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抓住题眼,引发学习动机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导入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可采用分析课题的方法,首先抓住“借箭”这个题眼导入新课,以“借...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课堂伊始应注重课的导入,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新颖的方式,创设课堂教学合适的情境,引人入胜,促使学生充满情趣地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投入到主动阅读的活动之中.导入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谈话导入、音乐导入、谜语导入、看课件录像,等等.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等,生动有趣,可用听老师讲故事或学生讲故事的方法,"拉"住学生耳朵后直接切入,揭题板书,"今天我们一起学讲这个故事."又如《春雨沙沙》一课,让孩子们伴着音乐唱一唱《小雨沙沙》,柔美的歌声捕捉孩子们的思维,带入春雨的世界.只要能吸引学生,引发学习的兴趣,拨动他们阅读课文的心弦,都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对象"在场化"一位老师到一所偏远农村高中借班上课,课文是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面对陌生的学生、全新的教学环境,这位老师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作了这样的导入:  相似文献   

4.
一、导课激趣。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导课方法。如解释课题导入,介绍背景导入、联系旧知导入、渲染气氛导入等等。如《海上日出》一课,在上课前先让学生看录像观察日出前后的情景,使学生对学习课文产生兴趣。二、提问激趣。提问要选准时机,我提问时一般选在:①关键内容处,②内容变化处,③文章的题眼,④事物的联系之处……如《草原》中,作者借草原美景抒情,先“高歌一曲”继而“低吟一首”,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把这两个短语颠倒过来会怎样?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较深地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评价激趣。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正>成语故事趣味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意深远,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借成语故事讲解哲学道理,可以增强哲学教学的通俗性、趣味性、实用性。一、初遇——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的各种方法中,视频导人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又能铺垫新知。目前,很多成语故事都有相应的视频,笔者在教学《生活与哲学》时便经常使用成语故事视频导入法。在教学"世界的物质性"时,  相似文献   

6.
适时的精彩课堂提问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在课题的题眼处提问 题眼是课题的关键词,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借",选词十分巧妙.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用"借"呢?"借"的本意是要求暂时用一用,到时归还.但这里"借"和"还"的方式却不同寻常."借",是因为诸葛亮军中缺箭进攻曹军,而乘着漫天大雾,假装进攻,骗取了曹军射来的箭.这种"借"就不是"借"的原意了."还",则是指用曹军的箭射杀曹军.  相似文献   

7.
设计说明《泉城》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描写的是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本设计根据中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标的要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让学生自主读书,在读中提高语文素养。教学流程一、读题导入1.我们今天一起学习———《泉城》,读题。谁能读出此城的特点?指名读,齐读城因泉而负有盛名,此城就是———济南。2.人们为什么称济南为泉城呢?  相似文献   

8.
一、创设情境,唤醒记忆1.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听着听着,你头脑中想到什么?2.谈谈你对《西游记》的了解,你是从哪儿学到的?(证明:我们可以多渠道的学习语文知识。)3.谈谈你对孙悟空的印象。[学生对《西游记》早就耳濡目染,可以说,学生不是带着一张白纸走进课堂的,所以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利用阅读期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学习至关重要。]二、揭题导入,初读课文1.读题《三借芭蕉扇》,同学们可能早就知道了这个故事,说说你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了哪些事情?平时你喜欢怎样读书?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正>一、从课堂导入层面看,利用辩题导入课文导入是语文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初始阶段,好的导入应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热情,并会带着问题主动跟随教师进入文本学习。王君在《丑小鸭》的导入环节,没有像一般老师那样以一段叙述性话语导入课文,而是以"研讨与练习"中的"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试阐释这句话的意思"一问作为切入口设计了一道辩论题: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他不需要任何奋斗就  相似文献   

