三峡库区经济及社会认知的实际情况,我院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对此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血液透析患者有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治疗的保障,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成本低,并发症少,是首选的血管通路,但由于新进入透析患者的老龄化和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增加,患者自体血管条件差,患者透析龄的延长导致血管耗竭,难以形成自体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内瘘是替代自体内瘘较好的的血液透析通路,近年来以人造血管作为血液透析通路的患者日益增多,我们透析中心人造血管内瘘占血管通路的10%共11例患者,人造血管内瘘手术难度高,费用昂贵,人造血管没有与自体血管内膜相似的再生、扩张功能,因此并发症相对较多,内瘘穿刺方法是影响人造血管内瘘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国内也有作者采取人造血管内瘘扣眼穿刺的方法~([1]),为观察扣眼穿刺法对人造血管内瘘的影响,我们选择我院人造血管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例,采取双扣眼穿刺法,避免了长期反复穿刺导致的人造血管的损伤,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化选择建立和使用维护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中心横断面调查及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新入血液透析患者156例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通路类型,并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与长期血液透析导管患者原发病种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首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为临时血液透析导管的占84%,成熟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占16%,无长期血液透析导管;②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251例(占90.9%),长期血液透析导管14例(占5.1%),动静脉直接穿刺及其他11例(占4.0%),无动静脉移植血管内瘘.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血管依次为桡动脉-头静脉占96%,桡动脉-贵要静脉占2%,尺动脉-贵要静脉占2%;自体动静脉内瘘瘘管吻合方式端侧吻合占54%,端端吻合占46%,无侧侧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并发症17例,血栓12例(占并发症总例数70.6%),其余依次为缺血(占10.2%),狭窄(占10.2%),肿胀手(占0.9%).长期导管年平均感染率为0.1次/1 000导管日.结论①新入血液透析患者中,选择临时血液透析导管比例较大,预先行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准备的血液透析患者比率仍较低,但较前明显提高,需要积极专科宣教提高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认识和依存性;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与文献报道接近,但尚无移植物和人造血管内瘘病例,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直接选择穿刺;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与年龄无关,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及反复血管穿刺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外瘘并发症治疗。方法对27例十二指肠外瘘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十二指肠外瘘患者,3例因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展成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4例治愈。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处理十二指肠外瘘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长期血管通路中最重要的形式,血管狭窄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对于内瘘血管狭窄的处理,除手术外,近年来开始使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进行治疗.目前PTA多在X线血管造影下进行,超声引导下的PTA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对本科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进行了超声引导下PTA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