10.
瞿红星 《云南教育》2000,(19):40-41
《团结合作》是小学思想品德课 (第九册 )中的一篇课文。教学这篇课文 ,我根据“知、情、意、行”这一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 ,采用“导入新课——学文明理——激发情感——指导行为”四段式教学结构 ,并注意挖掘每一个环节的情感因素 ,既教书 ,又育人。   一、揭题激趣 ,诱发情感   “导入新课”即通常所说的揭题。揭题的方式较多 ,因文而异。教学《团结合作》一课要使学生懂得在集体生活中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从小养成团结合作的好品质。围绕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 ,在众多的揭题方法中 ,我采用欣赏音乐、启发情感…  相似文献   

1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一诗中,"源头活水"让小池塘清澈明丽并富有生机和活力。在《观书有感》一课的教学中,我把自主建构的教学理念作为"源头活水",强化诵读,注重品悟,使学生在读读、想想、说说、背背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一揭题导入,读岀韵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式教育思想的精髓,为学生实现知  相似文献   

12.
张敏 《小学生》2013,(9):62-62
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勇于斗争的精神。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对话,感受孙悟空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了解三次借扇所用办法的不同。一、导入1.板书课题,并提示"芭蕉"的写法。2.《三借芭蕉扇》主要写了什么事儿?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呢?(简笔画火焰山)3.对呀!火焰山什么样儿的呢?能从课文中找一句话说给大家听吗?  相似文献   

13.
章晏 《考试周刊》2015,(21):138-139
沐浴在课改春风中,更应深层次地思量到底该如何改变高中政治课的"一潭死水"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喜爱"。作者有幸参加了大市优质课比赛,借赛题《市场资源配置》探究如何搞好高中政治教学设计,让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文章感情强烈,语言朴实,饱含着一个中国孩子失去父亲的痛苦和对和平生活无比渴望的真挚感情。读来催人泪下,小作者借这封信强烈呼吁全世界人民都来维护和平,捍卫和平。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我饱满激情地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阳光明媚的和平环境中,然而  相似文献   

15.
《草船借箭》是篇意趣横生、具有喜剧性的历史故事。我试着紧扣文章的“眼睛”——“借”字,进行尝试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理顺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题,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和理解。(一)以“借”作垫,设疑激趣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改写的。“借而实不借,不借而借之”。是故事颇具喜剧性和波折的主要原因。教学时,先介绍历史背景导入新课,进行审题,让学生找出题限  相似文献   

16.
王本建 《小学生》2012,(11):81-81
教无定法,教学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取舍,找准突破口,点其"要害",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找准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一、课题突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题目有突出时间、地点、人物或中心等几种形式。教学时,可以从剖题入手,精心设问,各个击破,使讲读精要,理会深切。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先抓住"借"字解题:"谁借箭?文章在哪一部分写借箭?"转入借箭经过,弄清为什么会借到箭,进而体会诸葛亮的智慧才干。接着再围绕"借"字提问:"为什么要借箭?事情的结局怎样?"这里以  相似文献   

17.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借玉笛"、"借东风"、"借折柳"、"借大家"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应巧"借东风"的妙处,掀起学生"善借"之风.  相似文献   

18.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都有一处或几处精彩的细节让人回味无穷。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抓住一处或几处精彩的细节,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必然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一、让课题生成精彩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许多课文的题目都是文章的"题眼",抓住"题眼"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会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例如,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新课伊始,教师便播放《狮子王》动画片,再导入新课。教师深情地叙说,创设情境,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见过狮子了吧,谁能说说狮子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师生交流。在学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三借芭蕉扇》一文时,有部分学生认为孙悟空是"借"扇,有部分学生认为孙悟空是"骗、抢"扇。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围绕孙悟空是"借"还是"骗、抢"芭蕉扇进行精彩辩论。正方组认为"借",反方组认为"骗、抢"。  相似文献   

20.
一、导入析题,激发情感。 1.放歌曲《游子吟》后教师导入激情:“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古往今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母亲,歌颂母亲。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样一首诗——《游子吟》。”(提醒学生认真看老师板书) 2.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